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站智慧视听】陈志武:全球化下的中国选择(合集)

有关全球化的问题现在越炒越热,或许许多人还存在不少误解。要想更好地理解全球化的意义,我们必须清楚它发展的历史进程。 在发现美洲大陆以前,欧洲和东亚、南亚基本上没有来往,陆地来往是有,但规模不大。
也就是说,1492年以前的世界与今天的世界是很不一样的。虽然那时候还没人有“全球化”的眼光,也不知道“全球化”这个词,中国是600年以前最有可能也最有能力推动全球化的国家。
郑和下西洋已经为世人熟知,他们曾经远到西非,这样的成就在当时的世界无人能及,但是明朝政府迁都至北京以及宫廷的内部斗争,使得当时的海军远洋船队失去了经费与政策支持,进而扼杀了中国推动全球化的可能性。
当时的政府不仅不再允许大规模出海,而且限制造船的吨位,并且将已有的大型帆船与郑和出洋的资料销毁,使得后人无法考察当年的历史。由于这样的变故,中国失去了成为当时全球贸易大国的可能。
那么,欧洲当时的状态呢?由于全球一体化是由人类本性驱使所致的,虽然中国错失了推动海洋贸易的机会,但欧洲却在慢慢摸索。当时的西班牙、葡萄牙和意大利就积极从事航海技术的研究并致力于发展海上贸易。它们之所以加快这一进程,就是因为马可·波罗给它们带去了对东方中国的极大憧憬,这一憧憬激励它们想从海上寻找到中国最近的航线。
于是,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的资助下于1492年起程了,他们阴差阳错地发现了美洲大陆,开启了全球化的进程,拉开大西洋贸易的序幕。随着16世纪中叶英国、荷兰也加入大西洋贸易,世界各大洲之间逐渐被联系起来,在世界历史上那还是第一次。 全球化对于当时的国家发展有着怎样的意义呢?
在全球化进程以前,世界各国的发展基本上只能依赖自身的自然资源以及依附土地的农业。海洋贸易的到来使它们有可能利用全球资源来共同发展,通过跨国贸易重新整合财富与自然资源,达到更合理的配置。而且,人们的政治意识、生活方式以及经济发展模式也在这一过程中趋同。
当然,起初的跨国贸易是很少的,比如,1500—1599年这100年中,通过海运完成的欧洲与东亚、南亚间的国际贸易仅有770次,也就是说,那时候每年只有不到8艘货船从欧洲的港口驶向东方的中国、印度或日本,而且那时帆船的载重很小,再加上航海技术的落后,国际海洋贸易在那100年中发展十分缓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