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湛匀教授:企业如何通过“产学研”合作发挥技术创新作用?
企业与高校与科研院所的合作,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形成利益共同体,起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等作用,助力企业创新发展。不妨从德国弗朗霍夫模式中,思考对中国产学研合作的启示。
陈湛匀教授指出:我国多采用“产学研”合作方式,是指大学高校、公司企业、国家科研所之间通过合作交流,互换研发信息和资源,并以此进行的技术创新活动。

以下是陈湛匀教授的部分观点实录:
再就是与高校与科研院所的合作。这里有必要介绍我曾在2004年研究的课题:德国弗朗霍夫模式对中国产学研合作的启示。其模式在世界上享有盛誉,它是一个工业、大学和政府合作的成功机制。大学承担基础研究工作和培养学生重任;政府在自己实验室进行应用性研究并为弗朗霍夫学会提供财政支持以保障全国研究的最低成本;工业企业提供合同以及制造条件和营销能力;而弗朗霍夫学会的研究机构培养工程人员并致力于基础研究和工业应用研究。
弗朗霍夫组织最大推动力是其研究机构只需从工业和政府的委托项目中获利70%即可,余下30%属于固定资金来自于政府基金。弗朗霍夫模式的第二大推动力是名研究机构与一所或更多的本地大学进行合作,获得廉价而高质的人力资源。弗朗霍夫的研究机构得以运转是由于它的雇员中40%是大学学生。弗朗霍夫协会作为一个中介平台,在促进知识源和知识受体转移意识,以及粘滞知识控制等方面经验是很值得借鉴的。
我国企业多采用“产学研”合作方式。“产学研”合作方式是指大学高校、公司企业、国家科研所之间通过合作交流,互换研发信息和资源,并以此进行的技术创新活动。“产学研”合作可使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近30%,项目成功率高达70%。产学研合作涉及了政府、大学、企业三重螺旋机制,包括螺旋内部的进化(如大学与科研、企业与产业,政府与制度)、螺旋之间相互影响,使得政府、大学、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创新价值发挥到最大作用。

陈湛匀,著名经济学家,金融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拟人化资本运营系统理论创始人。任中国商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中国粮食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上海市投资学会副会长,上海市商业决策咨询专家。创造性地提出了统计分布监管资本流动等理论,已培养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百余名。
已出版专著20余本,获得近20项国家级、省部级优秀科研奖,主持完成近30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部分课题研究结论和建议摘要已被国务院内参转载。上海电视台 《地产夜话——湛匀妙语》栏目主持人,中国第一财经、东方卫视、凤凰卫视等媒体特邀嘉宾,在《东方大讲坛》《世纪讲坛》等栏目所做电视演讲深受好评。
长期受邀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香港大学和国外大学学生授课,与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的知名高校进行系列学术交流,走访过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誉为具有国际视野、深受欢迎的实战型金融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