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词典】文化理性

文化理性(culture reason)
文化理性是美国进化论学派、西方马克思主义人类学家马歇尔·萨林斯在《文化与实践理性》中提出的概念。
他认为,在现实生活中支配人们的行为和观念的是实践理性(注:实践理性【practice reason】是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使用的概念,即“实践主体的“意志”,即人的实践行为的动因”,实践理性是主体按照走神的要求,对现实的经验世界施加影响,力求经验世界合乎实践理性,成为理想的道德世界),实践理性表现在现实中成为功利主义,也即经济学意义上的“经济人”或法学上的“理性人”,主张自我利益最大化的行动原则,一切行为都遵循这一原则,文化也不例外。这种观点导向西方人类学主流理论中的实践论(praxis theory)和功利论(utilizatarian theory),他们认为:“文化是从实践行动及其背后的实践利益所形成,是个体为了自己的利益进行策略选择沉淀的结果”,显然带有一定唯我论色彩。
然而,萨林斯提出,“人的独特本性在于,他必须生活在物质世界中,生活在他与所有有机体共享的环境中,但却是根据由他自己设定的意义图式来生活的。”这种“意义图式”常常被主张实践理性的科学家忽视、悬置起来,对人类实践背后的象征意义避而不谈,而这恰恰主导了人类的活动。由此,萨林斯将文化理性的概念提出。
文化理性,又称象征理性、意义理性。正如马克思·韦伯所言:“人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具有意义的网上的动物”,格尔茨也用这张“意义之网”比喻文化。每个人都是在社会群体中的一员,都处在一个文化体系中,是文化这张网上的一个点,人的实践行为必须遵循这张网的文化秩序。也就是说,人的行为不是纯粹物质性的,而是遵循意义逻辑的,是文化的象征系统所赋予的工具逻辑所带来的。在无文字的原始社会,亲属关系就是文化理性的表现。在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则被物化,文化理性被实践理性所掩盖。人们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日常行为是被由语言、风俗、信仰、习惯等同构的文化背景和象征系统所形塑的。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领域来看,人们的需求也遵循了象征理性的原则,马克思认为:“人们用以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方式,首先取决于他们已有的和需要再生产的生活资料本身的特性。这种生产方式……是这些个人的一定的活动方式,是他们表现自己生活的一定方式……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是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马克思也肯定了人的生产活动与他们自身生活的一致性,不能只看到人们追求物的实用性,还应该看到其中作为文化存在的“活动方式”的作用,萨林斯的“文化理性”正与此契合。同样,“文化理性”还在现实生活中体现于宗教仪式、传统礼俗等方面。
“文化理性”对于现代社会有重要意义。自启蒙运动、工业革命以来,人们破除传统迷信,却又在技术理性上走向新的迷信,进而人们的日常生活被异化。在这种情况下,“文化理性”带来的新一轮“文化启蒙”极其重要,它超越技术理性,希望能够达到人的本质的回归、人的自由自觉的生存状态的回归,这需要我们看到人的日常生活背后的象征体系,打破“实践理性”的功利主义的枷锁,积极调整社会文化价值观的正确方向并使之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