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与“位”:国人的道德情结
这个世界上有着几十亿人,每个人看起来都是大不相同。正如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人类之间也不存在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即使是双胞胎,在性格上也可能截然相反。

然而,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所有的人,都需要某种东西去驱动,去使其“行为”。理论上来说,所有人都是自由身,理论上可以做任何事情。但是通过对现实的观察,我们发现,并不存在着完全“随心所欲”的人。
驱力就这么被发现了。
我们的行为存在着一种可能的无限,但是正常情况下,我们却永远不可能把握住真正的无限自由。我们无法相信绝对自由的存在,因为我们一旦真的挣脱了所有的“束缚”,诸如法律,道德,伦理,礼法,人性之后,迎接我们的,并不是阳光普照,而是更加深沉浓郁的黑暗。
我们无法接受自己的行为并不是出于自己的意志。我们为了握住自己的自主性而宁愿吃苦受罪。在电视剧里面,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卧底被抓住后,即使受尽折磨,也不愿出卖战友。他们的行为可以被我们理解,因为我们从他们身上感受到了崇高。
道德,即是崇高?

起码许多人是如此认为的。想想那些经常跟在“道德”后面的词汇,“道德高尚”,“道德沦丧”,“道德模范”,“道德品质”……我们国家传承了孔子的儒家思想,尊礼重德。我们也潜移默化地将“德性”内化为我们的一部分。
可以说,我们行事的很多标准,其实正是来源于五千年源远流长的文化宝库。“德性”使得我们足以“理性”,因为我们中的许多人都相信,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是一种稀有且高洁的存在。我们似乎总是下意识地反抗欲望,哪怕只是某些过分的念头在脑海中一闪而过,我们甚至也会低头反思,觉得自己不该“这么想”,不该“想这些”。有的人甚至会惩罚自己。
试着把德视为一种东西,把人视为盛放该东西的支架。这就有了“德”和“位”。“德不配位”这个词揭露了两者之间的这一层关系。我们看重道德。一个道德高洁的人,会得众人的欣赏和敬仰,利他式的牺牲更是会让人感动到落泪。
我们好像能理解他们为什么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但是当我们自认我们做不到如对方勇敢,睿智,无私之时,我们又难免陷入到一种无知之中。到底,是什么使得他们如此拼搏,甚至不惜为此丢了性命?如果思考得不到结果,思想退位于光环,则衍生崇敬和瞻仰。
另一方面,我们对于“没有道德”的人和事总是义愤填膺,即使不善言辞,也要狠狠地骂上几句,以彰显自己的高大。“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见义勇为”、“舍小家顾大家”、“五十岁以上出列!”等等信念,在空中发着光,照亮着拼搏奋斗的心灵。

我们越发相信,站得越高的人,往往看得更远。道德高尚的人,也自然地会获得更高的位置。而这种信念经过一代代人不断的继承发展,也慢慢地成为了一种驱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