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历史上的秦始皇是什么样子的?【中国历朝历代皇帝介绍】

2023-08-21 16:12 作者:八月的西瓜好吃  | 我要投稿

秦始皇(前259年2月18日—前210年7月11日),嬴姓,赵氏,名政,时称赵政(或称赵正),史书多作秦王政或始皇帝。 祖籍秦国(今山东济南市莱芜区),生于赵国首都邯郸(今河北邯郸市),是秦庄襄王及赵姬之子,商朝重臣恶来的第35世孙。出土《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第三卷中称其为赵正。唐代司马贞在《史记索隐》引述《世本》称其为赵政。曹植《文帝诔》最早称始皇帝为嬴政,后世通称嬴政,亦被某些文学作品称为“祖龙”。他是战国末期秦国君主,十三岁即位,先后铲除嫪毐与吕不韦,并重用李斯、尉缭,三十九岁时灭亡六国建立秦朝,自称“始皇帝”,五十岁出巡时驾崩,在位三十七年。

 

秦始皇是中国史上第一位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统一天下后,秦始皇继承了商鞅变法的郡县制度和中央集权,统一度量衡,“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及典章法制,奠定了中国政治史上两千馀年之专制政治格局,他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但另一方面,秦始皇在位期间亦进行多项大型工程,包括修筑长城、阿房宫、骊山陵等,施政急躁,令人民徭役过重,是秦朝在他死后3年迅速灭亡的重要原因。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认为过去“皇”、“帝”、“王”等称号都不足以显示自己崇高的地位,因而创造出“皇帝”这个新头衔授予自己,自称“始皇帝”:

 


“始”有最初、首次的意思,秦始皇希望自己的后继者沿称“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以至万世传之无穷。

“皇帝”一词主要引用“三皇五帝”的神话传说,从中抽取“皇”字和“帝”字结合而成。秦始皇显然希望透过这个头衔,以示自己不逊于黄帝的地位和威望。

“皇”的意思指“大”或“辉煌”,通常是古代中国人对“天庭”的称谓,如皇天;皇穹(指天帝)等。

“帝”的意思指“天帝”、“上帝”,古人想像中宇宙万物的主宰。

自称“皇帝”,是为了显示其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威,是上天给予的,即“受命于天”,反映了他并不满足仅仅做一个人间的统治者。

 

“秦始皇帝”和“始皇帝”的称谓,首见于西汉太史公司马迁著作的《太史公书》,即《史记》,其中“秦始皇帝”出自《秦本纪》,而“始皇帝”则出自《秦本纪》及《秦始皇本纪》。由于秦始皇首度将“皇”和“帝”两个字结合起来,故此秦始皇的正式称谓应为“秦始皇帝”。

嬴政在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郸,父亲是秦公子异人(有一说其真实生父为吕不韦),母亲是赵姬。

 

由于秦昭襄王採用了范睢“远交近攻”[古6]的战略,将近攻的对象选定为邻国韩国和魏国,而和较远的赵国停战。按照当时的惯例,秦赵两国需要互换人质(质子)以示真诚。秦国派到赵国的质子是秦始皇的父亲异人(又名子楚,即秦庄襄王),异人当时是被秦昭襄王立为太子的安国君(即秦孝文王)的其中一个庶子。异人有20多个兄弟,加上他的母亲夏姬不受安国君宠爱,因此他继承王位的机会很低。更不幸的是,由于秦赵两国已发生数次的军事衝突,因此异人在赵国的待遇并不好。

 

异人就这样成为赵国的人质,但是濮阳大商人吕不韦却改变他晚年的命运。吕不韦有著远大的政治抱负,觉得异人“奇货可居”,很快成了异人的朋友。当时异人的父亲安国君是储君,华阳夫人是储君的正室,但华阳夫人无子,吕不韦便亲自游说华阳夫人之弟阳泉君,指秦王年事已高,子傒也可能登位,一登位必重用士仓,阳泉君的权势就会烟消云散。阳泉君大惊下问计于吕,吕不韦指异人才德兼备,可惜没有母亲在宫中庇护。华阳夫人若能说动安国君立异人为太子,异人肯定会感念华阳夫人的恩德[古14]。

 

参见:奇货可居

阳泉君被吕不韦说服,同意游说华阳夫人,她便要求赵国将异人遣返秦国

异人的返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由于赵国不允异人返国,吕不韦不得不亲自游说赵孝成王,指秦国不会因为一个质子而放弃攻赵,但若厚礼相送异人返秦登上王位,便可以赢得未来秦王的友谊,而且吕不韦更称现时秦孝文王年事已高,一旦驾崩,赵国儘管以异人为质,秦国也随时可以另立秦王,赵国只会一无所得,最终赵王同意异人返国。

 


自返秦后,吕不韦便让异人穿著楚服拜见王后,王后大悦并替异人改名为“楚”,史称“子楚”。其后子楚在秦王面前展现自己的才华,秦孝文王大悦,在丞相面前称儿子们没人比得上子楚,同时在华阳王后劝说下将子楚立为太子。

 

    中文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

《史记·吕不韦列传》

秦孝文王在位时间很短,先是服丧一年,正式称王后仅仅三天便驾崩,享年54岁。随后太子子楚即位,也就是秦庄襄王,他任命吕不韦为丞相、兼封文信侯,赐食邑蓝田十二县,并继续秉承“远交近攻”的国策,对三晋(韩赵魏三国)开战,以确立秦国的强势地位。不过庄襄王在位时间也不长,三年后便驾崩,享年35岁,时年13岁的嬴政因而正式坐上秦王的宝座。

嬴政即位当年,晋阳发生叛乱,后被秦将蒙骜迅速平定。

 

由于年龄尚幼的关係,嬴政尊称相国吕不韦为仲父主持国政,以蒙骜、王齮、麃公等为将军。

 

当时各诸侯国的贵族为了巩固其政治地位,都会专门招收人才。凡是投奔到其门下的,皆收留下来并供养他们,这些被供养的人一般称为“食客”,供养食客众多名扬天下的,则以战国四公子(魏国信陵君、赵国平原君、齐国孟尝君及楚国春申君)为首。吕不韦自地位巩固后,感歎以秦国之强,居然在养士方面不如战国四公子,因此亦大力招揽食客,并重金礼聘许多有学问的人,其门下食客一度达三千人。他更授意自己的食客编撰《吕氏春秋》,写成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万言。

 

据日本就实大学综合历史学系李开元教授的分析,当时秦国的国政,完全掌握在三大外戚势力手中,分别是以嬴政的养祖母华阳夫人为代表的楚系外戚,嬴政真正祖母夏姬为代表的韩系外戚,以及嬴政生母赵姬为代表的赵系外戚,这三大外戚势力的倾轧,深刻地影响嬴政即位初期的历史

自秦庄襄王亡故后,吕不韦跟太后赵姬(嬴政的母亲)的关係一直藕断丝连,不过这段不伦关係似乎是赵姬主动单方面展开的。随著嬴政年龄渐长,吕不韦唯恐事情败露,灾祸降临在自己头上,就暗地寻求了一个阳具特别大的人嫪毐作为门客,并借机让嫪毐在一场盛大的宴会中,表演阳具驱使桐木车轮转动的把戏,故意传到太后赵姬耳中。

 


正如吕不韦所料,太后果然对嫪毐大感兴趣,于是吕不韦假装不知情地将嫪毐带进宫中,并找人假意告发嫪毐有犯腐罪之嫌。另一方面,吕不韦又暗中教唆太后,替嫪毐安排“给事中”的职务留在宫中。太后深以为然,暗中收买行腐刑的役人,不对嫪毐执行腐刑,但要他们对外宣称嫪毐已受刑,并将嫪毐的鬍鬚拔除。嫪毐就这样成为服侍太后赵姬身边的侍宦。

 

太后完全为嫪毐的“巨阴”而痴狂,其间竟意外怀孕。为了避人耳目,太后与嫪毐捏造卜辞,指居于咸阳不利,双双移至秦国旧都雍(今陝西省凤翔县南),其间太后与嫪毐诞下两子。

 

公元前239年(秦王政八年),嫪毐获封长信侯,以山阳郡(今河南焦作市东南)为其食邑,又以河西、太原等郡为其封田。嫪毐门下最多时有家僮数千人,希望做官而自愿成为嫪毐门客的,也达到千馀人。

 

不过按照秦国的规矩,封侯可谓相当困难,例如王翦在灭楚前,曾向嬴政提到自己为将多年,仍未得封侯之赏,而王翦当时已经有消灭赵国,重创燕国的战绩。令人讶异的是,《史记》也没有提到嫪毐封侯的原因。有学者推断,嫪毐封侯不外乎军功或告奸(商鞅法:告奸者与杀敌同赏),正是在嫪毐封侯的同一年,成蟜与蒲鶮在屯留发动叛乱,有可能是嫪毐平定成蟜之乱有功,他才有封侯的资格。

 

公元前238年(秦王政九年),22岁的嬴政按照惯例到秦国旧都雍举行冠礼,其间有人向嬴政告发嫪毐为假宦,并与太后赵姬淫乱,甚至还试图以其与太后所生之子为秦王,嬴政下令彻查。嫪毐决心孤注一掷,先发制人,遂伪造秦王与太后印信,引导其童僕门客和少数受骗军队发动政变,攻击蕲年宫。

 

嬴政令相国吕不韦及有楚系外戚背景的昌平君、昌文君率兵平叛。嫪毐军本是乌合之众,不堪一击,加之不得人心,很快就被击溃。在悬红铜钱百万的重赏下,嫪毐被生擒,被送至咸阳后,处以车裂之刑,“夷三族”,其和太后所生的两个儿子也被杀,其童僕门客皆被流放蜀地,太后赵姬则被囚在雍都。

 

可是在当时,禁锢亲母始终有悖孝道,嬴政馀怒未消,下令凡为太后求情的,先用蒺藜责打,然后杀掉,为此有27位进谏者被杀。这时齐国人茅焦劝说嬴政,指出幽禁母亲有损嬴政声名,难以让天下人信服;杀害进献忠言的大臣,会寒了天下人才之心,对收买六国人心、统一天下大业不利。嬴政顿时茅塞顿开,採纳了茅焦的建议,厚葬被杀的大臣,又亲自率领车队,前往雍地把太后接回咸阳,复居甘泉宫,母子关係得以恢复。茅焦因此事被尊为上卿。

 

不过亦有学者认为茅焦的一番话未足于令嬴政改变初衷,真正让嬴政担忧的,是赵系外戚势力在嫪毐之乱中几乎烟消云散,让华阳夫人为首的楚系外戚势力成为最终的胜利者,出于帝王平衡的需要,嬴政才宽大对待嫪毐流放蜀地的门客,以及将赵姬迎归咸阳,避免楚系外戚独霸朝堂。

 

公元前229年(秦王政十九年),太后赵姬去世,諡号为帝太后,与庄襄王合葬在茝阳

嫪毐叛乱最终牵连到相国吕不韦,嬴政打算诛杀吕不韦,但吕不韦毕竟令嬴政父亲得以登上秦王之位,有拥立之功,而且有众多吕不韦门客求情,于是打消了判处吕不韦死刑的念头。公元前237年(秦王政十年)十月,嬴政以失职为名罢免吕不韦的相国职务,并把吕不韦放逐到其领地。

 

不过一年过后,吕不韦仍然名声显赫,有不少来自各诸侯国的宾客使者,专程拜访吕不韦。嬴政惟恐吕不韦发动叛乱,在公元前235年(秦王政12年)向他赐下一封指责他的敕书,大致内容如下:

 

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于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

吕不韦被下诏,命他与其族人迁往蜀地,想到嬴政不会放过自己,惟有服毒酒自杀,遗体被其食客偷偷安葬在洛邑北邙山。

嬴政对于吕不韦的旧部,与参加吕不韦葬礼的宾客,採取下列措施:

对于出身自六国的吕不韦门客,一律驱逐出境。

对于俸禄在六百石以上的秦国官员,参加吕不韦葬礼者,即剥夺其官爵,流放至房陵。

对于俸禄在五百石以下的秦国官员,不参加吕不韦葬礼者,同样流放至房陵,但不剥夺其爵位。

自嫪毐及吕不韦相继死去后,嬴政怒气稍歛,就让流放到蜀地的嫪毐门客都回到京城咸阳,并警告其臣下若胆敢像吕不韦、嫪毐等人不遵从正道处理国事的话,就会剥夺其官职,家人充当为奴。

 

京都大学名誉教授吉川忠夫推测,在嫪毐叛乱事件当中,嬴政查出背后跟吕不韦有关,实际已出乎嬴政的预料。至于陈舜臣则推测少年嬴政早有剷除吕不韦,独揽大权的念头。另一方面,从嬴政在嫪毐叛乱之后三年,才对吕不韦作出较严厉处分,以及对出席吕不韦葬礼宾客的不同处分,都显示嬴政在政治上的慎重。

 

至此,嬴政彻底扫清了威胁自己王位的因素,大权独揽,成为秦国实权在手的君主

儘管嬴政即位初年年龄尚幼,但其麾下秦军并未停止扩张的步伐,例如秦国将领蒙骜分别在秦王政三年(公元前244年)攻取韩国十三城,以及在秦王政五年(公元前242年)攻取魏国二十城,并在该地设置东郡

自郑国渠建成后,关中变成了肥沃之地。至此,秦国的三大粮仓——巴蜀、汉中、关中就此全部建成,嬴政因而发动了历时十年的统一六国战争。

 


总方针

李斯早在担任吕不韦门客的时候,很快就得到面见嬴政的机会,他不动声色地向嬴政献上消灭六国之策,指现时正是吞併六国最好的时候,如果不把握这个时机的话,一旦六国中兴,订立合纵的盟约对抗秦国的时候,秦国要席捲中原,吞併六国就要付上相当沉重的代价。另一方面,魏国大梁人尉缭亦指六国与秦国相比,六国诸侯就像郡县的首脑,但六国合纵对付秦国却是一桩大麻烦,为免重蹈智伯、夫差、齐愍王因敌手联合攻击而亡的覆辙,希望嬴政不要吝惜财物,给各国权贵大臣送礼,利用受贿的大臣,打乱六国诸侯的合纵计划,这样虽然损失些许财物,但却可以消灭所有诸侯。

 

嬴政深以为然,听从了尉缭的计谋,为了显示恩宠,嬴政还让尉缭享受同自己一样的衣服饮食,每次见到他,总是表现得很谦卑,并任命李斯为长史,负责暗中派遣谋士带著金银珍宝去各国游说。对各国能收买的六国权贵大臣,就多送礼物加以收买;不能收买的,就把他们杀掉;成功离间六国君臣关係后,嬴政随即派良将随后攻打。由于秦军战胜所付出的代价甚少,故嬴政任命李斯为客卿。

 

嬴政在李斯、尉缭等人的协助下制定了“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的策略。具体的措施是:笼络燕齐,稳住魏楚,消灭韩赵;远交近攻,逐个击破。

嬴政首先选择的攻击目标为韩国,因为韩国的实力在六国中最弱,但是韩国还没有到不堪一击的地步,而且三晋唇齿相依,嬴政担心秦灭韩时,赵国仍有助韩的可能,所以在灭韩之前,必需大幅削弱赵国。

 

公元前236年(秦王政11年),赵军将领庞煖率领主力北上攻打燕国,想胁迫燕国一起进攻秦国。嬴政乘赵国进攻燕国之际,以救援燕国为由,派王翦、桓齮、杨端和率军两路攻打赵国,拉开了消灭六国的序幕。

 

当赵军攻取了赵燕边境的勺梁(今河北省定州市北)时,王翦出兵攻打赵国的上党郡;当赵军攻取了燕国的狸(今河北省任丘市东北)时,王翦已攻克了赵国的阏与(今山西省和顺县)、橑杨(今山西省左权县)等六座城池。王翦统率军队十八天,让军中年俸禄不满百石的小官回家,每十人当中挑选二人留在军队。当赵军攻取了燕国的阳城(今河北省保定市西南)时,桓齮攻克了赵国的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邺城镇)和安阳(即新宁中,今河南省安阳市西南);当庞煖闻讯挥师南下救援时,秦军已经将漳水流域全数吞併。秦军与赵军同步行动,赵国只夺得北方边境的几座城池,却丢失了南方、西方的九座城池,实力大减。

 

公元前234年(秦王政13年),秦军再度进攻赵国的平阳(今河北磁县东南)、武城(磁县西南),斩首10万,大败赵军,并杀死赵将扈辄。赵国经过秦国这次攻击后,国力大衰,仅能退守邯郸自保。

 

不过秦军并没有打算罢手,同年十月,秦将桓齮又率秦军东出上党,越太行山深入赵国后方,大破赵军,攻佔了赤丽、宜安(今河北省葶城西南)。公元前233年初(秦王政14年),秦军进逼邯郸,赵王迁急命北部边防名将李牧为将军,率领他的部队南下,指挥全部赵军抗击秦军。

 

李牧率边防军主力与邯郸派出的赵军会合后,在宜安附近与秦军对峙。经激烈战斗后,秦军大败。桓齮仅率少量亲兵衝出重围,奔回秦国,史称“肥之战”。赵国夺回了被秦国佔领的土地,李牧因此战受封为“武安君”

儘管李牧在肥之战挫败了秦军的兵锋,但赵国只能仅仅自保,消除了赵国援韩的可能,秦国可算是达到了目的。

 

赵国国力被大幅削弱后,韩王安被逼在公元前233年(秦王政14年)向秦国称臣。公元前232年(秦王政15年),秦军分两路进攻赵国,一军至邺城,一军至太原,取狼孟,但其后在番吾再被李牧击败,史称“番吾之战”。

 

秦国虽然进攻赵国失败,但并不能挽回韩国危如累卵的形势。秦王政16年,韩国被迫割让南阳一带土地给秦国。当年九月,嬴政派内史腾去接受韩国所献之地,由他代理南阳守之位,并开始命令所有秦国国内男子登记年龄,以便徵发兵卒、徭役,为大规模的灭国战争作好准备。

 

公元前230年(秦王政17年),嬴政借著赵国发生大地震与飢荒,无力援助韩国的大好机会,命内史腾攻打韩国,并擒获韩王安,韩国灭亡,将其国之地设置颍川郡,建郡治于阳翟(今河南禹州),但嬴政下令将“天下不轨之民”迁于南阳的举措,却造成韩国故地局势不稳,秦国一度陷入新郑骚乱及李信之败的窘境。

 

嬴政自然不会因为灭韩而满足,赵国同时发生大地震与饥荒,可说是消灭赵国的大好机会,于是大举出兵,命王翦、杨端和为将,兵分两路,南北合击赵都邯郸。赵国派李牧、司马尚率兵抵御,两军相持。

 

吸取了番吾之战失败的教训,秦国遂派间谍贿赂赵国权臣郭开,要郭开离间李牧和赵王。郭开其后向赵王迁进言,指李牧、司马尚欲谋反。赵王迁乃使赵葱及齐国出身的将领颜聚,取代李牧为将。李牧拒不受命,更使赵王迁倍加相信李牧试图谋反,因此使人暗中拘捕李牧并将他处决,并免除司马尚的将军之位。

 

公元前228年(秦王政十九年),秦国王翦军破赵军,杀赵葱,俘颜聚,佔邯郸,赵王迁被俘虏,赵国灭亡。赵公子嘉在邯郸被攻佔后,率领他的宗族几百人到代地(今河北蔚县东北)收拾残部,并自立为代王,向东与燕国的军队会合。至于秦军则暂停军事行动,驻扎在中山,做好攻打燕国的准备。

 

王翦攻佔邯郸后,嬴政亲自到邯郸,找到当初与他在赵国时,与母亲有仇的人,把他们全部活埋,其后经太原、上郡返回都城咸阳。

韩国遗民并未因为韩国沦亡而变得安于现状,反而该地正酝酿著反秦的馀波。

 

虽然韩王安自被虏后,嬴政并没有将他流放至蛮荒之地,目的是显示宽容态度,以此怀柔韩国遗民,对其他国家的君王示以姿态,有利于秦国各个击破,但自从荆轲刺秦事件后,嬴政对山东六国的态度大变,韩王安也被牵连,在秦王政二十年被迫离开韩国本土,以割断他和韩国遗民之间的联繫。同时由于韩国并没有对秦国作殊死的抵抗,嬴政只是将韩王安迁徙至附近的郢陈(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留下了温和的馀地。

 

然而事情的发展与嬴政的预料相反,就在韩王安被迁徙的次年(秦王政二十一年),韩国遗民愤于国破王迁,在新郑爆发了大规模的反秦骚乱。虽然这次骚乱被镇压,但韩王安却因新郑骚乱受牵连而亡

早在秦王政16年韩国献南阳地的时候,迫于秦国强大的军力,魏国亦主动向秦国献地求和,秦国在该地设置丽邑。此时嬴政正调集主力全力攻赵,不想分散兵力攻魏,就接受了献地,使魏国苟延残喘。

 

公元前226年(秦王政21年),嬴政藉口楚王背弃献出青阳(今湖南长沙)以西土地的承诺,并袭击秦国南郡为理由,派王贲率大军出函谷关,攻佔了楚国北部的十几座城。在保障了攻魏秦军侧翼安全后,王贲旋即回军北上突袭并围困住魏国国都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西北)。大梁居于睢水、颍水、鸿沟的交汇之地,护城河十分辽阔,五座城门皆备吊桥,地形易守难攻。魏军依託大梁的城防工事死守,秦军强攻毫无奏效,王贲竟引黄河、鸿沟(汴渠)水灌入城内。

 

公元前225年(秦王政22年),大梁城被水浸近三个月,城牆崩坏,魏王假投降,魏国灭亡。嬴政在魏国地区设立砀郡,又建置泗水郡。

楚国是南方大国,疆域辽阔,山林茂密,物产丰富,号称拥有甲士百万。不过楚国的内政一直不振,总是贵族争权夺利,这种状况到战国末期尤为严重。儘管如此,三晋灭亡后,仅存的楚燕齐三国当中,以楚国最为强大。楚国亦随之成为继赵国后,统一战争中最大的绊脚石。

 

秦灭楚国的战争,史记记载得十分简略,予人的印象是秋风扫落叶一般,但从《云梦秦简》(亦称睡虎地秦简)的《编年记》的记载来看,情况不完全是这样,至少秦灭楚之战是相当艰难的,而其中的关键人物就是昌平君。

 

昌平君是楚考烈王熊元的庶子,名启,其父熊元返楚即位为楚王后,他与其生母滞留在秦国。由于他与华阳夫人同属楚国王族,故此成为楚系外戚的主力,活跃于秦国政坛,更与嬴政联手平定嫪毐之乱。吕不韦去相后,昌平君继任为丞相。

 

当嬴政决定消灭楚国后,随即召开廷议,参与者为秦国主要大臣,包括昌平君、李信及王翦,就攻楚方略提供意见(见《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不过对于灭楚所需兵力,李信与王翦却产生分歧。李信认为需二十万人灭楚,但王翦却称灭楚需要六十万人。嬴政倾向採用李信的方略,这是因为王贲灭魏国前,曾试探式攻击楚国,轻易地取得楚国十馀城,让嬴政得出灭楚不难的结论。王翦的话不被採用,就推託称病,回到频阳家乡养老。另一方面,昌平君因对攻楚颇有微辞,故在秦王政21年被贬至郢陈。

 

郢陈原属陈国国都,被楚国所灭后称为陈县。公元前278年(秦昭襄王29年),秦国名将白起攻陷楚国国都郢(今湖北省荆州市),在该地设置南郡。楚顷襄王被迫迁都于陈县,故此亦称为郢陈。由于郢陈以西与韩国国境相连,故此郢陈一旦发生纠葛,往往牵动秦韩楚三国。

 

郢陈一地虽然最终被秦国所佔,但其楚人势力并没有被消灭,反而一直成为楚人反秦的温床,从秦灭楚之战至陈胜吴广的大泽乡起义,楚人反秦的重要事件几乎都与郢陈之地有关。因此嬴政将昌平君贬至郢陈,是有深刻的政治用意。由于昌平君长年仕秦,并协助平定嫪毐之乱,加上他没有跟故国楚国联繫,因而得到嬴政的信任。昌平君徙至郢陈的表面理由是负责监管韩王安,但实际上,嬴政却希望利用昌平君楚国公子的身份,安抚郢陈地区的楚人,为灭楚作准备。

 

公元前225年(秦王政22年),嬴政遣李信、蒙武[注37]等将兵二十万讨伐楚国,朝东南方向深入楚国腹地,攻击平舆(今河南汝南县东南)和寝(今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大胜楚军,兵锋指向楚国首都寿春(今安徽寿县),但是昌平君却在这个时候据郢陈叛秦归楚,截断了南征秦军的后路,郢陈楚人纷纷响应,而颍川郡的韩国遗民亦闻风而叛,秦军形势危急。

 

李信的征楚大军随即引兵向西攻佔鄢郢(即郢陈),然后接到颍川郡父城(今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告急的消息,于是李信、蒙武相约会师父城,以平韩人之叛。昌平君叛军虽未能守住郢陈,但实力未损,他们紧紧追击秦军,连著三天三夜不休息,结果在父城附近与韩人叛军大败李信部队,攻入两个军营,杀死七个都尉,秦军大败而逃。

 

李信之败,主要是因为王贲灭魏前,对楚国进行的军事行动过于容易,让他产生误判,以为郢陈地区及附近郡县的反秦力量已被消灭,没有考虑到郢陈地区的楚人仍有相当可观的反抗力量,虽然寿春楚王负刍的楚军力量薄弱,容易攻取,但长年事秦的昌平君在关键时刻叛秦,却给予李信军致命一击,终至一败涂地

楚国收复楚国故都郢陈为中心的失地,更趁势西进深入至原韩国境内,再加上李信惨败的消息,都令嬴政感到惊恐,更感大失面子,因为启用李信及贬斥昌平君出京都是由他作决定。他不得不亲自前往频阳,登门造访被贬斥出京、还乡养老的王翦,强行徵召王翦攻楚。王翦本来以自己年老多病拒绝攻楚,但见嬴政面色不豫,担心自己重蹈武安君白起的覆辙,不得已答应嬴政的请求,并称攻楚需六十万人,他要求全权指挥六十万兵力,嬴政一一答应,并亲自到到灞上为王翦的大军送行。为了消除嬴政的疑心,王翦称自己征战多年仍未得以封侯,故希望嬴政赐予数量众多的良田、美宅、园林池苑等,为子孙挣下一份家业,大军出征期间,又不厌其烦地连续五次派使者回朝廷,请求赐予良田。

 

公元前224年(秦王政23年),王翦率领六十万大军沿著之前李信攻楚的行军路线,直扑郢陈,苦战久攻不下。秦王政23年4月,与昌平君一样同为楚国公子而仕于秦的昌文君战死。同年另一路秦军南至平舆,攻陷寿春,俘楚王负刍。

 


秦王政24年约3月,王翦军攻破郢陈,嬴政亲自出巡郢陈,以镇慑反秦势力,而昌平君在收到楚王负刍被俘的消息后,撤出郢陈,被楚军大将项燕拥立为楚王,在淮南地区继续进行反秦事业。王翦和蒙武统领秦军消灭楚军馀孽,昌平君战死,项燕在淮北的蕲县(今安徽省宿州市蕲县镇)兵败自杀。

 

公元前222年(秦王政25年),王翦大军平定了长江以南一带,降服了越族的首领,设置了会稽郡,楚国彻底灭亡。该年五月,秦国为庆祝灭掉楚国而下令特许天下聚饮。

燕太子丹为燕王喜之子,过去曾在赵国作质子,由于嬴政幼时在赵国生活,故与太子丹相当要好。其后嬴政被立为秦王,太子丹又到秦国作质子,但嬴政苛待太子丹,太子丹心生怨恨,最终逃归燕国。

 

太子丹逃返燕国后,打算报复嬴政对他的无礼,但燕国弱小,力不能及。他的太傅鞠武指秦国国土辽阔,敢战之士众多,且有山川之固,劝诫太子丹不要因为自己被嬴政欺侮的怨恨,而去触动嬴政的逆鳞。

 

 

中国山东省武氏祠“荆轲刺秦王”石刻,左边为秦王政,右边为荆轲,中央伏在地上的是秦舞阳,下面是樊于期之首级

正在此时,秦将樊于期(即桓齮)得罪了嬴政,逃到燕国,被太子丹收留。不过鞠武十分反对太子丹收留樊于期,他指嬴政肯定会藉此事大造文章,迁怒于燕国,为了避免给嬴政藉词攻燕,应该让樊于期流亡匈奴,他提倡六国合纵,与北面的匈奴和好,才有对付秦国的可能。不过太子丹认为这个策略所需的时间太长,而且樊于期已走投无路,让他投奔匈奴即是让他送死,自己总不能够因为害怕秦国,而摒弃樊于期的投奔,因此不接纳鞠武的建议。

 

鞠武认为太子丹过于短视,为了结交樊于期而不顾国家大祸,心灰意冷下向太子丹推荐田光,而田光亦接受了鞠武的游说,亲自面见太子丹,再向太子丹推荐卫国人荆轲,最后田光自戕以激励荆轲为太子丹卖命。

 

知道田光自戕的太子丹表现得相当悲痛,当时秦军已经消灭赵国,驻兵中山,兵锋直指燕国,燕国君臣唯恐大祸临头,因而与逃至代地的赵公子嘉结盟,共同防御秦国。太子丹认为魏楚齐燕四国合纵已经没有太大意义,打算派勇士前往秦国,像曹沫劫持齐桓公般,逼嬴政归还侵占各国的土地,若不答应则将嬴政杀死,使秦国国内陷入混乱。荆轲正是执行这件事的最佳人选,因此太子丹尊奉荆轲为上卿。

 

荆轲帮助太子丹完善刺杀嬴政的计划,知道嬴政悬赏黄金千斤、封邑万户来购买樊于期的脑袋,就劝樊于期自杀。公元前227年(秦王政20年),燕国以荆轲为正使,秦舞阳为副使,带同樊于期的脑袋和燕国督亢的地图,出使秦国献给嬴政。

 

 

秦代弩机,西安市北关出土,藏于陝西历史博物馆

荆轲带著价值千金的礼物,厚赠嬴政宠幸的臣子中庶子蒙嘉。蒙嘉在嬴政面前说尽好话,令嬴政大为高兴,安排了外交上极为隆重的九宾仪式,亲自在咸阳宫接见荆轲与秦舞阳两人。荆轲捧著樊于期的首级,秦舞阳捧著地图匣子,按照正、副使的次序前进。走到殿前台阶下的秦舞阳脸色突变,害怕得发抖,大臣们都感到奇怪。荆轲以“秦舞阳为蛮夷,因未见过天子威严而心生恐惧”作解释。嬴政令荆轲递上秦舞阳的地图,荆轲展开地图尽头,一把淬毒的匕首露出来。

 

荆轲左手抓住嬴政袖子,右手用匕首刺向嬴政。嬴政大惊,站了起来,挣断衣袖想要拔剑,却因为剑身太长,拔不出来。荆轲追赶嬴政,嬴政绕柱奔跑。由于事情发生得太过突然,大臣们吓得发呆,大家都失去常态。而秦国的法律规定,殿上侍从大臣不允许携带任何兵器;武士都在殿下,没有诏谕不能上殿。这时侍医夏无且把一个药囊向荆轲扔去,荆轲伸手挡了一下。嬴政趁这时把剑转到背后拔出,回头砍断荆轲的左腿。荆轲倒地,将匕首扔向嬴政,惜撞在铜柱。嬴政向荆轲连砍八剑,武士衝上殿来,杀掉荆轲。事后嬴政评论功过,赏赐群臣及处置罪官都各有差别,其中以夏无且拦截荆轲有功,赏赐黄金二百镒。

 

嬴政大发雷霆,于公元前227年(秦王政20年)命令王翦、辛胜的军队跨过易水,大败燕、代两军于易水之西。其后一年,秦军攻陷燕国都城蓟。燕王喜、太子丹、代王嘉等人率领全部精锐部队向东退守辽东,王翦以称病为由归秦。秦将李信紧紧追击燕王与太子丹,太子丹隐藏在衍水河中,代王嘉则建议燕王喜杀掉太子丹,以求嬴政的宽恕。燕王喜接纳代王嘉的建议,派使者杀了太子丹,把他的人头献给嬴政。当时秦军主力几乎调往南线进攻楚国,燕王喜、代王嘉两人得以在辽东苟延残喘。

 

    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史记·刺客列传》

不过嬴政并未因而罢手,五年后(秦王政廿五年),王贲奉嬴政之命,扫除燕国在辽东的残馀势力,俘虏了燕王喜及代王嘉,燕国彻底灭亡。

嬴政统一六国后,下令说:“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服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于是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及廷尉李斯等人商议说,五帝的土地虽然广阔,外面还划分有侯服、夷服等地区,诸侯是否觐见不由天子控制,不少诸侯更加是听宣不听调,嬴政的功业已经超越三皇五帝,古代有天皇、地皇、泰皇等称谓,以泰皇最尊贵,因此向嬴政献上“泰皇”的尊号。颁布律令的称为“制书”,诏告天下事件的称为“诏书”,印章称“玺”,所说的话称“谕”,群臣称其为“陛下”。天子不再自称为“寡人”,改称为“朕”。但仅自称朕九年,后自称真人。

 

嬴政接受王绾等人的大多数建议,但对于群臣向自己献上的尊号“泰皇”,则将其泰字去掉,採用上古“帝”一字,称为“皇帝”,并追尊其父庄襄王为太上皇,废除諡法。自称“始皇帝”,后代则称二世、三世直到万世。百姓则称为“黔首”。

自秦国消灭六国后,朝堂上对于如何管治六国故地,究竟是採用沿用已久的郡县制,还是复行封建展开讨论。当时丞相王绾认为,燕国、齐国、楚国地处偏远,若果不在此三地分封宗室,此三地就无法真正被朝廷控制,因此建议秦始皇分封诸子,以屏藩皇室。这个建议儘管得到大部分大臣支持,但当时担任廷尉的李斯却力排众议。

秦始皇决定在地方治理上採用三级行政区划制度,构建中央—郡—县—乡—亭—里—什—伍—户的纵向金字塔式的控制体系,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主要在郡设郡守,郡下设县,县设县令,但秦代的国家行政机构只下设到县级。县之下实行“乡亭制”(亦称乡里制度),设“乡”,具体办法是在“乡”级设“三老”掌教化,“啬夫”听讼和徵税,“游徼”侦缉盗贼。此外,乡级以下则利用民间力量来治理,一乡辖十亭,设亭长;一亭辖十里,设“里魁”(亦称里正);一里辖百家,五家为伍,十家为什。这种制度为秦朝带来了巨大的动员能力,即使三百多年前的波斯居鲁士大帝创建帝国之时,阿契美尼德王朝唯有省(萨特拉庇)和县作为行政区划机构。

 

除此之外,历来盘踞在淮河流域的淮夷、泗夷早已变为民户,而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在今福建省一带地方设置闽中郡。由于秦始皇认为闽中郡远离中原,是“荒服之国”,地处偏远,山高路险,而且越人强悍,难以统治,故实际上并未派遣官吏往闽中,只是废去当地酋长无诸及驺摇的王号,改称他们为“君长”,并让其继续统治该地。

 

郡县制在全国推行后,标志著六国故地不会再有拥兵割据,自选官吏,财政独立的诸侯。此外,百姓的籍贯不再用以前所属的诸侯国,例如楚国人、齐国人等作为识别,而是用其所处的郡名以咨识别。

秦始皇在位期间还扩大了国家的疆土,疆域异常辽阔,北至河套和阴山,南至南越(即古时日南郡,今越南中部),西至陇西临洮,东则延伸到了辽东及朝鲜

正当战国七雄相互攻伐的时候,北方草原的匈奴、东胡及月氏亦相互牵制,未能全力南下干涉中原局势,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居住在中国北方与西北草原的游牧民族,随即成为新生秦帝国的最大敌人。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32年),燕国人卢生向秦始皇献上一本名为《录图书》的预言书,上面写著“亡秦者胡”。根据这个“预言”,秦始皇认为最终灭亡大秦帝国的,是北方的胡人。当时北方草原的胡人当中,月氏和东胡都比匈奴强大,但因匈奴人的聚居之地是河套地区,对定都咸阳的秦帝国来说是最大的威胁,因此秦始皇决定遣兵征伐匈奴。

 

不过李斯却指出,匈奴人逐水草而居,居无定所,也从来不储蓄粮食,极难征服。如果派兵轻装前进,容易导致军粮断绝而全军覆没;如果携带大量粮食进军,物资沉重难运,也是无济于事。对秦国而言,即使得到匈奴的土地也无利可图,只会令中原百姓疲惫。遇到匈奴百姓,亦因担心他们的忠诚而不敢役使他们。如果杀掉全部匈奴百姓,这又与君父自许的“君王”作为相悖,表明反对征伐匈奴。

 

秦始皇没有接纳李斯的意见,他下令将领蒙恬率兵三十万人,沿著今日兰州市至鄂尔多斯市一段的黄河,北伐匈奴,企图夺取黄河河套以南之地。次年蒙恬攻佔河套以南地区,从榆中(今甘肃省兰州市)沿黄河往东一直连接到阴山,划分成四十四个县,并设置九原郡,沿著黄河修筑长城,于险阻设置要塞。

 

其后,秦始皇又遣蒙恬渡过黄河去夺取高阙、阳山(即阴山)、北假一带地方,筑起堡垒,逐次向北推进势力。当时的匈奴单于头曼被迫北迁,秦军在外奔波达十馀年,并屯驻在上郡一地,蒙恬之名威震匈奴。

 

据考证,秦军迅速取胜的最大原因,就是普遍使用弩弓作远程武器。持弩的秦骑兵射击的准确度是匈奴人的弓无法比拟的,匈奴人的皮甲也抵挡不住弩箭强大的穿透力。对马背上的匈奴骑手而言,弩是最致命的武器。中国著名的兵书经典《武经七书》指出,弩是对付古代游牧民族的最有效武器。由于弩的结构过于複杂,对匈奴人来说,他们很难装配或仿制。

 

为了充实河套以南新设郡县的人口,秦始皇下令将罪犯迁移至新郡县,当地被称为“新秦”。当年(秦始皇33年下半年)在西方出现彗星,为不吉之兆,故此秦始皇再下令贬谪执法不公的狱吏往新闢之地,以修筑长城及戌守南越地区。

 

据主父偃在《諌伐匈奴书》所言,蒙恬所戍之地地势低洼,而且是无法种植五穀的盐硷地,实在未能供给三十万戍卒的兵粮,故此必须仰赖内地的补给。为了从黄腄(今山东省烟台市)和琅琊等沿海之地运送粮食至北方的黄河,原本仅一石的东西,必须花费三十锺(192石)。正因如此,秦朝百姓迫不得已肩负著沉重的负担。即使男子拚命耕种,也生产不及军役所需的食粮;女子日以继夜纺织,也无法满足军用帐幕所需。百姓疲惫,孤儿寡妇及老弱病残者无法生活,倒在道路两旁死去的人,屡见不鲜。直到蒙恬死后,在河套以南戍边的劳役因陈胜起义,关东大乱而军心不稳,很快散去,从而迫使秦帝国放弃河套以南之地[

秦始皇一统天下,十年期间六次巡游近全土三分之一,以示强、威服海内,但亦採怀柔手段舒缓昔六国反抗未平之情绪;如袭齐、鲁之礼行封禅,依齐人八神信仰登成山祭日主。《峄山刻石》曰:“登于绎山,群臣从者,咸思攸长。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廼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


历史上的秦始皇是什么样子的?【中国历朝历代皇帝介绍】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