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芸观点 | 中国(消费品)品牌全球化还有哪些挑战?

中国(消费品)品牌全球化还有哪些挑战?
新品牌研究所在公众号发布了一篇文章《中国品牌正与世界品牌渐行渐远》。
这是难得的好文啊!但刚去关注这个账号,发现阅读量基本都只有四五百。这篇算高的达到了2000+。这个就是算法推荐的结果,导致不懂算法营销的好内容往往不被看到;被看到的大多都是粗制滥造的拼凑文。
昨天正好也和朋友谈到了中国品牌全球化问题。当然这里主要指消费品。
中国品牌目前算全球化了吗?如果看凯度每年的BrandZ TOP100品牌价值排行榜,排进去的中国消费类品牌主要是华为、小米、海尔这样以电子科技为主的品类(青岛啤酒和茅台忘记是否在内,但它们大致也算在海外比较有名的中国品牌)。在其他领域就几乎就没什么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了。无论是美妆、餐饮、服饰鞋、快消。

这篇文章有个核心观点我是同意的。就是走向国际化不仅仅是企业的任务,也是国家的任务。
在此文的基础上补充几个观点:
1、消费品品牌领域主要由欧美国家占据主要市场,其中美国最为强大。
美国品牌为什么强大?政治、经济、文化输出能力这些众所周知的不谈了,我想谈谈他们在品牌与营销领域投入的研究资源。品牌和营销这个概念/学科是美国人发扬光大的。从消费者行为学研究,到零售科学,到营销和品牌管理,美国无论在学术研究与实践方面都是全球最领先的。这个是他们品牌影响力能做到全球化很大的但常被忽略的因素。

2、其次是文化输出能力。
作为非西方国家,日韩向全球输出本土民族文化为什么成功了(比如韩国电影,日本漫画,消费品中的优衣库、三星电子)?原因当然也是多样化的。但我说两个核心要点。
其一,是既要保持本土民族的文化特征,同时能让与你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的人看明白你想表达什么!让人看(听)得懂是让别人理解你、认可你的第一步。我们的问题是我们想输出很有特色的内容/产品,事实确实也足够有特色,可是老外看不懂了。这种最多激发外人的猎奇心理,而不是认同感。
回到我的本行时尚业,各位看看几个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灵感的时尚品牌,你能看懂吗?反正很多作品我这个中国人也看不懂的。但他们都号称要代表中国走向世界,要让世界人民通过他们的服装认识中国。
其二是“价值观认同感”。这里的价值观认同,不是个人对个人的认同,是群体对群体的认同。日韩虽然是东方国家,但因为历史原因,一直与西方保持不错的关系。而我们的情况大家也看到了。从群体而言,西方对我们的价值观认同感是比较弱的。原因懂的人都懂。
3、教育和法律不改善,我们的品牌全球化就更难。
教育上的问题主要是如何鼓励创新思维的问题。创新思维不是教创新技巧,技巧是最容易学的,而是提供一个创新的土壤。比如,允许失败包容失败。允许提出质疑与批判。允许异想天开。允许一个问题有多重答案而不是标准答案等等。
没有创新,我们大多数的品牌最终就只能拼价,拼速度,难以有强大的品牌溢价能。
法律上的问题不多说了。知识产权保护问题。这个老生常谈了。

4、全球化和西方化。
大家注意到我前面说的都是“西方”,全球化等于西方化甚至美国化吗?这个学术上有很多争论,不在这里细说。就说我自己的观点吧。全球化不等于西方化也不等于美国化,但美国化西方化是全球化最主要的影响力。当一个品牌占据了欧美主要市场,通常都会被认为就是个国际或者全球化品牌。
但我前面说了,因为彼此价值观认同问题,我们要想让西方接受我们的品牌,还有相当长的道路。
但是中国品牌全球化又是不可阻挡的大势。所以我们会怎么个全球化呢?我就用一句话来比喻,外围包围,或者说农村包围城市。
5、关于时间问题。
有的人认为我们发展品牌才三四十年历史,品牌价值和品牌影响力不如欧美强也正常啊!他们毕竟很多近百年品牌发展历史。
这个陈述假设了时间与品牌价值成正相关关系。其实看两个事实即可。其一,我们是有老字号百年历史品牌的,但大众认识几个?消费过几个?其次,品牌价值排行榜上,有不少年轻的新晋品牌。比如我们的小米。
作者:冷芸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所帮助,欢迎点赞转发。
如果你对时尚商业、职场、企业管理、服装面料及设计等更多内容感兴趣,请点击我的头像查看简介加入冷芸时尚圈,以获得更多行业资讯及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