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中国当代文学史】写大事,还是写小事?写长篇,还是写短篇?|张春田老师

2023-08-17 11:27 作者:密卡SAMA  | 我要投稿

题材决定论

  • 题材的严格分类:分为工业、农业、军队、学校、现实、历史(历史题材在等级方面低于现实题材;鼓励大写“火热的现实”)
  • 不同体裁被赋予不同等级:主要题材/重大题材、次要题材/非重大题材
  • 形象方面:工农兵形象优于知识分子形象或非劳动人民形象
  • 内容方面
  • 重大性格的斗争、政治斗争、中心工作优于家务事、儿女情的私人生活
  • 现实的、当前的、迫切的政治优于逝去的历史陈迹
  • 由党领导的革命事迹优于历史的其他事件活动
  • 对行动斗争的表现优于对个人情感、内在心理的刻画
  • 影响①:题材分布不均衡
  • 不同题材因其重要性的殊异,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倡
  • 题材的重要性划分,同作家经验、五四以来新文学的历史积累相关,写农村、革命居多
  • 工业题材虽为当时的主要题材,但出色的工业题材小说较少
  • 优秀的城市题材小说较少,代表作为周而复的《上海的早晨》
  • 对题材等级的划分,极大影响了对表现对象的选择与评价,决定了小说的总体风格,影响了小说的语言、叙事、情节、人物
  • 影响②:类型划分
  • 革命历史小说
  • 讽刺、幽默小说较少


当代长、短篇小说

  • 短篇、长篇小说成果颇丰,中篇相对较少
  • 长篇主要反映社会生活的规模和容量,适宜全景式地反映社会历史
  • 代表理论家及作家:茅盾、魏金枝、艾芜、沙汀、蹇先艾、骆宾基、侯金镜、周立波、孙犁
  • 代表作品:《保卫延安》《青春之歌》《山乡巨变》《林海雪原》《李自成》《艳阳天》+“三红一创”(红日、红岩、红旗谱、创业史)
  • 短篇能够迅速及时地反映社会现实
  • 代表作家:赵树理、李准、王汶石、峻青、王愿坚、茹志鹃、林斤澜、陆文夫
  • 关于“什么是短篇”的讨论
  • 茅盾短篇应该从具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片段中截取横断面(“典型”成为当代文学的新的关键词)
  • 其他观点:短篇小说应当从部分暗示全体,以小见大
  • 关于“什么是社会的本质”的讨论
  • 讨论涉及民间性、民俗性与西方传统的关系,主张以西方的小说经验推动中国当代文学发展


戏剧化模式

  • 当代小说特别强调情节的紧凑性、动作性、故事性、冲突性
  • 案例1:沈从文、废名等作家弱化故事性的小说,在这一时期基本销声匿迹
  • 案例2:路翎小说(多表现复杂心理状态,特别是苦闷、动摇)在当代遭到批判
  • 讨论
  • 有批判家,认为要取消写英雄和小人物、社会主要矛盾与不正面表现社会主要矛盾之间的高下差异
  • “我们不能因为反对把英雄人物和普通人物对立起来的观点,和对英雄人物概念的狭隘理解而走向另一种极端”——依旧强调写英雄、写戏剧化冲突

【中国当代文学史】写大事,还是写小事?写长篇,还是写短篇?|张春田老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