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石普法|老年人金融消费纠纷案件为何频频发生?

西城区法院金融街法庭副庭长甘琳指出,老年人金融消费纠纷案件频发的原因在于:

第一,老年金融消费者风险意识与维权能力相对薄弱,对各类金融产品和服务难以有全面准确的认识,易受高收益宣传诱导;
第二,金融产品或服务提供者的规范性不够,部分金融机构及从业者服务流程与规范意识存在缺漏,适当性义务履行不足;
第三,金融市场针对老年人的产品及服务短缺,当前金融机构针对老年人专属金融产品的开发力度较小,符合老年人特点与需求的金融产品与服务供给相对不足;
第四,社会宣传力度仍有不足,目前专门针对老年人的金融知识及消费者权益保护知识的宣传渠道有限,宣传方法、宣传文案与老年人契合度尚有所欠缺。

结合该类案件频发的原因,甘琳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建议金融机构为老年人提供专门的金融服务,开发真正适合老年人的金融产品。例如使用字体更大、设计简单的填表单,配备专业服务人员耐心引导。同时,建议老年金融消费者谨慎挑选金融产品或服务,签字前充分了解产品及合同文本内容,提高维权意识,增长金融知识,根据自身实际合理确定投资比例,切忌听信他人说辞最后‘稀里糊涂就签了字’。当然,纠纷解决机构在处理涉老年人金融消费纠纷时应考虑到老年人自身特点,解决老年人的实际问题,注重调解方案的可操作性和社会效果。”甘琳说。

而在金融交易过程中,对于老年人应如何保护个人信息和资金安全,北京市西城区法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刘玉民则强调,首先,老年人应当牢记,切勿将身份证件、银行卡等转借他人使用,提供个人身份证复印件办理业务时,应注明用途。其次,应尽量亲自办理,切勿委托不熟悉的人或中介代办,谨防个人信息被盗。再次,不要随意丢弃刷卡签购单、取款凭条、信用卡对账单等记载个人信息的材料。最后,不要轻信来历不明的电话号码、手机短信和邮件,将个人重要金融信息告知对方,以防被对方一步步诱导,陷入欺诈陷阱。
为更好地维护老年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北京市人大代表朱建岳则表示,希望法院能给银行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一本案例口袋书,提供给老年金融消费者,加强普法的针对性。“另外,希望法院通过司法建议书的方式要求各大金融机构在推销保险或者理财产品时,增加需要成年子女陪同的有关规定。”朱建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