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心得与吐槽
现代人离道已经很远了,可以堪称背道而驰。在作死的道路上越来越远,所以很多疾病都是年轻化,同质化。这跟人们的生活饮食习惯有很大关系。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人们只会越来越多疾病,不可能越来越健康。
我们身体的五脏对应五行之气,它们是有其天然性质的。就像现代人研究肝脏,有排毒的功能,这就是一种天然属性。古代圣贤的思维方式是全息的,不像现代科学,分门别类一直分割下去。中医把人体当成小宇宙,调和人体五脏,五精,使之健康。
在过去的几千年里,中医确实经过很多朝代的发展,出现了很多医家。但以我的实际经验来讲,绝大多数人都是不了解真正的中医的,甚至他们开药的逻辑很多都是错误的,对药性与诊治的方法,完全跟开创中医的人不对路。导致中医诊断跟猜谜一样,别看外面中医博士生一大堆,其实他们根本没搞懂中医,别问我为什么知道,因为我找他们看过病,甚至吃药之后病情倒退的现象发生。庸医害人,堪称优秀的撒手。良医难寻,既要医德又要真才实学,真是难难难。本人因为七月早产,先天禀赋不足,导致从小生病到大,走路都不稳,西医检查指标正常,但人就是感到无力,不舒服,经常感冒。中医看了几十个,遍寻名医,什么中医学院主任,博士生导师,什么中医世家传人,都看过,没一个人治好,最后绝望了,选择躺平。躺到半路垂死病中惊坐起,为何我不自己学?
中医之所以要断了传承,主要是治不好人,为什么治不好人?因为他们根本就没得到真传。科班出身的中医很难有成就,因为他们的思维被训练成教科书式,如果编教科书的人自己都是半懂不懂,这怎么给人治病?还教人治病?扯淡呢?
真正真才实学的中医,反而是民间传承下来的。
中医跟道教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因为人体经脉穴位,五行等等都是道教开创的。为什么古人清楚人体经脉与穴位?而且连作用都知道得那么清楚,现代人反而不知道?只有几种可能:
1.远古文明或者外星人传承。
2.人体实验得来的。
3.亲自看到的。
根据道经记载,有些修道有成的人,能够看到人体经脉与穴位的能量流动。所以我更偏向于第三种看法。
下面来科普一下五脏的喜好与五味的关系。
肝喜散。以辛补之,以酸泻之。
心喜软。以咸补之,苦泻之。
脾喜缓。以甘补之,辛泻之;
肺喜收。以酸补之,咸泻之;
肾喜坚。以苦补之,甘泻之;
这只是为了科普简化的关系,举个例子,肾脏在五行中属水,它喜欢坚固,这就是男人说的要坚挺。但问题来了,怎么补腰子?大多数人听从古往今来庸医的传导,人参燕窝,虎鞭龟甲,六味地黄丸,补肾丸吃了一大堆,结果效果不佳。原因是药性完全错了,补肾需要以苦性的药去补,最重要的苦性药就是地黄。六味地黄丸里面其实就有地黄,有一定的补肾作用,但由于配伍问题,导致很多时候治标不治本。你去寻一寻张仲景的方子,里面就有地黄为主的补肾方,所有经方里面,我只推崇张仲景和陶弘景的方子,因为他们的资料是离中医始祖(黄帝等)最近的,也就是最接近原意与最不失真的。建议想要学习中医保健的人,直接去学习他们的医术,或者按照症状照抄经方就行。接着上面讲,补肾要用苦性药,切忌吃甜的,因为它是卸肾的。所以你会看到国外喜欢高糖饮食的人群,大腹便便,原因是腰子不行了。
真正的中医,药不多,几味药,效果很好,价格很便宜,因为作者考虑过贫苦大众的条件,会选择便宜实用的药去救命。这些中医老祖宗,是真的为了天下万民而精心编制经方。在古时候,真正的高级知识分子,是很有德行的,是往君子方向培养的,目标是学习圣人。不像现代很多人,只想着钱钱钱,权权权,为了钱权啥坏事都敢做,也不怕祸及子孙。
学习圣贤的知识,可以拿去谋生,这没问题。但做人就是要心量宽广一点,立志远大一点,逼格高一点,为了造福天下苍生而学。
所有人都是一体的,你所看到的,都是你的亲人,你的弟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