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镜下的大明》第四案《天下透明-大明第一档案库的前世今生》前言

《天下透明-大明第一档案库的前世今生》前言
户口制度是大明王朝一切制度的基础。黄册制度承担着维系职业世袭制、防止百姓自由迁徙、保证国家税收的三重重要使命,所以朱元璋对这个制度异常重视。这从黄册制度的严苛规定中一目了然。黄册的规格有严格要求,用纸必须是上等厚绵纸,不得染色或者漂白。长宽各为一尺二寸,必须用正楷书写,字体大小、行间距都有明确标准。每一页如果有一个字写错,就必须整页重抄,不得涂抹挖补。装订也有统一标准:必须用粗牢的棉线装订,可以少量使用襁糊,但襁糊中必须加入椒末等杀虫药来防蛀。黄册制度实行层层上报制,每次造册时,都由每家每户按官府要求的格式和内容,在“供单”上详细填写自己家在这十年内的人口、财产变化。各州县的主官须亲自审查黄册造办是否真实,每一项与供单记载是否完全相符,然后还要在黄册上签名画押,以示负责。然后将黄册交送到府里。府里同样按这个程序审查一遍,编成本府的总册,签名画押用印后送到本省的布政使司。布政使司审查后,再编成本省的总册,送交户部。最后由户部将全国人口、财产情况汇总,送交皇帝御览。
每到新册入库之年,明政府都要从国子监调来一千二百名监生,在御史等政府官员的带领下,进行“查册”工作。“定取国子监监生一千二百名,以旧册对比新册奸弊。”对于黄册存放在何处,朱元璋也花了不少心思。之所以最后将地点定于玄武湖,是因为它水面阔大,湖内有数个岛屿。很明显,朱元璋认为后湖这样环水隔岸的条件,是用来建设档案馆理想的环境。建库于湖中心,一方面,可以防火;另一方面,又可以保证安全。朱元璋为黄册制度,可以说是费尽心血。在他的设计中,这一制度要和他所设立的其他大纲大法一道,作为不可动摇的“祖制”,垂之万世,保证大明王朝的长治久安。在高压政策、精密组织以及朱元璋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合力之下,洪武年间的黄册制度确实运行得极好。通过这样严格的制度,全国的人口信息,十年一次全部汇送到南京。这一时期的黄册制度基本上达到了信息真实、数字准确,因此确实起到了平均赋役的良好作用。这是朱元璋建立册制度的初衷之一。朱元璋对自己给子孙后代留下的“祖制”,是十分自信的。他认为自己这颗超级大脑几十年日夜不停地思考,这些“祖制”已经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没有改进的余地了。他不放心后代们的智力水平,所以一再强调,他留下的这些规矩,—个字也不许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