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观感1《十三邀》第六季 对话宁浩

2023-04-25 11:29 作者:子燊08  | 我要投稿

1、宁:主要这个灵魂的部分描绘得比较好,蛮伤感的一个,蛮淡定蛮伤感的。每个人的人生都像孙悟空一样,走过一个被规范了的过程。其实你在看我写的所有电影里面,所有受到惩罚的原因都是因为狂妄,都是自大,没有任何一个别的原因。

许:那你觉得你自己被规范得厉害吗?

宁:我那天还在说呢,他们之前说,唉你,你原来拍的都是那个就荒诞,你以后还拍吗?我就想,我说,可能不是我想不想拍,它那个世界其实在变化,它变成了一个数字,还有就是那个标准开始发生一个调整,但是没有以前鲜艳和鲜活。

 

l 宁浩认为,孙悟空的成长经历是一个被社会规范的过程。这一段是许老师和宁浩在看王瑞琳的悟空雕像。看到这一幕时,我觉得这尊雕像在刻画成熟后的悟空,正如宁浩所说,成熟的猴王淡定又伤感。为什么伤感?因为猴子的天性内敛了,而且是那种不得不收的内敛。

l 看得出宁浩想拍,但时代在变,观众评判电影的标准也在变。创作者如果不能给出符合市场需要的作品,难以发光。我们都是时代的产物,宁浩此前拍的几部叫好又叫座的荒诞电影,同样也是时代的产物。

l 如果把改革开放的40年,分为前二十年和后二十年,那么前二十年的社会制度和相关政策肯定是后二十年要松一些,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艺术创作者基本不受什么限制,所以前二十年的作品相对更加鲜艳和鲜活。

1


2、许:你觉得心是天生的还是后天不断地遇到经验变化的?

宁:心是一个你的感知能力吧,现在什么样的电影我喜欢,什么样的电影好看,那也其实经常是一个叫做感受,比方说,我真的就是看到《小武》我觉得好凄凉,那个人物给我特别强雷的一个震撼的感受,有一种凄凉,有一种逝去的东西,就是我还是沉浸在它那个事情的里面。当我能沉浸里面的时候,它本身那个过程带给我的那个愉悦,就完全是一种心的感受,不是脑的感受。我根本放弃去思考,但是呢,自己拍的时候,心跟脑子有时候冲突,脑子动多了心就不会转了。所以其实,好像我觉得就是心还得养,养它那个感觉的敏感度。

 

许:那现在是不是越来越没时间去养这个东西了?

宁:啊,是的,都没空养生。

 

l 这里,心指向的是体会、感受、感性、感知一类,脑指向的是思考、逻辑、评估、分析、理性一类。

l 宁浩认为心得养,以保持心那种好的敏感度,以便深度地体会各种事物。这让我想起王阳明在《传习录》中提到的,圣人能够尽心、知性、知天,贤人要存心、养性、事天。这当中的心,即本心,即无染的人性。尽心,即尽本心,是以无染的人性去待人接物。养心,即是存养人性。让人性持续地在不被私欲浸染的状态就能接近本心。

l 为什么要以本心或无染的人性去待人接物?如果心不是本心,人性不是无染的人性,那么人对所有的事物的感知和认识都存有浓厚的个人滤镜,创作出来的产品就是小众的,只有少数人能辨认出来。而本心感知下的创造和作品,是人人都能去理解与共鸣的。

l 那为什么俗套的电影还那么叫座?因为多数人在多数时候,本心都被私欲蒙蔽了;加之导演又精通怎么激发观众的多巴胺。

2


3、许:但是你说,你拍完《香火》等于也是人生路可以两条道路可以选嘛,也可以继续延续这种风格,如果你想做文艺片,都是这个道路。就这条路,就不吸引你吗?你也可以顺着一直走下去啊。

宁:对。其实,我不知道你有这个感受没有,就是这种当它不停地蹦出新的,你就觉得好像就是待在那儿就完蛋了,咱们形成的这个教育和印象是,你落后是会挨打的,所以其实就会很容易焦虑。我一直觉得说,大家过去的那段时间,每个人都是焦虑的。每个人焦虑的核心都是害怕落伍。我经常说,我无数次听到新的名词,第一次听到IT的时候我就已经疯了。听到还有一个词叫CEO,CEO是什么?他们说叫总经理。我说就总经理呗,为什么叫CEO。他们说不光有CEO,还有CFO,我说UFO我就知道,可是那个词,当我听到无数这种东西的时候,其实都会加深自己的焦虑。见到新的电影形式的时候,你就很焦虑。你就觉得,自自己这个是不是又不懂了,是不是自己又被这个时代抛弃了。尤其是这个中国经历的那个缤纷的那三四十年的改革开放,放之全人类,整个历史阶段当中都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完美的一个生产力转型的冲刺。我觉得必须站对队伍。

 

l 那坚守文艺片是落后的吗?新时代有新时代的文艺片,如果在新时代坚守旧时代的文艺片,那么给人的感觉就是落后的。

l 这个时代在不断推陈出新的时候,少有人能不被冲击和改变。毕竟在时代面前,个体的力量或坚守显得渺小且微弱。当然,跟随时代洪流的转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总有个过渡期。总有一部分人,他他们不舍过去,且质疑新事物,于是过去和当下的拉扯中,表现得犹豫不决。

 

3


4、许:我觉得你对这个,挺诚实很诚实。

宁:实事求是呗。人有时候去面对自己内心的时候,就像我们这个年代,他是需要一种勇气的。既要有勇气面对真实的自己,面对真实的自己是很难的,然后也要有勇气面对你的愿望。这是两件事情。

 

l 攘外必先安内。只要先做到对内诚实,相信就能更好地对外诚实。怎么做到对内诚实?首先认识到曾经的自己自欺过,逃避过。其次接纳曾经的自己,并运用理性来做好当下的选择。当下的现实无好无坏,一切的恐惧和焦虑皆来源于自己的想法,那么我们为什么不乐观点,选择相信更积极的那一面?过去我们已经选择了消极的一面,事实也证明了并没有改善我们的生存状况。今次,就让我们换个选项。

l 愿望即欲望,怎么面对自己的欲望?我们不可能脱离欲望生活和工作。但是我们不能整日活在虚无缥缈的欲望之中。我们可以这样尝试,日常中多专注于当下能够触及的愿望和目标,这样能脚踏实地地过好每一天;偶尔才去设想遥远宏大的目标,了解更优秀的人的愿望,以此打开自身的格局和视野。

4


5、宁:这儿的阳光好像非常地靠近我们理想中的那种自然界,比较适合表达正常的生活应该是什么样的。人都是天然喜欢这些,阳光啊,水啊,植物。

许:你会担心自己,因为不管是市场也好,还有这个系统也好,因为你变得越来越重要,你操作事情也越来越大,然后你不可避免地被驯服,或者说你变成它的一部分,或者说你也无法避免它对你的影响、诱惑、干涉,你会担心自己丧失这种因为边缘带来的自由吗?

 

宁:你的自由,就是你是不是能够自由,是你自己能力的一部分。对于你自己的很多部分的管控,才能够实现的。人们说这个自由,经常只是嚷嚷,你不为你自己的自由去努力,那也是瞎扯。那在这个部分它一定是有一个区域的,那么这个区域是不是能够把它给保护起来,你在你自己的这个范围内可以不停地在做这个事情,我觉得是有很可能的。

许:因为咱们这代人好像也在慢慢地进行这个轨迹的变化嘛,我对自己也会有困惑,是不是更被驯服了,或者是...

 

宁:不不不你这个。

许:你也不是激烈对抗的人吧?

 

宁:额,不是嘛?(笑)。你在思考“反抗与驯服”的时候。这就是一个对抗形式,这个本身是有立场的两个词。

许:是啊

 

宁:我会经常用“怀疑和独立”,不是在对抗或反抗什么东西,而是我是不是能够贯穿我自己独立的观点,和我怀疑你这个主流的和我自己的行为方式的正确性,我是喜欢这么去想这个问题。比方说,当我走到《心花路放》这个阶段的时候,我知道说,我现在已经是一个蛮主流的一个导演了,这个事情在我的出发点其实没有任何商业目的,你本身选择做这个事情就是一个特立独行的方式,只是它后来有被变成了说,你这个方式可以被复制,然后我说,那我还能做点什么不同的事情,继续去研究这件事还有什么深入的不同的可能性,因为周星驰也是艺术家,我们不能说他赚钱就不是艺术家,那它就是艺术性嘛,对吧就你,是不是还有不同的可能性,每一步你都去深化地去想,仍然可以做不同的,就像你现在也可以说我是不是可以做一个这个《十三邀》的方式来进行一个我的沟通跟表达,这也是不同的。

 

l 许知远所说的变化的轨迹是什么?他们那一代人原来的轨迹是尽管边缘但自由,而当下的这一轨迹变了。因时代快速发展,个体深处时代的洪流之中,不得不被裹挟,而后被驯服,从而丧失了原来的自由。

l 但宁浩不觉得丧失了自由,他认为自由是一种能力。你得通过管控好自己的其他方面,才能实现自由。对于自由的追求,大多数人平常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只有真正付诸行动的人才真的有可能获得自由。而达到自由的状态以后,它就像是你日常中的一个虚拟的区域,你可以在这个区域中一直做着自己想做的事情。

l 从边缘到主流的过程发生了什么变化?好的创作者本身不会刻意去关注这一点,他只是专注于手里的事情。所谓的边缘和和主流是外界的评价。对于创作者而言,受众度高的作品和受众度低的作品并不像外界的评论一样——高就是主流,低就是边缘。宁浩关心的是自己独立的思想有没有在作品中一以贯之。

l 宁浩在意识到自己成为主流后的反应是“远离”——在拍电影这件事上,他总想做点跟别人不一样的。而远离的具体方法就是通过了解事物更多的维度,并以此进行艺术性的创作。星爷近几年来的电影你会觉得很新鲜,跟其他电影都不同。正是因为星爷独特的看待事物的角度和想法。艺术性和商业性其实并不冲突,就看创作者本身有没有足够的功力。艺术成分高的作品完全可以具备良好的商业价值。

5

未完待续...

观感1《十三邀》第六季 对话宁浩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