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纳承诺疗法(ACT):脑海里构建的联系如何将痛苦“扩散”?

人拥有把任何东西表征为“符号”的能力,只要简单地谈及到一个词,便能够联想到该词所指的物体,并且善于为偶然的共同发生的事情构建联系。因而,能引发我们心理痛苦的不仅有相关的情境线索,还有与该痛苦相关的词汇表征。例如,夕阳西下之时,一个人忽然意识到自己孤独的状态,于是便把夕阳与自己的孤独联系在一起,在看到夕阳或是想到“夕阳”这个词时,孤独感都可能会被引发。由于词汇与意象之间联系的存在,使得一些常见的回避痛苦的暗示失败:如,“我不要再想起某人”,“某人”与具体的个人形象是联系的,当我们在暗示自己不去想它时,实际上是通过联系激活了某人的虚拟形象。可见,刻意的忘记便是在提醒自己记住。同样,当我们尽力不去想当下的痛苦,试图转移注意力于其他事务,那痛苦也很可能与这些“其他事务”建立联系。而我们的评价也会和事物本身产生联系,评价很容易自动地成为事物的“属性”,例如,我们讨厌某种情绪,就很可能会觉得这种情绪是“不好的”,于是回避这种情绪就成为自动化行为。
大多数人在很多时候都是在用语言的方式回忆过往或想象未来,而未活在当下,而在这之间,如果我们将自己与设想的理想状态做出对比,就很可能会在自己本来已经足够好的状态下,发现自己的不足。就如上边的例子,可能这个人有亲密的朋友,但将当前的状态与理想的“有伴侣每时每刻地陪伴”相比,就显得孤独了。

对痛苦的回避和掌控欲,可能是因为在小时候我们周围的成人都表现出对自己想法和情感的高度掌控感,他们似乎都非常能够自如地应对生活事件,这让我们形成一种信念:我也应该能够控制自己的想法和感觉。一些宣传中,也在暗示着“幸福等同于没有痛苦”,于是,借着其他的事务(如工作)来逃避。
对痛苦的回避,其实本质上是对我们感受的回避。让我们陷入感受回避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在客观世界中,我们可以通过避免来回避不喜欢的事务,于是我们将这种策略内化到主观世界中,遇到不喜欢的感觉,也试图用外在行为来回避内部体验;二是逃避感受确实会带来短期的痛苦减少,这会强化对感受的逃避。
所以,接纳承诺疗法(ACT)认为,我们应该用积极的态度去应对生活。需注意的是,采取积极的态度并不是强调让自己感觉更好,而是让自己对当下的生命持更开放的态度。
传统的认知疗法,是找到自动思维中使人趋向消极的“路标”,如绝对化、以偏概全、糟糕至极,然后将“路标”替换为合理的。而ACT则是强调让人意识/注意到自动化的过程,意识到表征与表征、意义联结的过程。
参考书目:《跳出头脑,融入生活——心理健康新概念ACT》(曾早垒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