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什么才是十八岁的人写出的真正的满分作文

2020-08-05 11:23 作者:奥易精医  | 我要投稿

浙江高考作文的满分作文,引发了很大的争议。你会发现,这里面涉及很多问题。
第一,高考作文是不是应该被广泛认可的那种,才是满分。如果仅仅是几个老师喜欢?
第二,高考作文到底应该突出的是他的文辞、文采,还是思想深度。
第三,如果一个考生,几乎把所有名人名言都背诵了,在18岁的年纪,没有社会实践,只有背诵和思考,他的文章,是否真的有力度?
第四,也就是很多网友提出的真的切实的疑惑?你排列几个名人名言,摘录摘抄一段,排列组合,就是满分作文了?你自己的核心观点和认知呢?【启发一下大家,如果是一个厨师,一个美食家,你会觉得那个对菜品的理解更加有效?你可能会纠结一下啊,那么,回顾下管仲的那个作文题,你思考对比下,孔子的评价,司马迁的评价以及鲍叔牙的推荐。一个人的思考层面,能不能纸上谈兵?能不能脱离实践?能不能引用名人名言?建立一个空中楼阁?这一点,参看第二和第三条。为何很多点评会用“无病呻吟”来评价?不就是因为你一个娃娃,实践都没有,就在那里高谈阔论,让人反感。】这也就是为何,很多作文题,要求你们的写作内容,要落实到青年人的角度,落实到自己的生活和实践。而不是宏大,虚无缥缈的层次。你一个孩子,可以关注国家大事,但是,你能议论,你的谏言,能有效么?显然,不能。



下面是另一个层面的思考。
首先,我表明我的态度,这个考生的积累确实很牛,对西方的东西在考场上信手拈来。超过一般学生。
其次,老师,阅卷老师喜欢。
所以,人家得了满分,没有必要去纠结的。因为,每年的高考作文满分人数不是一个人,对不对?
你非要用争议性最大的话题去研究,那就是“练功加自宫”的模式,非常不可取。

那么,我不讨论这个作文本身,我讨论另外的事情,对高考作文真正有帮助的事情。


我们首先明确一个概念,那就是,一个作文,可以是文辞优美的,可以是有意境的,可以是有深度的,比如辩论的议论文或者驳论文。可以是详尽的说明文。这都是在不同要求和文体下的满分表现。


所以,我们会发现,你最好不要从文辞文采和应用名人名言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应该是:

  1. 是否切合主题。

  2. 是否是自己的实际。

  3. 是否真的有思维深度。

  4. 文辞合理,逻辑通畅。也就是基本的语言能力。

你会发现,浙江的题目其实非常好些,可以落实到现实。我们分解一下啊。红色的是原文,作文命题,【】是我的解释。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坐标,也有对未来的美好期望。【这一句表达的是你现在的情况---坐标,和你对未来的规划,憧憬,理想。】


家庭可能对我们有不同的预期,社会也可能会赋予我们别样的角色。【这一段表达了2个,即,他人对你的未来,有不同的规划,憧憬。第三层,社会会塑造和赋予你。】


于是,这几句话表达的其实是,人在江湖,心有理想,身不由己,如何是好?


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落差或错位难免会产生。

这一段就开始要求你该怎么写了:

第一,你自己有当下的状况和未来,是有落差和不匹配的。

第二,你的做法和家庭的想法,也有落差和不匹配。

第三,最重要的,社会给你一个巨大的压力和塑造,让你偏离自己的设想的道路。


请注意,进一步分析,个人的落差,是不是可以自己努力完成,弥补和调节的?

家庭的落差和认知,是不是也是可以化解的?比如,你妈妈希望你是一个银行家,可是你希望自己搞考古。但是,妈妈们总归是对孩子的人生有想法,但是对职业是没有过度干涉的,你只要做得好,过得好啥不一样?

最重要的,是不可抗力的第三层:社会的塑造。

你当下的能力和角色,以及你未来的努力,是否可以跟社会匹配。你是融入社会,还是独立于社会,还是格格不入。那么,这里就有一个重大命题,你跟社会的关系。


其实,文章命题,还有一层,容易忽略: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


换句话说,你在20,30,40,50,自己是会变的,社会是会变的,你跟社会的关系,是处于动态变化中的。可能某一个阶段是独立的,可能又是契合的。可能又格格不入。对不对?


那么,好的,你到这个维度的思考,就要进入终极层面了:

你的目标,现实,理想,和社会对你的塑造,终极目标是啥?是适应?是独立?

不,是过好自己的人生,让自己有价值,能够“和谐”的生活生存与社会中啊。


举一个例子,讲解上面的动态适应过程。

马云同学,在参加高考的时候是不是失败了?在面试的时候,是不是挫折很多?

在开创互联网的公司的时候,那个时期,没几个。


于是,这是什么阶段?这是游离余社会大众的认可啊。甚至有一段时期,创业失败,是被社会抛弃啊。


但是,你会发现,他的努力和公司成功了,引发了全民网购和在线支付,于是,是其他的社会人,在调整自己的购物和支付节奏,去适应社会。


那么,你能用阶段性的标准,去评价马云的成功和失败么?你能么?

到了马云退休后,公司他不管了,人家去搞乡村教育了。是不是当下属于“偏远郊区”的内容?无人涉及的难啃的骨头?


那么,请问,他的人生,从18到58,这40年,给你什么启发?


如果在分析前文的时候,我想,绝大多数学生会认为:我应该去适应社会,不能被社会淘汰。

这个是对的。但是也是半对的。因为社会是在变化的。而你不能永远去追逐潮流。


如果,你有一份坚守,当社会主流跟你合拍的时候,就是你绽放自己的时候。

举两个例子,哔哩哔哩上的敬汉卿,当初因为喜爱摄影,才慢慢拍摄视频,直到这几年的视屏风口来临。那么,他的做法,当初几个人认可?你爸爸妈妈是不是一定希望你去国企?可是,人家坚持下去了,遇到了风口,成为了老板。而且是青年偶像。赚钱了,还励志了,这对一个20岁的人来说,是一个“社会边缘爱好者”,进入社会主流热点的过程。于是,个人和社会,是一个疏远到中心的距离。


再如,在哔哩哔哩上,是不是有很多手工作业的老爷爷?木工等等。木工,在60年代以前,没有机械化工业化的中国,是主流。但是,社会变化太快了,什么木工?为何不是塑料?不是机械化?不是批量化。


那么,这一群人,手艺人,是不是经历了一个社会主流到疏远的过程?

但是,当视频风口来临的时候,他们因为自己的手艺,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把木头完成了艺术,是不是在某一个意义上,处于“独立”社会,且受到小众喜欢的程度?


这样的状态,不是主流,也没有远离疏远。但是,他们的工作和手艺,沉淀了自己,也给喜欢的人,带来了享乐。如果可以,他们的作品,也是可以创造社会价值的。对吧?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那么,终究的话题,来到了这个层面,你应该对社会的变化和自己的“进阶”有合理的认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得势时不猖狂,失落时人格独立精神内守。


然后,你的人格,人品,的专业、工作,做到位。你的家庭经营的完美。你还能时不时给社会产生贡献,这才是完美的人生。虽然中间有起伏,有波动,有变化,有疏远有主流热点,但是,这并不会影响你过好你自己。


反之,错误的态度是啥?自己刻意疏远社会,从不学习精进,啥事都是荒废。或者,总是在追名逐利,在社会热点中荡漾,对社会,家庭,毫无价值。


古人是不是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说法。


那么,你每一个步骤,都要做到位。不能自暴自弃,也不能趋炎附势。独立的人格,进阶的态度和实践,努力创造价值,才是核心。


外力确实不能改变,但是你可以适应,可以保持独立。甚至,你本身的努力,就在改变外力,从而不去适应外力(社会),而社会适应了你。


举个例子,大疆无人机,完全的新市场。人家就是一个从大学到研究生痴迷无人机的学生,汪韬,但是,人家引领了无人机的潮流。


那么可能你的专业,你的事业,暂时是小众的,是独立或者疏远社会主流的,但是谁能体会你自己的努力成为主流的过程?


换句话说,你跟社会的关系,大家都在变。你和社会,一大一小,不是谁一定主,你一定客。适应社会,完美人生的过程,可以有很多。


社会生活中,是不是有人多人毕业后的工作和事业,不是自己的“专业“。但是,一点不妨碍他们的美好生活和对社会的贡献。

把当初的专业,爱好,固定下来,”傻×到顽固“的追求这个,才是不切实际的想法。


虽然,你热爱什么非常重要。但是,不代表,你热爱的,就能成就伟大的业绩。举例子,很多年轻人是不是热爱游戏,爱得要死,但是,有几个人,可以在游戏上实现自己的价值?


社会,家庭和自己的落差,是可以通过努力去改变的。落差从来不是重点,重点是改变落差的过程。


好的,你会发现,我分析完了。是否符合你的心意,各位读者自己有自己的评价。而且,最重要的: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我们一个十八的孩子,压根没有进入社会。但是,我们看到了很多榜样,而且是自己同龄的,自己喜欢的,自己感受到的。上述例子,你哪一个不知道?你甚至可以有更好的例子。

那么,他们对你的思考,是不是上述表达的内容?



回到本文一开始讨论的问题。

在哔哩哔哩有一个大佬,温铁军。

你知道很多网友对温老师的评价是啥么?是国士。

但是,更多的是,温老师,用尽人皆知的事实,和踏实的研究,朴素的语言,提出了振聋发聩,发人深省,你从未认识到的层面《十次危机》让你对全中国的20世纪的历史,和人类在20世纪经历了什么,有更加深度的理解。


请问,你敢说温老师的内容,不深刻?但是,很有可能,阅卷老师,一个文人,不喜欢这样的内容,他就不是满分。气人吧。


要注意,你喜欢的文章,你觉得好的,不一定有深度,不一定有深刻的逻辑的。而阅卷老师不喜欢的,不是他的西方哲学史的菜的,也不见得不行。


考高分是核心,而不是满分。你要保证,你的分析和作文,在每一篇,每一个话题,都是框架。逻辑和举例完善的。偶尔一次满分不是事,你要的,是每次都是临场可以迅速分析,然后达到优秀作文的程度。这才是学生需要的。


再举一个例子,因为抖音和字节跪送的话题,六国论被大家炒热了。但是你真的以为苏洵的这个文章,在深度上多牛逼么。我不是反对八大家的文辞,但是,对不起,治国和核心观点上,尤其是六国覆灭上,苏洵就是纸上谈兵。


下面是原文,我把核心逻辑部分加粗: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核心,你自己怂,割地赔款,你就拖累了自己和大家。这是你灭亡的原因。】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这一段最荒唐,苏洵的政治策略,破局策略,幼稚】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下面是分析:

战国的地图

秦,灭六国的次序:

秦国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但是,有一个历史事实,秦,在灭六国之前,征服了巴蜀地区。并且派李冰修建都江堰。于是,巴蜀地区和秦自己的大本营,有2个粮仓。这一点极其关键。


公元前256年—公元前251年被秦昭王任为蜀郡(今成都一带)太守。期间,李冰治水,创建了奇功,其建堰的指导思想,就是道家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他征发民工在岷江流域兴办许多水利工程,其中以他和其子一同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最为著名。几千年来,该工程为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然后,众所周知的,秦国的强大,起源于商鞅变法:

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

商鞅自卫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

于是,便任他为左庶长,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集权国家。


请注意,商鞅当初可是魏惠公的人。

商鞅出身于卫国公族, [5]  有学者以此推测他是卫国国都帝丘之人,但该地对应的现今地名仍存争议,主要有安阳市内黄县 [6]  和濮阳市濮阳县 [7-9]  两类说法。

商鞅年轻时喜欢刑名法术之学,受李悝、吴起的影响很大。他向尸佼学习杂家学说,后侍奉魏国国相公叔痤任中庶子。 [3]  公叔痤病重时向魏惠王推荐商鞅,说:“商鞅年轻有才,可以担任国相治理国家” [10]  ,又对魏惠王说:“主公如果不用商鞅,一定要杀掉他,不要让他投奔别国。 [11]  ”魏惠王认为公叔痤已经病入膏肓,语无伦次,于是皆不采纳。公叔痤转而让商鞅赶紧离开魏国,商鞅明白魏惠王不采纳公叔痤用他之言,也不会采纳杀他之言,所以并没有立即离开魏国。


再补充一个,在始皇帝,也就是秦王嬴政时,重要的丞相是不是吕不韦。但是,大家有几个人,知道吕不韦的军工产品批量化流水线生产?这个在哔哩哔哩的历史纪录片中,你可以找到答案。


换句话说,秦国的强大,归为:

  1. 当初弱小,秦王变法。变法用了一个不知名,尚未成名的商鞅。还得罪了贵族。这个是有2个风险的。就好比,你觉得齐桓公用管仲太对了。但是我觉得,当初非常冒险。第一,管仲杀过他。第二,管仲没有证明自己的能力啊。一切都是君王任用,信任后的结果。你不能用结果去倒推。

  2. 收复了巴蜀地区,粮仓保证了。打仗重要的是啥?答,粮草。你跟赵国打,势均力敌,但是,持久战怎么办?人家秦国耗得起,你赵国第三年遇到了灾荒,你全国完犊子。

  3. 君王的雄性的延续性: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这才是一个国家的核心。

  4. 军事上突破,尤其是军事制度和军工产品。

苏洵是知道的,战国七雄,秦,是第一梯队。

剩余的国家,可以分为2和3梯队。

那么,单一一个国家,跟秦国就有2个可能:战败,持久战。持久考察的国家治理和粮草。粮草恐怕只有楚国可以抗衡。


但是,苏洵不知道的是:秦国有策略,有外交,大国的策略。

你看看地图。

先灭的谁?答,领土扩展,是临近的国家。问你一下,德国当时最先干掉的水?跟谁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


你苏洵不知道,人家秦国的帝王,可不傻。

于是,再补充一个知识:

当初朱元璋面对陈友谅和张士诚的时候,三分天下,先打的谁?

答,先打了强大的陈友谅,而放弃了胆小的张士诚。


于是,战国七雄,是一个多国博弈。你以为多国是内心一致的?

你以为多国的内心没有自己的想法?


朱元璋的策略告诉我们,其他的可能的“朋友国家”,压根不会联合。因为国家的实力和君王的品质(胆小)问题。而苏洵假设的是,天真的认为,6国联合起来。


问题来了,6国联合,谁老大?谁主导、这个老大是代表自己国家的利益,还是会从中起伏小国?

小国如何生存?


于是,秦国的目标非常明显,远交近攻,先搞定可以搞定的。然后搞定强大的楚国。最后才是最弱的和最远的。苏洵的书房可能没有地图吧。脑子里没有全国局势。


再说一个话题,6国为何割让城池。

第一,打不赢。活该。你打不赢,人家屠城,就是占领。

第二,你可以持久战,但是,3年后呢?你的粮食,和国内经济呢?你3年后,还是打不赢。回答第一个方案。


于是,很多小国弱国,在沙盘演练实力对比后,割让城池,是非常合理和明治的。


合理在于,割让后,可以有安宁。可以用这个去换的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问题不是割让,而是这个发展的时间空间,是否在割让后,2年,3年,或者5年里面,你的国家,由弱变强。暂时割让不可怕,割让后不发展,才是元罪。


问题来了,六国如何发展?

答,你看不到典型的案例和治国的人才。


在这里,补充一个六国最牛逼的人才,吴起。

吴起(公元前440年-公元前381年),姜姓,吴氏,名起,卫国左氏(今山东曹县)人。 [1]  战国初期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

一生历仕鲁、魏、楚三国,通晓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在内政军事上都有极高的成就。在楚国时,辅佐楚悼王主持变法。周安王二十一年(公元前381年),因变法得罪守旧贵族,惨遭杀害。

吴起变法

吴起投奔楚国后,楚悼王任命吴起为宛城太守,一年后升任令尹。 [33]  担任令尹后的吴起在楚国国内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具体措施有:

  • 制定法律并将其公布于众,使官民都明白知晓。

  • 凡封君的贵族,已传三代的取消爵禄;停止对疏远贵族的按例供给,将国内贵族充实到地广人稀的偏远之处。

  • 淘汰并裁减无关紧要的官员,削减官吏俸禄,将节约的财富用于强兵。 [34-35] 

  • 纠正楚国官场损公肥私、谗害忠良的不良风气,使楚国群臣不顾个人荣辱一心为国家效力。 [36] 

  • 统一楚国风俗,禁止私人请托。 [36] 

  • 改“两版垣”为四版筑城法,建设楚国国都郢(今湖北省江陵市西北)。 [37] 

经过吴起变法后的楚国国力强大,向南攻打百越,将楚国疆域扩展到洞庭湖、苍梧郡一带。 [38]  公元前381年,楚国出兵援助赵国,与魏军大战于州西(今河南省武陟县西南以西)。楚军穿越梁门(位于大梁西北的关塞),驻军林中(位于梁门以北),饮马于黄河,切断魏国河内郡与首都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的联系。赵国借助楚国的攻势,火攻棘蒲(今河北省魏县南),攻克黄城(今山东省冠县南),楚、赵两国大败魏军。 [39-41]  诸侯都畏惧楚国的强大,但吴起的变法招致了楚国贵族的怨恨,也为自己埋下了杀身之祸。 [42] 

惨遭杀害

前381年,楚悼王去世,楚国贵族趁机发动兵变攻打吴起。贵族们用箭射伤吴起,吴起拔出箭逃到楚悼王停尸的地方,将箭插在楚悼王的尸体上,大喊:“群臣叛乱,谋害我王。”贵族们在射杀吴起的同时也射中了楚悼王的尸体。楚国的法律规定伤害国王的尸体属于重罪,将被诛灭三族。楚肃王继位后,命令尹把射杀吴起同时射中楚悼王尸体的人全部处死,受牵连被灭族的有七十多家。 [43-45]  吴起的尸身也被处以车裂肢解之刑。 [46-47]  吴起死后,他在楚国的变法宣告失败。



吴起可以说,是假设情况下,对抗秦国,发展楚国的最牛b人。但是对不起,吴起失败了。

于是,反推,6国发展不起来,是不是有自己的内部问题.而且很严重、


于是,苏洵的假设:你把贿赂秦国的财宝和城池,给你的大臣,就可以了。


如果治国就是砸钱,那也太简单了吧?

在启发一个案例,诸葛亮牛逼不。但是,司马懿如何拆台诸葛亮?是不是派了人,到诸葛亮的老家,瓦解和分化蜀国的内部权贵?但是那个益州牧,是不是不给他粮草。

你以为内部的权贵是一致对外么?

有人才,会砸钱,这个u国家治理太简单了吧?


最后一个问题了,没有荆轲,燕国就独善其身?答,有没有荆轲,燕国也是完犊子。你是不是傻?把一个国家的注定灭亡,归为一个荆轲?

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你看哈,贿赂,是实力问题,不得不。

谋臣,奇才,将军,都有了,你就可以跟秦抗衡了?太简单了吧。


如果的割让城池,是不得已为之的缓兵之计,但是,你自己内部的发展壮大问题,解决不了,你的割让,就是缓兵之计后的亡国。

你以为只有谋臣奇才将军,就可以治国了,但是你忘了,君王如果自己是投降主义?可咋办?


所以,六国论中,最重要的,是这句话: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开创霸业的,和继承者,天生有问题。


还记不记得过秦论的这句话:孝公既,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四海。


于是你发现,一个国家的治理和王霸之业,是国君的问题啊。而且是六任国军必须统一,各个奋斗才可以的。

但是,很多小国,他们不就是类似富二代么?祖先打江山,他们败江山。


问题来了,你是一个国家的大成,你看到了你的主子是败家子,你会怎么办?这个败家子下面的臣子会有3类:奋发有为,趋炎附势一起败家,中性态度。于是,一个人的努力,也无法拯救一个国家。


秦国花了6代君王的一致性努力,和军事,农业,外交上的全方位碾压,才获得了“让六国闻风丧胆,割地缓兵”的王霸势力,结果被苏洵一下子就。。。。。。




说一句,抖音的问题,不也一样?关闭美国,退出美国,是缓兵之计。你发展壮了,背靠祖国,一样可以再起来。但是,你卖地求荣,信不信国内市场都没了?


最后,苏洵的文章,苏洵本人,是八大家,大家都喜欢。

但是,文采再好,也是毫无逻辑的,核心观点站不住脚的。考察的历史事实,和治国理正是低级的。

什么才是十八岁的人写出的真正的满分作文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