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不可能幸福,因为幸福是对重复的渴望《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中
- 为什么生命之轻难以承受
- 为什么结局说幸福是对重复的渴望
托马斯:布拉格的外科医生
特蕾莎:乡下小酒馆女招待,单亲母亲的pua使得她投奔了一个只有一面之缘的人
萨比娜:托马斯情人 画家 一个极致的追求生命之轻的人,刻奇,又被译为媚俗。
- 1故事摘要:特蕾莎抱着《安娜卡列尼娜》投奔了托马斯,并且发生了关系,但是特蕾莎生病躺在沙发上,托马斯不想和女人拥有过夜的亲密关系,拒绝负责任,但是又不想她回到乡下那种周围都是粗鄙人的生活中去,所以他开始纠结。
- 他越来越责备自己,但最终还是对自己说,说到底,他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是正常的,人永远都无法知道自己该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与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生加以修正,和特蕾莎在一起好呢还是一个人好呢,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检验那种抉择是好的,因为不存在任何比较,一切都是马上经历,仅此一次,不能准备。
昆德拉在此认为托马斯对特蕾莎是一种基于同情心产生的爱情。而同情心是一种要想象力,沉重的高阶的情感。它有时候会让被倾听者在沉淀累计之后感到更加严重。
- 2故事摘要:特蕾莎住下来,并且结婚,养了一条叫卡列宁的狗,拜托萨比娜给特蕾莎在照相馆冲印照片,当摄影师的工作。但婚后托马斯依旧同以前一样,虽然坦诚,但是让特蕾莎很痛苦,特蕾莎也发现了萨比娜写給托马斯的情书。然后自己在经历这些痛苦之后决定要成为托马斯的”唯一特别“——帮托马斯找情人,在他的生活中充当他的另一个自我。托马斯表示不理解且拒绝了。但是特蕾莎对践行这个念头的想法越来越强烈,旧找到了萨比娜,在她的画室里,两人互相拍起了裸照。当时托马斯好像在场又不在场。
- 情书:我想在我的画室里和你做爱,就像在剧院的舞台上,周围尽是观众,他们无权靠近我们,但他们的目光无法离开我们
- 3故事摘要:背景:后来发生了战争,捷克斯洛伐克(改革派)被苏联(保守派)入侵占领(布拉格之春事件)当地的青年把路牌拆了,让苏联找不到地方,女孩子则穿着性感刺激苏联大兵。战争之初,捷克反而是一种狂欢。
- 托马斯和特蕾莎是支持布拉格之春的改革派人士,就逃到了瑞士,特蕾莎对托马斯一贯的行为依旧痛苦,但是此时她被一种软弱的声音吸引(不同于现在的慕强心理)原因:捷克元首杜布切克被抓后屈服了,让整个国民都笼罩在这种屈辱当中,以前她厌恶这种情绪,但是现在她觉得自己是软弱的,是属于这种软弱的国家,且被这种软弱所吸引。后来她也对托马斯说希望他快点变老(弱)让两者差距变小,无强弱之分。变带着布拉格回到了布拉格,她在赌托马斯会和她一起回去,她想把托马斯拉回相对弱的一方,
- 托马斯在特蕾莎走的前期还是很开心的。因为前几年的婚姻他感觉自己是在戴着镣铐起舞,现在便可以自己体会生命之轻了。后来他又开始泛滥同情心,折磨着他,觉得特蕾莎一个人带着一只狗很凄惨,所以他决定辞去他在瑞士的工作回到他的国家。(回去了就出不来的情况)一直到开门前他都在幻想两个人见面的互相拥抱,但是昆德拉的形容是,两个人犹如站在雪地中央瑟瑟发抖。
- 回到布拉格的生活:保守派开始对改革派进行清洗,院长受压要求托马斯写反悔声明,在他还未确定要不要写的时候,周围的人都开始劝他写,昆德拉说周围的人出现这样的变化是因为当时的布拉格弥漫着一种懦弱的氛围,很多人在极权统治下认输,因此也希望以前带头的人也认输,以减轻自己认输带给自己的愧疚。所以最后托马对此感到了抵触,没写也丢掉了工作,特蕾莎因为拍了苏联入侵时的照片给报社也丢掉了摄影师的工作,托马斯就去当清洁工,特蕾莎回酒馆当酒侍。但是托马斯在去当清洁工之前是纠结的,有了这份工作之后体会到了不在乎带来的快乐,工作只是工作,工作结束之后就是完全属于自己的长假。
- 期间也会有秘密警察骚扰,加上托马斯依旧乱来,特蕾莎就希望他们两个一起去乡下,因为这样就可以更完全的占有托马斯。在一次托马斯生病的背景下,特蕾莎追问他去乡下生活,并且成功。
- 原文:也许正是因为谁也不愿意在农村待下去,国家才丧失了对农村的管制权,当农民不再是土地的主人,而只是一名被雇来种地的职工时,他就不再依恋这片家园和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他一无所有,因而也不惧怕会失去什么,这种漠然的态度倒使得农村保持了相当大的自主权和自由的空间。
- 这个时候特蕾莎和托马斯一齐感受四季的变化,是很快乐的,但是同时她发现自己爱一条狗比爱托马斯还多,因为她认为她爱狗是不求回报的,是简单存粹的。但是她对托马斯的爱总是会困扰她的。会想两个人谁爱谁更多一点,会有一个比较。
- 昆德拉补充:爱情就在这种猜忌询问当中被磨损了
- 她爱狗是因为狗喜欢周而复始的东西,重复的东西,不用像人一样去追求新鲜刺激的东西。
- 原文:人类之时间不是循环转动的,而是直线前进,这就是为什么人类不可能幸福的缘故。因为幸福是对重复的渴望。
- 昆德拉指出在现代社会中探求的是不断的可能性,忘记了循环的历史观,同时也失去了一种真正获得幸福的可能,特蕾莎在这期间认为自己对托马斯有一种亏欠,她用自己的软弱把托马斯拖向底层,把他变成和自己一样的弱者。特蕾莎的软弱是咄咄逼人的。
- 托马斯说自己是很快乐的,当你发现自己是自由的,没有任何使命时,便是极大的解脱,在这样的生活里,他感受到了奇特的幸福。
- 原文:忧虑是形式,幸福是内容。幸福充盈着忧虑的空间。
- 整个故事在卡列宁死亡前的微笑中缓缓淡去……
人生在各样的选择中,是在不断的通向未知的,和新的选择的,有种抓不住东西的感觉,这种带来的空虚,这种生命就越难抓住。
重是生命所必需的,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约贴近大地,他就越真切,相反,当负担越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好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昆德拉并不是小资矫情脱离现实的作家,开始便说明了他们两是因为有次开卡车坠崖死亡,结尾是他们两个在乡下的幸福生活。但是!这个背景下的乡下,是被遗弃的状态,他们两人都变成了软弱的一方,在忧虑里充满的幸福,这样的牧歌,这样的意象,有些对理想和现实彼岸的幻灭,还有对人类本真存在被遗忘的怜悯。
牧歌意象①文末两人消极的,回望的后退的牧歌
②萨比娜的前进的,超越的彼岸的牧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