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难题:各农耕帝国如何解决游牧部落威胁?
上期我们讲了,亚述帝国和波斯帝国与北方草原游牧的斯基泰人的联系和战争,波斯帝国的开国皇帝居鲁士,甚至在和斯基泰人的战争中战死,亚述和波斯是各个帝国之中最先与大草原产生联系的,而中国在公元前3世纪也走上了相同的道路。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发动了一次先发制人的战争。为了将游牧的匈奴人赶出国境,他还吞并了一大片草原。但这没能为中原王朝带来太多好处。公元前200年,匈奴人把一支秦朝军队引入草原深处,并将其全歼。

从公元前134年开始,汉武帝再次发动了先发制人的战争,并且在15年中发兵6次,派遣了数十万大军进入草原。他的军队损失惨重,军费开支将前几代皇帝积攒的财富消耗殆尽,汉朝债台高筑。尽管耗资巨大,汉武帝却像大流士一样,并没有与游牧民族进行决定性的大战。

从雅典到长安,知识阶层都认为先发制人的战争是灾难性的。但根据今天的经验,从长期来看,很难说清楚究竟谁赢得了先发制人的战争,甚至难以确定这些战事究竟在何时结束。尽管付出了巨大的人员损失和物资损失,斯基泰人在公元前513年之后就再未威胁过波斯,匈奴人的侵扰从公元前100年之后也急剧减少了。

而在公元前610年之前,整个帝国就化为了废墟。这样一来,如何对付斯基泰人就成了那些获胜的叛军的问题。在公元前6世纪90年代,他们最终解决了这个麻烦,据希罗多德记载,他们将斯基泰人的首领们在宴会上灌醉,然后杀掉了他们。
当亚欧大陆上的农业帝国越庞大,就越要面对更有柔性的层出不穷的游牧民族的侵袭。当时最流行的防御方式就是修建城墙,将游牧民族挡在城墙外面。这就不得不说到最著名的中国的长城了,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0年左右。哈德良长城修建于2世纪20年代,城墙并不能完全隔绝游牧民族,但是至少可以限制骑手们往来的路径。

最成功的策略就是贿赂,游牧民族的劫掠会造成大量死亡,这意味着帝国税收的减少。那么,为什么不花点儿钱让游牧民族不再来侵扰呢?只要贿赂的成本低于发动先发制人的战争,那么就是划得来的好的措施,交一笔保护费就能实现多方共赢的结果,何乐而不为呢,皇帝还可以省下一大笔钱,生活在边境的农民也可以安心生活,不用担心随时会被杀掉,游牧民族也可以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2 000年之后,贿赂仍然在非对称战争中存在:2001年,美国中央情报局给了阿富汗的军阀们7 000万美元的现金,此举也节约了不少金钱,挽救了不少性命,省去了不少麻烦。

在芝加哥有这么一种说法:诚实的政客就是,你在他身上花钱,他就给你办事。但在非对称战争中,你的期望值要更低一些。阿富汗的指挥官在2001年12月收了10
000美元,负责守卫托拉博拉山区的退路。结果,当“基地”组织的人给他更多的钱时,他就放那些人过去了。像他这样的人,也适合生活在古代的草原地带。斯基泰人和匈奴人都经常收受帝国的贿赂,但他们并不会因此满足,时常会继续回来劫掠。因此,贿赂游牧民族是一种糟糕的方式,但相比于其他手段还要更加糟糕。波斯和中国的战略家们发现,贿赂作为“胡萝卜加大棒”战略的一部分时,是最有效的。不停地给一些好处,再偶尔发动大规模的、十分暴力的、先发制人的战争,这样的组合可以或多或少地维持和平。

靠着这一系列技巧,公元前最后几个世纪的统治者们设法保住了他们的疆土。他们把帝国与草原游牧民族的关系变得像糟糕的婚姻关系一样:双方有没有对方都能活下去。当帝国强盛时,就会在草原的部分地区设置定居点,把暴力限制在可以忍受的限度之内;当帝国衰弱时,就不得不花更多的钱,受更多的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