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7
马克·吐温有一句名言:
“人生最重要的两天,是你出生的那天,和你明白你为何活着的那天。”
出生的那天,我们有了生命,知道自己为何活着的那天,我们成了真正的自己。
这两天里,一天是生命的新生,另一天是灵魂的新生。
35岁那年,高更明白自己为何活着累,他不想再做一个只会养家糊口的小市民了,他要做一个前途未卜的画家。
于是,他辞去高薪体面的工作,放弃了体面的上流生活,成了一名画家,又声称要远离“文明社会”,最后遁迹荒岛,过着穷困的生活,专心画画。
据《纽约时报》称,艺术品的成交价格新纪录在2015年初被刷新了,高更1892年创作的“When Will You Marry? ”以将近3亿美元的价格成交,成为截至目前为止成交价格最高的画作。
高更死后,毛姆旅行到高更曾经生活过的小岛,以高更为原型创作了小说《月亮与六便士》,风靡全球。
作家蔡崇达(《皮囊》的作者)读后说:
“这本书让我明白,如果我一辈子不忠于自己内心的声音的话,我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开心。”
①每种生活方式都有它的美好之处。
对于热爱这种生活的人来说,再没有比这更好的了,可是对于一些有其他追求的人来看,这样的生活,不管再怎么美好,生活在其中,也不会让人幸福。
有人喜欢热闹,热衷于各种聚会,爱结交各种有名气有地位的人,然后虚与委蛇,互相吹捧。
在《月亮与六便士》中,斯特里克兰德的妻子就是这样的人,她喜欢和上流社会的人交往,觉得一个女人自己挣钱是耻辱,只有被男人供养着才是高雅。
她热衷于这样的生活,她有一个英俊的儿子,有高薪的丈夫,终有一天,丈夫退休,儿子在继承他的事业,老两口享受衣食无忧的晚年。
一辈子这样也挺好,这也是大多数人所追求的美好生活。
可是,到底好不好,还要看自己喜欢不喜欢,你要是不喜欢,这种“美好”对你来说就是一种囚笼。
②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同,或许是文明人类最根深蒂固的一种天性。
杨绛先生有句话说:“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其实每个人都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你辛辛苦苦做一件事情,被别人一口否定了,总是让人难受。
但是,他人认可了,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更好吗?
相反,你做了一些事情,他人不认可不赞同,你的生活就会变得更差吗?
不,他人不管赞同不赞同,对你的生活都没有实质性的帮助,最终有问题还是需要你去处理,生活的担子还是需要你自己扛着。
渴望得到认可,是一种束缚。
因为你渴望得到认可的时候,你可能会去迎合别人,会改变自己的心意,做讨别人喜欢的事情,这种束缚,可能让我们离自己越来越远。
③由不得我自己,一个人要是落了水,他游泳好不好无关紧要,反正他得从水里挣扎出来,不然就得淹死。
斯特里克兰德抛妻弃子,毫无安排地离家出走。
妻子以为他跟别的女人跑了,后来才得知他要画画。
那时候,他已经四十岁了,还是一个画画小白,只在夜校学过一年。
很多人十八岁就开始了,四十岁可能已经功成名就了,而他,四十岁才开始学画,甚至没什么基础。
这样可以吗?
有人劝他,回到原来的生活,你的孩子需要你,你的妻子需要你,你的家庭需要你。
但他不愿意,他说自己已经养了妻子十七年,以后她可以养自己。
有人对他说,你可能一事无成,什么都成不了。
可是他说,他之所以要画画,是因为他忍不住,就像落水的人,必须想尽一切办法挣扎上岸一样。
他内心有种力量,让他不能不画。
当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的时候,其他的一切,对于他来说,都将无足轻重,他必须抓住那个东西才能感到自己在活着,否则就只是行尸走肉。
④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什么事都与别人息息相关。
想要只为了自己、只靠自己生活下去,是很荒唐的。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别人的一举一动,都在影响着我们,我们一举一动,也会影响着别人。
对于有些人来说,影响很强烈,对有些人来说,影响很微弱。
有人劝斯特里克兰德:
“早晩有一天你会生病,会衰老,到那时你还得爬着回到人群中去。”
事实上,很多人都是因为害怕而不敢做自己。
很多时候,我们都因为担心这担心那,而把自己和人群联系起来,我们拼命赚钱,就是为了生病的时候有钱看病,可是很多病,恰恰就是在拼命赚钱的时候累出来的。
我们担心不合群,担心被排挤,所以拼命维持一些与他人保持联系的纽带,甚至把这当成生命很重要的一部分。
可是我们也要知道,我们可以做自己,我们可以不合群,我们之所以选择不合群,不是因为恐惧,而是因为需要。
被恐惧驱使着违背内心回到人群里,等于背叛自己。
⑤装出来的个性,不可能掩饰平庸的头脑。
凡人就算穿上佛的衣服,也只是凡人。
佛哪怕不穿衣服,也依然佛光闪闪。
梭罗在《瓦尔登湖》里说,呆头鹅再怎么打扮,也只是呆头鹅。
所以,人最重要的不是活成某个讨人喜欢的样子,也不是装成别人期待的样子,而是要做真实的自己,去做灵魂热爱的事。
免得像鲁迅说的,“面具戴太久,就会长到脸上,再想揭下来,除非伤筋动骨扒皮。”
⑥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是独立的个体。
梵高有一句话说:
“人的灵魂里都有一团火,却没有人去那儿取暖,路过的人只能看到烟囱上的淡淡青烟,然后继续赶他们的路。”
不管我们做了什么,他人看到的,都只是他们想看到的,他们看不到全部,他人看见的你,也只是他们想看到的,而不是真实的你。
这就决定了我们孤独的处境,因为,除了我们自己,没有一个人能完全理解我们,有时候我们拼命想要向别人传递一些东西,可是无论怎么努力,他人都无法感同身受。
没有感同身受,就无法完全理解。
因此,我们活着,不应该要求别人理解我们,我们做自己的事情,开心与否我们自己知道。
如果我们内心能量充足,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让别人感受到我们自身的快乐,但我们没有理由要求别人跟我们一样。
要记住,你自己的人生路,都只能你自己行走,没有人能代替你走,哪怕只是一小步。
⑦加缪说:“一切特立独行,都意味着强大。”
当我们强大到能做我们自己时,那时候,我们就能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可在那之前,我们需要让自己变得强大,并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斯特里克兰德想要画画,他就去画画,他身边的人都不理解他,但他义无反顾。
在别人看来,他离经叛道,抛妻弃子,是世俗难以理解的。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他选择做自己,并为自己的生命负责,这又有什么错呢?
世俗的标准,又怎么能强加在别人身上呢?
就像黑塞说:“觉醒的人只有一项任务,那就是成为自己。”
世俗只能要求活在世俗里的人,而那些真正活出了自己的人,他们的生命没有标准,他们只是做自己喜欢的事,追求自己喜欢的生活,努力让自己的生命鲜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