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将领与北元统帅王保保最后的决战(一)
之前的文里有提过,徐达拿下大都后,元作为全国性政权结束,北元政权开始,然而北元蒙军依然实力强大,由王保保统领的主力也不在大都,所以,徐达和常遇春的征途还很长。
这个时候全国的情况大概如下,BOSS朱家的地盘在现长江两岸,加上刚打下的山东等地,北元王保保占领山西、甘肃,手上有十万军队,北元丞相纳哈20余万军队驻守辽东,云南十万元军,高丽(朝鲜)也属于元的藩国听从元的调遣。所以在BOSS朱的同意下,徐达常遇春打算先进攻王保保。
这次该正式介绍一下这位在武侠小说里被设定为赵敏郡主哥哥的王保保了。
王保保是汉名,蒙古名扩廓帖木儿,出生年份不详(居然不详,哎),去世年份是1375或/1376年,蒙古伯也台部人,生于光州固始县,汉名王保保。他父亲是元翰林学士、太尉赛因赤答忽,母亲是元末将领察罕帖木儿的姐姐,王保保为舅舅察罕帖木儿收为养子。1362年,舅舅察罕帖木儿遇刺身亡后,他独当一面,曾被封为河南王、中书左丞相。从正史记载可见,王保保其实和小说里描述的出身蒙古皇族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不过,虽然他并非蒙古皇族,而且其实纵观他一生的军事战斗,多为败仗,但这些丝毫不影响历史对他的评价,王保保是当时的一代名将,连BOSS朱对他的评价也很高。
话说回来,徐达和常遇春兵分两路,徐进军彰德(今河北南部与河南北部),常遇春则南下保定从北路进攻。徐达部队先锋汤和攻克泽州(山西晋城)后,轻敌贪功,孤军深入山西韩店,而此时王保保正等着明军上当,他率军在韩店大败汤和,明军死伤数千人。
王保保其实在得知徐达常遇春一路北进时,就策划好了一切,加上此时元顺帝终于完全信任他,把所有的军事指挥权都交给他。他的计划是利用徐达部队的轻敌之心,安排人在山西拦住他们北伐的脚步,然后同时他本人带十万兵力直奔失陷的大都。
这里有两种可能,王保保都谋算过了,一是徐达不回头驰援大都,那他就趁机攻下大都,迎元顺帝归位;如果徐达回头驰援,那么他由于占了时间和地利的先机,设下圈套,伏击徐达。总之,两种情况,王保保都有胜算,但是有个词语叫“事与愿违”,我们这位大明的开国名将,徐达,两条路都没选!
徐达在得知王保保进攻大都后,选了第三条出人意料的路,就是直接攻打太原,换言之,就是你要夺回大都啊,你夺你的,那里也有我们明军驻守,如果真丢了以后也可以再打回来,但是太原是你王保保的老巢、根据地,你大军都出去了,太原城就空了,我要攻下来。这招兵法云“围魏救赵”。
果然,在得知徐达的动向后,王保保只好赶紧回头,于是双方在太原附近遭遇,而此时,看似徐达的运气差了点儿,虽然他和常遇春汇合,但,是骑兵部队先汇合,步兵都还没到,兵力是王保保的一半。
此时充分显示出了徐达和常遇春的军事战略天才,面对多于自己一倍的元军,他两按兵不动,没有立即发动正面大战,而是选择采取暗夜偷袭的方法,同时还和打算私下投诚的太原守将搞联动。
当夜,常遇春带人直攻蒙军主营,王保保被打了了措手不及,仓促骑马逃出营,常遇春带兵一路追击,徐达率明军骑兵趁夜对蒙古骑兵军队发起猛攻,没有统帅,十万大军一片狼藉,四万人被歼,其余的全部散逃。而王保保最终还是逃回了太原。
之后,徐达继续进攻陕西,镇守陕西的地主武装李思齐等本就对元也没啥忠心,稍微抵抗抵抗意思了一下就投降了。至此,北方的大部分地区都落入了明军之手,这就为后来与元军的决战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