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众生相】(一)——城市、迷茫

序言
昏暗的隧道中,蔓延着灰土的气息。铁轨,伴同无数泛着白光的灯管向前远处的亮点延伸着。忽地,铁轨震动起来,地铁从隧道的另一边驶来,带着强烈的风压,呼啸而过。地铁的车窗里透出光亮,映射着隧道,也将无数乘客神色不同、装束各异的影子倒映出了车窗。
这是北京城市里最普通的一列地铁。它只是在驾驶员的手下完成每日必须完成的任务。开门关门,人来人往,一如平常。载着无数个人的它并无喜乐与忧伤,却缩影着城市中人的生命与状态。
地铁中的上班族
我家的位置比较偏北。这一片儿多是年轻人、北漂的租房地——毕竟这里有着相对低廉的房价,而地铁也就成了这一片地区主要通勤工具。
这一切因素促成了早高峰极致的拥堵——站在地铁门口的我时常会失去向里面挤的勇气。若是形容的话,我想“沙丁鱼罐头”会非常适合这个时间的地铁。想要挤进去,非要身、眼、心三位合一才行:强壮硬朗的身体能确保自己不被车里的人挤出去,精准的眼力保证了自己能够觑准了可供冲击的缝隙,而心的麻木则可以让自己不去想里面可能已经被挤得身形扭曲的人们——可以说着实不易。然而即便是挤成如此模样,某些人仍然会创造有限的空间与条件,将手机拿在手中把玩。

北京的早高峰往往从7点多便开始,一直持续到9、10点钟。而晚高峰,在我们这条地铁线路上,则是能从18点多一路持续到22点,越晚越挤。
但晚高峰时的人们却不似早高峰那般有活力了。我记得那是晚上22点半左右的一班车。我本以为人能够少点儿,没想到车厢依旧十分拥挤,能进车也是随着人流被挤进去的。有幸能够坐在座位上的人,一般都是在看着手机——或是看着喜欢的综艺、剧集、网络小说,再或者就是在刷微信微博。或许有座位就能成为这些人一天的小确幸,用这天所剩不多的时间来稍稍放松一下。站着的人是多数,他们也只能继续站着,在一天之后继续接受这身体上的劳累。一只手拉着扶手,并把自己的眼睛埋进手机里。空气中仿佛能感受到一种下坠着的氛围,这是劳累与空虚的述说。
但无论站着坐着,在这样的一天过后,留给“自我”的时间,的确所剩不多了。这是都市人的通病,有时候即便有时间,也会交予娱乐和社交,并以此来填满部分生活的空虚和获取未必有意义的人脉。
地铁仅是一个放大镜,在这个多数人下班后第一个经过的地方,它聚焦了人们的疲倦和压力。人们因为各种各样的理由来到这方城市,想要做些什么;却在无数的迷茫和诱惑之下倒在了城市中。对很多人来说,城市满足着欲望,却吞噬着梦想、希望与信仰。然而又有什么法子呢?现实这头巨兽并不似想象中那般和善,光是为了对付它,很多人就需要全力以赴,就更惘谈信仰与理想了。

曾经有个20来岁的上班族对我说:“我一年只活12天——就是那12个发薪日。”他说的时候带着些自嘲,仿佛理解那样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含义。我了解他,他从河北来到此地,家中生活清贫。他的父母都没有什么收入,有时连糊口都困难。在亲戚帮助下勉强读完专科之后,家中的压力便全在他的身上。好在他还算争气,凭借着灵活的头脑和不错的口才,在没有本科学历的背景下,进入了某个公司的管理层。他希望他的家人过上好日子,便为了他在河北的家人买了套房,房贷、装修皆是他一人包下;但他自己一年却不能回去几次,就算回去也只是帮着家里装修和挑选家具。他的薪水不算太低,但在这样的压力下也成为了“月光”,有时甚至还会负债。他的愿望是朴实的,就像无数个平凡人的愿望一样,只是希望过上好日子。但代价,却是空虚,无力和精神的消失。
是非的尺度在这个层面上已经消失了。剩下的只是关乎舍得的命题。但即便如此,有时还是会为他,为他们感到难过。困顿于生活之中的灵魂,若无出口,便只能无奈的飘散。当年近迟暮,回望这曾经的一切。不知心中会不会为自己丢掉的灵魂感到悲凉呢...
停笔于 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