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九良老师小课堂:真的有武坠子吗?

本期合作撰文@做个开心的小胖子

20221106李九春、周九良两位老师合作表演了传统相声《武坠子》。
什么是“坠子”?真的有“武”坠子吗?
铃铃铃,周九良老师小课堂又开课啦~让我们跟随周老师的脚步开启今天的学习之旅吧~

传统相声《武坠子》
《武坠子》属于相声学唱类节目。现在比较通行的相声《武坠子》表演是以河南坠子为“垫话”,学唱河南坠子的经典唱段,“正活”部分表演武坠子。
魏文亮、张永久两位前辈的相声《武坠子》台风洒脱、节奏紧凑、语言幽默、唱腔优美,是现在很多年轻相声演员的学习范本。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河南坠子。

河南坠子
河南坠子因用坠子弦伴奏(即坠琴)而得名,简称坠子。
河南坠子是产生于河南省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属于渔鼓、道情类曲种。大约一百三十多前诞生于开封。
河南坠子的表演形式以个人唱为主,伴奏乐器坠琴为辅。唱腔清新淳朴,优美动听,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河南坠子的唱法按照艺人的习惯说法,大致可分为六个“腔口”,即小口、大口、老口、武口、粗口、细口。
第一,大口。是坠子演唱的基本风格,曲调明朗,板眼规矩,风味醇厚,朴实无华。
第二,小口。也叫“碎口”。最充分地体现着坠子演唱的高度技巧,节奏流畅,吐字俏丽,声音甜润,旋律悠扬。
第三,老口。也叫“顿口”,保持着坠子在过渡、形成期中的某些唱腔特点,不加字,不加花,不偷气、不耍巧,绝无有半点矫揉造作的成分。
第四,细口。与“小口”相比,旋律更加繁复、纤细、华美,嘴头虽没有“小口”利落,但唱起来却格外动听。
第五,粗口。以悬念性的故事情节取胜,力度饱满,唱风泼辣;质朴硬朗,曲促字刚,旋律中行,语调铿锵。
第六,武口。据考证创始者为中牟坠子艺人武景州。此派特点尚武,表演上讲究“手眼身法步”,在一些侠义或刀枪段子中,甚至把山膀、飞脚、扫趟腿都使出来了。唱腔上也极其激越、豪放,故曰“武口”。

真的有“武坠子”吗?
相声中所说的“武坠子”,并不是一个单独的曲种,而是“河南坠子”中“武口”这种“唱法”,或者说是这种“表演风格”。

著名河南坠子演员王云华
真正将武坠子发展成为流派的是吉林省曲艺团著名河南坠子演员王云华和她的父亲王永安。
王云华先生的武坠子50年代在北京春华园与父亲共同演出时初具雏型。
60年代她来到吉林省支边加入吉林省曲艺团,几十年间,王云华先生始终不断潜心钻研和改革河南坠子艺术,按照时代的要求增强曲种的表现力,成为吉林省曲艺团在全国巡回演出中最受欢迎的演员和曲种。
经过数十个寒暑、上百个曲目的实践,王云华使武坠子从唱腔到表演日臻完美。形成了爽朗粗犷,甩腔高亢峭拔,念白铿锵有力,表演豪放泼辣的独特风格。
资深曲艺家张鹤琴在《津门曲坛沧桑录》中写到“……此外还有武坠子,声调粗犷,表演加些动作。记得六十年代吉林省有一女演员擅长此调,听来痛快淋漓,独具异声,听后颇喜之……”。
王云华先生的代表曲目有《十字坡》《双锁山》《战马超》《挑袍》《飞夺泸定桥》《痛打黄世仁》《夺机枪》《蝈蝈和蛐蛐》等。

感悟
《武坠子》是一段以“柳活”为主的传统相声,其间穿插滑稽表演和评论,达到既传扬传统文化,又逗笑观众的效果。周九良老师在《武坠子》中既做“伴奏员”,又要翻包袱,与李九春老师通力合作、相得益彰,共同完成了一部优秀的相声作品。
周九良老师说,“这个世界上没有生而知之的人,都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培训、摔打和磨练,才能有所成就”。他尽管有着对许多曲艺形式的天才之能,却一直在勤奋学习的道路上勇往直前。相信周九良老师在以后的表演舞台上,会用自己的“天才+勤奋”给我们带来更美好的艺术享受。
本期周九良老师小课堂就到这里啦,朋友们下期不见不散哦~

注1:发贴目的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周九良老师在舞台上的艺术设计,以及艺术设计背后的文化知识,从而理解周老师为作品付出的努力。
注2:所有内容仅针对【作品】和【角色】进行分析,不针对任何人,不与其他人横向对比。知识性错误恳请指正!感受性抬杠直接拉黑。
注3:参考资料
[1]张天来.技巧融合 恰到好处——魏文亮《武坠子》表演特征分析[J].曲艺,2022,(05):52-53.
[2]王俊霞.河南坠子唱腔特点与演唱风格研究[D].河南大学,2006.
[3]刘季昌.北京新艺曲艺团支边吉林后记[J].曲艺,2018,(04):3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