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月亮与六便士 毛姆

2021-07-24 23:07 作者:minnnew  | 我要投稿

《月亮与六便士》是毛姆的作品,对这本书早有耳闻但一直都没读过,直到现在才开始读,读完这本书,有些感触,也对作品当中的很多片段都很有感触,下面就简单分享一下我的想法,再记录下我觉得不错的片段。

《月亮与六便士》虽说是一部小说,但在我看来,这其实是一部关于斯特里兰德的人物传记,这记录了作者对斯特里兰德的相处相交的过程,在记录这些过程之中,也充满着很多作者对人性对生活的思考。月亮与六便士是两种意象,月亮代表着梦想和人们想要的东西,而六便士则代表着现实生活。斯特里兰德就是一个为了绘画的月亮而放弃了英国优越生活的六便士的人,而直到他离去,他的才华才真正被人所认可,但实际上这对于他也没有什么关系,因为他想要的只是月亮罢了,而不是他人附加给他的六便士。他的一生值得我们去思考与反思。

下面就来看看我所摘录的片段吧。

我说的“伟大”不是指那些有幸成为政治家或是那些在战火中士兵所成就的伟大;这些人的显赫一时,主要应归功于他们所处的位置,而不是他们本人;其地位或环境一旦发生变化,他们的光环也就褪色了。

(就仿佛常说的大师之作一般,一般来说,人们一般下意识都认为大师之作等于优品良品,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很多大师之作并没有真正意义上达到了大师的境界,却被人们下意识被当做优品良品。事实上,它之所以被称为“大师之作”仅仅是因为它是大师所作出的东西,与它本身所具备的特性毫无关系,仅仅是因为人们的下意识的推理习惯才将一切仅仅是“大师之作”当成真正的“大师之作”)

把艺术看作是只有艺术家们才能通晓的一种技艺,显然是一种荒谬的误解;艺术是对情感的宣示,情感是一种人人都能理解的语言。

(任何一种真正的艺术都是作者内心中情感积聚到一定程度上的爆发。)

对神话的向往是人类的天性。人们会贪婪地抓住名人生涯中任何隐秘的或是令人惊诧的事件,编造出一个个神话,并几乎是疯狂地相信它们。

(为什么野史逸闻会一直都有?)

 

作者应该是从他写作的乐趣,从他思想和情感的宣泄中,去寻求报偿;对于其他一切,都不必太去在意,不要在乎人们的赞扬或诋毁,作品的成功或失败。

有时候,一个活了较大岁数的人,会从他享有一定位置的那个时候活着进入到他陌生的时代,此时,好奇的人们便会看到人间喜剧中最为奇特的一幕。

(可能潘嘎之交的两个人会对这句有所共鸣吧。)

 

我当时还不太了解女人难以改掉的习惯;喜欢跟任何一个愿意听她倾诉的人,喋喋不休的谈论她的私事。

 

十一

我那时还不知道人性是多么矛盾复杂;我不知道真诚里有多少做作,高尚中有多少卑劣,邪恶中又有多少善良。

(人的本身就是一个复杂又矛盾的结合体,)

 

十四

皈依会以各种形态出现,能通过多种方式实现。有些人需要经历灾变,像是汹涌的山洪一下子把岩石冲击成碎片;有些人则是潜移默化,就像滴水穿石那样。

当人们说他们不在乎别人对他们的看法时,多数情况只是在自欺欺人。一般而言,他们能够自行其是,只是因为他们相信没有人知道他们的怪异想法;最甚者也是因为得到了亲朋好友的支持,才敢与大多数人的意见作对。如果违反传统在你的圈子里算是常事的话,那你在世人面前做出违反常规的事倒也不难。相反 ,你还会为此洋洋得意,既标榜了自己的勇气,又不会招来什么危险。我总觉得希望得到别人的赞同是文明人一种根深蒂固的本能。

(想起了不久前读到的一句话,“人的生命就是寻找认同感和存在感的纠纠缠缠”)

我认为良心是一个人心灵中的卫士,社会为存续下去所制定的礼规全靠它来监督执行。它是我们心灵中的警察,立在那里监督我们不要违反教条。它又是安插在自我意识中的暗叹。人过于希望得到别人的赞同,过于害怕舆论对他的谴责,结果自己把敌人引进了大门;而良心就在那里监视着,高度警觉地保护着它主人的利益,把离群独处、标新立异的朦胧欲望扼杀在摇篮里。它逼迫每一个人把社会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这就是那条将个人拘系于整体的牢固链条。

(为了寻求认同感,便将自己不同想法扼杀,这个时候,你便不是你自己,而成为了另一个别人。)

 

十五

卑鄙与伟大,恶毒与仁慈,仇恨与热爱,是可以并存于同一颗心灵里的。

 

十六

世人很快就会厌倦他人对自己不幸的倾诉,对你的沮丧和烦恼巴不得赶快避开。

 

十九

美是一种奇异,甚至陌生的东西,只有心灵经受了痛苦折磨的艺术家们,才能将它从无序和混沌的世界中塑造出来。当艺术家创造出来美时,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认出它来。要想认识它,你必须亲历艺术家们的冒险。

 

二十一

我不回忆过去。唯一重要的是永恒的现在。

 

三十

实际上只是男人的疼爱和生活的安逸在女人身上引起的自然反应,而大多数的女人都把这种反应当成了爱情。这是一种能被任何人(或任何物)所激起的被动感情,就像藤蔓会攀附在任何一棵树上一样;因为这种感情可以叫一个姑娘嫁给任何一个想要她的男人,相信日子久了,自会生出爱情,所以世俗的见解承认它的力量。说到底,这种情感只不过是对衣食无忧的满足,对财产的自豪,对有人疼爱的沾沾自喜,和对自己有一个家可以掌管的感激之情。女人们生性善良,爱慕虚荣,于是便认为这种感情具有它的精神价值。但是在冲动和激情面前,这一感情就失去了支撑。

(还是蛮有道理的)

爱这一情感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温柔。爱情中有对彼此弱点的感知,于是有了保护对方的愿望,渴望给对方带来愉悦和幸福——如果不是无私,这种自私最起码也是被巧妙的加以掩饰了。爱情还包含着某种程度上的羞涩和怯弱。爱情是需要奉献精神的;它需要爱的双方走出他(或她)自己;即使是看问题很透彻的人,尽管他从道理上可能知道,在实际上却不会承认,爱情有走到头的那一天。爱情赋予他明知是虚幻的东西以实体,尽管知道这一切都是镜花水月,仍然爱它胜过爱真实。爱情使一个人比原来的自我更丰富了,与此同时,也更狭隘了。他不再是他自己。他不再是一个人,而是成了追求与他的自我相异的目标的工具。

(毛姆对爱情的理解,值得好好思考与反思)

 

三十一

女人对一个仍然爱着自己可她已不爱的男人,会表现出加倍的残忍;那时的她没有同情,也没有宽容,她内心只是燃烧着一股无名的怒火。

有的时候,一个人的外貌如果和他的内心极不相称的话,那也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

 

四十一

在无意识中,我们往往可能会在意别人是否重视我们对他们的看法,对那些我们丝毫影响不了的人,我们是憎恶的。

 

四十二

在人际交往中,一个人只想让世人看到他希望你看到的那一面(往往是表面),你只能借助他一些无意识的小动作,借助无意间他脸上掠过的表情,来对他做出正确的判断。有的时候,人们把他们装出的那一面做得如此完美,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似乎真的变成了他们所装扮的那个人了。但是,在他们写的书、他们作的画里,他们自己真实的面目却暴露无遗。

我们费尽力气想要把我们心中的珍藏传达给别人,可他们却没有领悟的能力,所以我们只能是形单影只、貌合神离,既不能了解别人,也不能为别人所了解。我们像是身处异国他乡的人,对那个国家的语言知之甚少,心中有许多美好和深刻的东西要倾诉,却只能局限于会话手册上的那几句陈腐的套语。

 

五十

我觉得有些人没有出生在合适他们待的地方。偶然与无常随意地将他们抛掷到一个环境里,可他们却总在思念着不知在何处的家园。有时候,一个人偶然到了一个地方,他便会有一种神秘的感觉,觉得他就属于这个地方。这里就是他寻找的家园,他会在这从未见过的环境、从未见过的人们中定居下来,好像他一生下来就熟悉这里的一切。在这里,他的心终于安定下来。

难道做自己想要的事,生活在你喜欢的环境中,保持平和的心态,就是作践自己吗?做一个年有一万英镑收入的外科大夫,拥有漂亮的妻子,就是成功吗?我想,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取决于你赋予生活什么样的含义,你对社会要尽什么样的义务,以及你对自己有什么样的要求。

 

五十四

人一般都不是他们想要成为的那种人,而是不得不成为的那种人。

 

 

 

 

 


月亮与六便士 毛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