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辑师:讲故事就是缩略,少即是多
作为电影人,你拥有了时间机器的钥匙,你可以通过鼠标点击或者动动手指制作一个翻转转场,便可带着观众到达任何地点和任何位置。作为观众,我们绝对会爱上这一趟时间之旅的景色。这也是我们为什么愿意砸下重金坐到电影院座位的原因。
但对观众有一些重要的原则:
只能让他们看到重要的部分。给观众展示亮点一所有戏剧化的部分、揭示人物的部分、让观众对自我有感知的部分。如果你不介意,请激起我们的好奇心。
请用心包装好这两个小时,因为我们都是大忙人!
如果你不是詹姆斯·卡梅隆,我们是不会坐在电影院看你那部四小时史诗片的。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曾以一个笑话来说明这件事情:“电影片长应直接与人类膀胱的耐受程度相关。”
这个关于悬疑技巧强度的说法让人感到脸红,但他对于这个事实抱着严肃的态度,那就是导演不希望观众在观影途中上洗手间。电影制作就像创作雕塑一样,只有将无关的材料去除,才能看到最终成型的样子。余下的材料揭示了制作者希望观众可辨认的形状和模式。你必须移除所有不属于故事的部分,剩下的就是你的故事。
纪录片工作者深谙此道。他们在数以百千计小时的原始素材中苦苦寻找,当找到出色的瞬间后,就将它们修剪为简明的形状——这是一个将枯燥事实剔除后创造引人入胜的戏剧的过程,缩略的电影是最好的。
丢失的信息激发我们用想象力填充。因为是我们的大脑想象出来的信息,因此,我们从情感层面将创建的信息内化。我们在创造过程中拥有参与感,因此,我们与材料产生联系。
某些东西并不真实存在,但因为周围的元素对它有提示作用,从而使大脑有所察觉,这便是格式塔的魔法。这张图上的小黑点以正确的方式排列显示了某个事物。那么这张点阵图是否与一张长颈鹿的照片具有相同的情感?也许没有,因为这只长颈鹿至少有一半存在于你的想象中。
假设每一个黑点对应的是你电影中的场景,那白色空间便是你的故事。
当你坐在剪辑室为终剪工作、为剧本润色最后一稿,或要压缩预算时,你应该检查每个场景:删掉这个场景是否会更强大?答案通常是让人意料不到的。人类大脑有着惊人的添加细节的能力。
电影制作中关于格式塔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我们都非常熟悉的场景:一对情侣坐在壁炉前,摄影机摇摄离开。画面随之切换到第二天早晨,至于这中间发生了什么事情,就留给观众自己想象了。
移除大段时间,激发观众进行思考。你强迫观众琢磨发生过的事情,积极的观众突然参与进来,做着你的工作,这不仅是大脑乐于这一类型的解密,同时也是自身的要求。刺激观众找寻拼图上缺失的环节,让他们在每个场景转换完全参与到故事中。如果你把所有的事情都清楚无误地告诉观众,展示一切内容,观众就会感到无聊。C-SPAN的乡村音乐非常好,但他们永远不会因为扣人心弦的戏剧获得艾美奖。除极少数的例外,所有的电影都运用了格式塔,电影有无数的方式通过省略来激发观众的想象力,同时这也是控制预算的好方法。
缩短转换
在制作场景转换时,这种处于场景之间的“白色空间”非常重要,如果需要的话,你必须决定在转换中展示多少发生在场景之间的事件。
在第4章展示了如何从情感上与观众产生联系,你可以在重大事件发生后展示主人公在场景之间的旅程。我提过,你可以增加一整个段落来展示这段情感旅程,例如,坐巴士、火车、飞机或骑马旅行到下一个场景。
相反,如果可以表现主人公的能力、权宜之计或是沮丧,剔除主人公的旅程也可以向观众传达情感。举例来说,假设主人公是一个非常注重细节的侦探,在场景转换中,他非常迅速地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使用硬切有助于展示他的高效。或者,我们假定主人公是一位每天按照既定路线行动的邮差,去掉在房子之间的旅程,甚至每隔几天才展示一次,都能表现他的无聊。
在《情归新泽西》的开场段落中,有一个非常优秀的例子,导演扎克·布拉夫从洛杉矶切到纽约,主人公一下子就出现在下一场景的新地方。布拉夫仅运用音效提示六个小时的长途飞行一—飞机发动机轰鸣与机场管控的声音——集中在一个非常短暂的渐入黑场。这种屏幕上旅途的缺失如何描绘主人公的感情?
在这个例子中,主人公处于一种完全恍惚的状态,一个原因是因为他吃了过量的抗抑郁的药物,另一个原因是男主角因母亲的死而过度受惊。硬切展现了他返回故乡赶赴母亲葬礼的旅程。这使得我们内化了他的心理状态一与世隔绝的、不关心一切的。他从一个场所突然出现在另一个场所,完全没有任何旅程,他就是在那里。
我们一直在《大师场景:导演、编剧、剪辑师必知的顶级场景转换术》灌输着一个不变的真理:在场景转换中少一点展示可推动张力。现在我们知道少一点展示也会激发思考。
重新使用删减场景
在艰难地做出删减整个场景的决定时,格式塔成为额外考虑的因素。在前面的章节里,我们讨论了移除场景的节奏性原因,践是因为拖慢了步调,或是无法与相邻场景的情绪达成和谐。
尽管听起来很奇怪,删减场景的确有助于更好地与材料发生联系。删减场景可能会激发观众的想象力来填充缺失的事件,也可能使事情足够清晰简洁来让观众更好地理解故事,或者两者皆有。删减场景也可以维持住某个疑问,直到稍后的场景才回答。
还是那句老话——少即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