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最美香村”——周家山










落户婺源后,我们开始了寻找“基地”的工作。我喜欢安静、喜欢整洁、喜欢温暖、喜欢长久。朋友们推荐了浙源乡周家山村。
她很安静。离开县城四十多公里,一条盘山路走到底,绕过村口的文笔塔,她就躲在豁然开朗的山谷里,安静得可以听到阳光撒下来的声音。全村五十几户人家,常驻五十几人,最年轻的劳动力五十几岁……她很整洁。一条石板路穿村而过,伸向群山。不见一只鸡、一条狗、一头猪,一尘不染,难怪连续十三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 “省级文明村”的称号,名副其实。不禁令人感叹:这是何等的管理、何等的一致、何等的气息…她很温暖。村里有位汪书记,心里装着老百姓的一切,也许是 “最后的人民公社”养成的习惯,他能做到一呼百应。村民的主要收入来自绿茶和山茶油,劳作之余,可以到 “图书馆”看书,据说节假日还会组织唱戏,自娱自乐。村里还有四个孩子没有下山读书,汪书记争取来各方的援助,建立了小学校,一名不在编的老师,每天教四个年级的课——幼儿园大班、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
她应该长久。周家山村地处赣皖交界的高湖山山腰,很偏僻,既没有名胜古迹,也没有湖泊河流,她就像二十多年前的婺源,因为闭塞所以“安全”。她几乎没有被开发、被整体搬迁的可能性,剩下的唯一威胁就是年轻人越来越少。
我第一次走进周家山,就喜欢上了这里,中国香文化落地在此,再合适不过,这就是我向往已久的“基地”。我向汪书记说明了来意,在征得乡领导、县委分管领导的同意后,我们很快达成了合作意向 ——打造中国“最美香村”。
我们租赁了村里闲置的耕地,尝试种植多种香料,结合婺源地区丰富的野生中草药资源,解决我们制作天然驱蚊香和卫生香的原料供应问题。我们不用机器,教村民手工制香,不去破坏那份宁静,又做到了零排放。我们还利用本村的山茶油资源做手工皂,由于要加入很多香料,能做成真正的香皂,村民们非常欢喜,异口同声:这是有“者也”的项目。我们在这里可以接待来自四面八方的爱香之人,他们在这里种香、习香、做香之余,各显其能,人人到小学校支教,使孩子们德、智、体全面发展,希望更多的孩子回来读书、希望更多的家长回来工作,让在香气笼罩下的周家山村继续安静、继续整洁、继续温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