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军史话] 利萨海战

2021-04-30 20:09 作者:怂出太阳系  | 我要投稿

战争起因

 

      1866年,德意志地区自1648年发生在欧陆的三十年战争结束后,一直处于分裂与混乱之中,各诸侯国相互分裂割据,在历经了两百年的混乱后,德意志地区逐渐形成了普鲁士以及传统的德意志主导者奥地利两大强国互相掣肘的局面。

       18世纪时,普鲁士王国在国王腓特烈二世(1712-1786)精心的经营下,在七年战争中成功抵挡了俄,奥,法等欧陆强国的轮番进攻,并且最后赢得了战争,在腓特烈二世执政时期,他不仅注重发展普鲁士的军事力量,而且推进了普鲁士的农业改革,逐渐革除封建经济的影响。并且也鼓励普鲁士的启蒙运动和文化建设,促进了普鲁士的近代化。其本人是一个十分有才华,能力全面的皇帝,在政治、经济、军事、哲学、法律和音乐等诸多领域都颇有建树,这位伟大的国王使普鲁士国力迅速提升,为普鲁士在19世纪以后成为欧洲大国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此后在腓特烈二世之后的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三世,四世和威廉一世也是励精图治,到1866年,普鲁士的陆军力量在这些开明且坚毅的君主治下,通过普丹战争的胜利,不仅挫败了丹麦染指德意志地区的企图,且到1864年已经逐渐趁势统一了德意志北部的邦国,逐渐令整个欧陆都为之震颤,且威廉一世志在一统德意志,建立统一的强大的德意志国家,德意志秩序的传统主导者,曾经垄断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继承权的奥地利帝国日渐感觉到威胁,因此战争的爆发在所难免。 

           

普鲁士霸权的奠基者:腓特烈二世(1712-1786)

           

       而此时,邻近德意志地区的意大利半岛刚刚完成统一,意大利和德意志一样,在百年前同样存在着诸多大大小小的邦国,其中撒丁王国以强大的实力,逐渐在1861年完成了意大利半岛的统一,国王维克托.伊曼纽尔二世志在四方,要为意大利争取更大的国土,而阻碍意大利扩张的最大势力正是雄踞欧陆中部的奥地利帝国。     

              

原撒丁王国末代国王
意大利统一后的首任国王:维克托·伊曼纽尔二世(1820-1878)

         

        正所谓,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普意两国由于利益的交织而结盟,共同向奥地利宣战,前者要挑战奥地利帝国对于德意志地区的主导权,后者则想从奥地利手中夺回威尼斯甚至更多的土地。

        由于普鲁士与奥地利在陆上接壤,因此在陆上,普奥两军的交战占主要地位,而意大利的陆军力量尚不强盛,在交战中所起作用较小。而意大利海军力量加持了撒丁人的海战传统,相较奥地利和普鲁士都较强,因此意大利的海军力量在这次战争中起到主要的作用。意大利海军在战争中不断寻找歼灭奥地利海军的机会,借此夺得亚得里亚海的制海权,并克复奥地利控制下的威尼斯地区。

      1866年,意大利海军舰队进攻亚德里亚海上一个叫利萨的岛屿上的奥军守备力量,奥军舰队也即刻从海港出发,支援利萨岛,利萨海战爆发。

         

1866年欧陆局势:多强争霸


双方力量对比

 

1.意大利海军

       是役,意大利的海军被认为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之一,在法国人于1849年制造出首艘使用蒸汽动力的战舰“拿破仑”号后,蒸汽动力战舰已经在欧美的海军中广泛应用,1853年克里米亚战争中,法国的三艘蒸汽铁制木壳战舰参加了围攻塞瓦斯托波尔的战斗,1860年法国制造出了第一艘真正意义的蒸汽铁甲舰“光荣”号,英国紧随其后,造出了“勇士”号,利萨海战的铁甲舰形态大致和上述两舰类似,意大利海军有12艘铁甲舰,包括新的蒸汽动力快速舰“意大利”号和“迪波托加罗”号,新的带有炮塔和撞角的“铅锤”号(“阿芳德托尔”号),全部舰船均配备大口径“阿姆斯特朗”线膛炮。此外,还有16条木壳蒸汽机舰船。

       但是意大利的水兵由于仓促出击,没有得到很好的训练,他们的军官似乎较为缺乏进取心,但他们的司令官佩尔萨诺上将似乎并不理会这一点,认为凭借意大利舰队庞大的新锐铁甲舰队,能够有效抵挡奥地利木制舰队和数量处于劣势的铁甲舰队的反击。


利萨海战意军舰队总司令:海军上将佩尔萨诺


2.奥地利海军

       与佩尔萨诺的十几条铁甲舰相比,奥地利海军只有7艘铁甲舰,全部是蒸汽快速舰,但都有点陈旧了。他们的木壳舰主要有1艘蒸汽动力舰“凯撒”号,5艘螺旋桨快速舰和1艘海防舰。每艘木壳舰上,只有少部分炮是线膛炮,事实上奥匈帝国的火力还没有意大利的一半。

但是他们的不可估计的优势在于他们的舰队司令海军少将B·冯·特格特霍夫,他的士兵训练有素,既有进取心,又精通他们的专业,这些都是意大利指挥官们所缺乏的。


利萨海战奥军舰队总司令:海军少将冯.特格特霍夫


战斗过程

       1866年7月16日,意大利舰队在佩尔萨诺海军上将率领下从安科纳港口出海,向利萨岛发起进攻。18、19日两天,意大利舰队开始对利萨岛进行炮击,守岛的奥地利军队非常顽强,用火炮击伤了意大利“强大”号铁甲舰。而奥地利的军队似乎损失还小于意军损失,意军初战不利,在意大利舰队协同其海军陆战队准备组织再次进攻时,奥地利海军舰队于7月20日拂晓赶到了利萨岛。

         

反映利萨海战两军蒸汽铁甲舰队激烈战斗的的画作,奥军“凯撒”号
       撞伤意军“葡萄牙”号的场面,此时的蒸汽铁甲舰依然还有风帆战舰时代的影子

         

       特格特霍夫海军少将和他的舰队此时远在165海里之外的波拉港。当得知利萨遭袭时,起先他以为这仅仅是一次佯攻。他难以相信意大利人会采取这样的冒险行动,因为意军作为两栖攻击既没有进行突然袭击的机会,也没有在岛屿附近首先掌握制海权。意大利人全力发起攻击时,特格特霍夫向利萨驶去,到达利萨附近海域,他命令舰队做好战斗准备。意识到自己的火力处于劣势,他选择了一个容易冲击的队型——三个“V”字型纵向排列,第一个V型由他率领的7艘铁甲舰所组成,领头的是旗舰“费迪南德·马克西米兰”号。第二个“V”型是木壳快速舰和一艘海防舰,由“凯撒”号领头,他把其余的小型舰船编在第三个“V”型队列中。

        

利萨海战简化示意图,黑色为奥军舰队,白色为意军舰队,可以看出由于佩尔萨诺的 指挥不当,意军舰队被奥军舰队的”V”型冲击阵型切成了两半

            

       视线转移到意军这边,佩尔萨诺的舰队向利萨岸上的要塞炮台轰击了两天,竟然没能使岸上的88门小口径炮停止射击,而舰队却反而伤亡很大,一艘铁甲舰失去了攻击能力,大部分弹药消耗掉了,燃料只够使用两天了。然而在7月20日早上,佩尔萨诺又开始了攻击。当他正轰击利萨的炮台并准备派海军陆战队登陆时,了望哨突然报告,奥地利的舰队正从西北方向开来。

       惊慌失措的佩尔萨诺匆忙将他的铁甲舰编成纵队向奥地利海军的冲击编队前方冲过去。试图抢占T头,以传统的战列线战术对冲击编队进行火力覆盖。

       就在千钧一发的时刻,佩尔萨诺做出了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举动,那就是把他的军旗从“意大利”号移到处于战斗队形之外的“铅锤”号上。而变换旗舰是需要时间的,结果拖慢了意军战列线后部战舰的速度,导致佩尔萨诺的旗舰所率领的后方舰队和在前面的3艘意大利军舰之间出现一个大空隙。特格特霍夫立即率领他的由铁甲舰组成的先锋编队穿过这个空隙,他的木制舰船则向佩尔萨诺的木制船和其余铁甲舰冲去。对意军舰队反而形成了分割的态势。

      奥军前锋左翼三舰:“凯撒”“萨拉曼德”“哈布斯堡”三艘铁甲舰舰攻击前出的意军三艘军舰。

      右翼三舰:“佩茨皇帝”“德拉赫”“唐璜”三艘铁甲舰攻击掉队的意军其它战舰。

       这场战斗很快变成了一场混战

       奥军的冲击阵型意图撞击意军舰队,第一轮撞击大多没有成功,反而遭到了掉队的意军战舰的合围,但左翼的“凯撒”号撞伤了意大利海军的“葡萄牙”号,迫使其退出战斗意大利海军的“铅锤”号两次试图撞击奥军的木制战舰“凯撒”号但却没能成功。而“凯撒”号一发炮弹擦过意军的“迪波托加罗”号,但自己却在对方的炮火下起火,并最终被“铅锤”号开炮击伤而失去战斗力。与此同时,奥地利海军旗舰“费迪南德.马克西米连”的炮火使意大利海军“角斗场”号起火燃烧,不久后沉没。


“意大利”号被“马克西米兰”号撞沉

      

        特格特霍夫的旗舰撞击“意大利”号的行动在这次战斗中最为壮观。当“费迪南德·马克西米兰”号在战斗的烟雾中搜索的时候,竟鬼使神差地撞在已经受伤的“意大利”号的船舷上,这艘意大利海军最大最重要的铁甲战舰失去了方向控制,而且它的前方又被另一艘奥匈帝国军舰封住,当它后退时,“马克西米兰”号再次全速冲撞它的舷边,并使其向右舷严重倾斜,随着“马克西米兰”号慢慢地后退,“意大利”号恢复正常,接着在自己的动量和破口处涌入的数吨海水的作用力下又向左舷倾斜。但当它倾翻并沉没时,船上缺乏训练的士兵们依然士气高昂,为他们的国王高呼万岁。


战斗结果

         “意大利”号的沉没极大地打击了意大利海军的信心,结束了这次战斗,意大利舰队向西退却。由于奥匈帝国舰队有几条军舰受损并仍处于劣势,特格特霍夫没有继续追歼剩余的意大利海军舰队。无论如何他完成了解救利萨的使命,他作为民族英雄回到了奥地利。而佩尔萨诺则被解除了职务。在奥地利陆军在陆上面对普鲁士强大的陆军而节节败退时, 利萨海战是奥地利在海军方面的一次胜利,彻底解了利萨之围,也暂时消除了意大利海军的威胁。海战中意大利舰队遭受重创,损失了2艘铁甲舰,1艘铁甲舰重伤,1000余名官兵。奥军由于训练水平较高加之指挥得当,仅阵亡38人。多艘铁甲舰重伤而不沉。

 

利萨海战的影响

       利萨海战是一场对于海战模式有巨大影响的战役,是役意大利海军未能成功夺取亚得里亚海的制海权,反而承受了损失,奥地利用一场胜利,巩固了自己在亚得里亚海及沿岸的固有霸权,但利萨海战的影响,其实远远超出了奥意两国的成败得失。

1.  撞击战术的“复兴”

       利萨海战中,带撞角的铁甲舰似乎战果颇丰,交战双方战舰通过“冲撞”战术取得的战果好似远远大于远程炮击所取得的战果,因为此时战舰的舰炮技术尚处于发展阶段,舰炮的射程威力与今天尚不可同日而语。尤其是“马克西米兰”号将意大利号撞沉,直接导致了意海军舰队的信心瓦解,奥军成功守住了利萨岛。

       撞击战术一度被认为随着火炮在海军战舰上的普及而一度淘汰,而利萨海战中撞击战术取得的战果却引起了域外各海军强国如英国,法国的重视,铁甲舰抗住了火炮的攻击,却命丧于原始而古老的撞角之下,令各国的海军研究者大跌眼镜。于是英法在1866年后新造的军舰中,甚至又恢复了“撞角”这种古老的海战利器。而配合“撞角”的横队战术甚至一段时间内呼声超过了传统的“纵列战术”。

       乃至于,1894年,大清北洋舰队的各型舰艇,在面对日军的纵列巡洋舰队时,依然在模仿使用利萨海战时奥军的冲锋阵型。因为此时北洋舰队的各型铁甲舰都普遍带有撞角武器,横队冲击阵型一定程度上也规避了北洋舰队在火力上的弱势,减少被弹面积。

       只不过,此时火炮的发展已经比利萨海战时期更进一步,冲锋型的撞击战术此时在面对日军新式巡洋舰强大的速射火力时,悲壮而又无可奈何。


 1894年黄海大东沟海战北洋舰队和日军的舰队阵型示意,可以看出与利萨海战的几分相似

  2.铁甲舰的革新

    

       英国海军的工程人员借鉴了南北战争中北军制造的“莫尼特”号铁甲舰上的“旋转炮塔”技术,改进原有的铁甲舰的布局,辅以“复兴”的“撞击战术”建造了19世纪60年代-70年代的铁甲舰代表作“不屈”号,它有撞角,同时在中央铁甲堡处有两个交错布置的旋转炮塔。

       旋转炮塔,蒸汽,铁甲,撞角,多种技术融合在一起,推进了海军主力战舰的革新。英国人以他们在海军方面独有的造诣,使得海军战舰逐渐摆脱了木制风帆战舰的构型,进一步向近代化的军舰构型推进。

       而北洋舰队后来在1888年购入的旗舰“定远”号,其布局与“不屈”号有异曲同工之处,且依然带有撞角武器

       可以说,利萨海战在对未来二十年至三十年的海军发展,影响深远。


“不屈”号铁甲舰


木制战舰的“绝唱”

       利萨海战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初具规模的蒸汽铁甲舰队参战的海战,此前,在1853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中,法军曾有三艘铁甲舰参战,是为蒸汽铁甲舰在历史上的首秀。此役,蒸汽铁甲战舰大规模参战,展现其抵御炮弹攻击的能力,这逐渐让蒸汽铁甲舰在各国海军中受到重视,让木制战舰越来越不能适应海军技术的革新,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此后,英法等主要海上强国再也没有制造过一艘木制战舰。人类的海战逐渐进入“工业战舰时代”铁甲舰越来越成为各国海军争相发展的香饽饽。




 


[军史话] 利萨海战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