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视觉人类学视野的《我的村庄》

2022-01-14 08:57 作者:爽眼喀什  | 我要投稿


封面

 

厚厚一大本《我的村庄》,看了两天才看完。

以往看摄影集,匆匆浏览,几十分钟就看完了,但《我的村庄》内容太吸引人了,看照片还要同时看与照相相关的文字。

《我的村庄》第一张图片是秧红薯苗,很震撼的一张照片,同样震撼的是标注的拍摄日期——1987年。那一年我大学刚毕业,那一年我还没有相机。

整本《我的村庄》大多都有标注文字,很多照片不仅标注到年,还标注到了具体的月日,这不仅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更是一项细致的工程。

人民摄影刚刚发表了一版我的《20年前的冰雪运动》,编辑崔维问我能否标注下具体的拍摄时间,我思考下给出了否定的回答。二三十年前的往事,仅仅依靠回忆是不行了,或许拍摄地点可以凭借照片上的影像判断出来个八九不离十,但具体的拍摄时间是不可能确定的,画面中的具体人更是无从回想。这便是摄影的遗憾,很多摄影人留有跟我一样的遗憾,但《我的村庄》的作者陈更生却从年轻的时候就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如果说《我的村庄》有很大的纪实价值,那么准确的文字说明和确定的拍摄日期,更增加了这本书的视觉人类学价值。

看罢整本书,赞叹之余替作者遗憾。

书的第二章节《乡亲》从35页直到142页,占了全书的三分之一的分量。照片来自作者出生与成长的小乡村,年复一年地拍摄,都是身边的熟人,家人或乡里乡亲,照片中的人不紧张不做作,那种亲近感是导演导不出来演员演不出来的。文字描述非常详实,有与作者的关系,有年龄,有职业,有喜好,有年收入,有衣着,有年节,有家庭关系,有婚姻状况。哪年买了自行车,哪年有了拖拉机,哪一年用镰刀收割,哪一年安上了有线电话……所有这些是什么?这是详实的人类学田野调查,这是珍贵的视觉人类学基础资料。可惜,这些资料堆积在《我的村庄》中,以画册的形式呈现,感觉是极大的浪费。作者完全可以以此为素材,以人类学为切入点,补充完善相应的宏观政策环境与背景资料,他的家乡河南省原阳李庄就会成为经典的视觉人类学范本,而作者本人也会实现由单纯摄影家到视觉人类学家的蜕变。

《我的村庄》其他章节让人过目难忘。

《村庄》章节中的村庄是平凡人的村庄,但章节中我们看到了村庄的细节,如同人的眼睛、眉毛、指甲、嘴唇,矫正木棍的土法、大缸、砖房土墙木篱笆、石臼、豆瓣酱,如今这些场景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记忆。

《劳作》章节不单单是春耕秋收,还有打麦扬场、晒麦脱粒、做粉条、晒红薯片、池灰盖房、捡拾花生、磨豆腐、打草、打砘子、脱坯、纺花织布、打铁、锛树……同样从小生活在北方的我对有些名词很熟悉,倍感亲切,而一些河南特色的劳作方式则是既好奇更不明就里。

《过年》章节喜庆吉祥,贴春联、放鞭炮、包饺子、穿新衣、拜年、串亲戚,相比于其他部分,这部分图片彩色照片增多了,也有了现代气息,汽车、摩托车、电动车、时髦的装束、回乡过年的打工妹、五世同堂的大合影。这些当然是时代变化的浓缩,当然也直白地暴露了作者过年内容图片资源的不充分。摄影是遗憾的艺术,不仅仅是瞬间,还有时间的延展性,多拍才是硬道理。

《童年》章节老照片要比《过年》充分很多,女孩牵毛驴回家、坐在墙根上自习、秸秆边趴在椅子上写作业、割草拾肥、照顾弟妹、玩泥巴、光屁股推自行车……现在的孩子只知道麦当劳,只知道作业和玩手机,那时的孩子真幸福。你见过被老师训的场景吗?现在的老师不敢训斥乃至惩戒孩子,那时候可以,而且无论老师还是家长都觉得天经地义。六一儿童节照理应该是孩子们的节日,你看265页,1992年6月1日这天,一个孩子犯错了,在教室外罚站,这照片活灵活现,仿佛就是当年小时候的自己。

看罢整本书,再说点老生常谈的感悟。

摄影发烧友总爱比器材,总爱显摆到过哪些遥远而美丽的地方。笔者对摄影发烧友没有任何歧视的意思,对糖水片类爱好多是包容,但为什么众多摄影发烧友一生也拿不出来多少有价值的照片,我感觉主要是没有远景规划且好高骛远。《我的村庄》中很多照片都是胶片扫描而来的,要说30多年前的摄影器材跟现在真的没法比,有些相机的成像质量甚至距离现在高档手机都有差距。《我的村庄》最早一批的照片是黑白胶片拍摄的,而且那个时代胶片多是ISO100,想要别的买不到。那个时代的相机比较不错的也就是海鸥DF135或海鸥120,有些人甚至只能使用到凤凰205之类的,看了《我的村庄》中的照片,人们一定会感悟到,一般档次的相机与镜头照样能出好照片,成功的秘诀在思想在技术,在于拍摄你自己熟悉的好把控的事物。道理很容易懂,很多人就是舍不得做。

什么样的照片最有价值?日常生活是什么样,什么样的照片就最有历史价值,就如同《我的村庄》最后一个章节《日子》。就纪实摄影而言,摆布了生活,干涉了生活,即便照片拍摄之初多么具有视觉冲击力,获得了多少个奖,放在历史长河中荡涤,终究会一无是处。艺术源于生活,艺术高于生活,但艺术决不能脱离生活或干涉生活。这正是《我的村庄》与某些名人大家的画册的区别,他们一些影像可以成为摄影圈内互相客套的经典佳作,但永远不可能成为视觉人类学的范本。谨以此向《我的村庄》作者陈更生老大哥致敬。

视觉人类学视野的《我的村庄》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