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别话(三十六):为什么我们的城市总是内涝?

住在六楼的不便除了爬楼梯费劲儿之外,还经常因水的压强不够导致供水不足甚停水所带来的困惑与无奈。
关于我们学校频频停水的状况,成了很多学生的吐槽点,于是被冠以“湖南皇家理工停水停电学院”的头衔。
自上个学期后门铺设市政水管修路以来,停水的次数并没有减少。有时候会在班群里面看到宿舍群减压供水的消息,住在较低楼层的寝室情况还算好,像我们住在顶楼的同学就可遭罪了。

我们宿舍楼采用的供水方式是最简单、最经济的直接给水方式,但缺点也显而易见,即系统内部无储备水量,当室外管网停水时,室内系统立即断水。

记得上个学期有专门的人来寝室做过调查,询问我们水压是否足够以及平时用水的相关问题,最后校方在我们楼下增设了一处水泵用来增压,然而现在依旧没有解决水压低的问题。
今天去后门买水果的时候随手拍了几张照片,施工队伍正在对这条深入畔湖湾社区内部的路进行开挖铺设市政水管。

早几天去后门取快递的时候还没有围上围挡,只见这条路破烂不堪,路中间和路旁停放了好几台专业设备,机械旁却有一堆不可名状的黄泥,看上去顿生恶心。

进行市政设施的建设当然是一个惠及民生的工程,尤其是在后门这么一个说大不小的社区,但施工过程中也为周围的居民带来不便。
去年暑假后面那条主路在铺设管道的时候就给我我们的出行带来不便,因为5路公交车是始发站,大多数人都会就近在这上车,而不是绕路去前门坐车。再者机械在施工时带来的噪音污染影响周围居民的正常休息,变态的是有时候施工队到晚上十一点还没下班。
今天不谈这些,我要谈的是城市的市政建设,即埋在地下这些管道相关的问题,其中包括雨水和污水的排放,以及修路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等。
今天拍摄的这几张照片瞬间唤醒了我沉睡的记忆,云盘里面有个专门为此建立的文件夹突然蹦了出来,以后像这种情况可能还会被遇到和被我记录下来,但我觉得很有必有写一写。
大概是从大二的时候开始,我慢慢地去关注这方面的问题,平时日常生活中也会有意识的去搜集这方面的信息,随手拍照记录的习惯大概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养成的吧。

这张照片是大二在县城学车期间某天训练结束后回来的路上拍摄的,硕大的管子摆放在路旁,人行道被围上了围挡,施工队进入这里破土动工。
到大三开始学习城市工程系统这门课程后才慢慢知晓这方面的知识,尽管学得很肤浅,但在这之前和之后的认知还是不一样的。
再放几张照片吧!

这是去年6月13下午在学院东南交湘北大道旁拍摄的一张照片,看到这幕的我顿时很是气愤,为此还发了一条说说。
随后空间里有好几位学土木专业的好友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说得很隐喻“修路时放点水,烂了又修,修了又放水”或者“一块肉从冰箱拿出来放在案板上,再把它放回冰箱,手上就有油”,有的则很直接“修路油水大”。
我把时间再往前推一点,看下面这两张图。


从图片上的水印可知是前年11月份拍摄的,也就是学校门口这条湘北大道开始破土动工的时期。
各种管线终于重见天日,道路北挖得面目全非,没下雨还好,下雨之后便是泥泞不堪,会对施工造成不小的影响。
上面我为什么会气愤的发说说呢,这是因为这条路费尽周折修好了没多久又被乱挖一通,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是铺设没到位也好,还是像从中捞钱也罢,总之看着建设好的东西又被破坏,我不知道周围人是种什么感受,我心里总觉得憋屈。
再看一张劲爆的图,如下。

一根直插云霄的水柱喷涌而出,路旁的行人惊讶的驻足观望,场面“蔚为壮观”。


后来大家对这种经常挖断水管的现象早已见怪不怪了,以至于我在空间看到有人发了一条说说来讽刺,后来还出现挖破天然气管道的情况出现,记得那天班级群里面发的消息特别嘱咐不要去那里或附近抽烟点火,确实有点滑稽。
质疑的声音又从我的脑子里面这么不合时宜地蹦了出来,为什么又要挖?为什么不一次就好?难道没有更好的解决措施和实施方略吗?……
当然回答这些问题是不易的,我作为一个旁观者看到的可能都是很表层的东西,在中国这个特殊的社会环境和国情中,要考虑和权衡东西很多,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道明的。

今天早上起来洗漱却发现我们六楼又没有水,后来仔细一想才记起楼下八栋后面正在修水管,上面那张图是施工现场。
我去拍照的时候发现就只有两个工人在现场,一人在下边砌筑,另外一人在上面负责打杂。
我写了这么多,也描述了不少我亲身见证的现象,思考的是我们的这些城市的建设者们为城市建设了这么多工程,但这些建设真正解决了城市中的问题了吗?
寒假期间恰好在一席的公众号中看到了一席这方面的演讲,原来在这个社会上还真有这么一类人是在真正解决城市所存在的问题而默默地奉献着。
演讲者赵杨是一名市政排水工程师,就像他说的那样“排水没有什么敲门砖,就是一段一段管道,一个个小区去改造,只能这样踏踏实实去做。”
我们不止一次在新闻中看到这样的报道,某城市因为一场大雨被淹没,整个城市系统陷入了瘫痪。

这是2007年济南的一场暴雨,51毫米的雨水,一到两个小时内,哗一下都下来了,在马路上形成一道道洪水。很多车被冲散了,也有人失去了生命。

除了在城市看海,雨水的骤增带来的城市出现内涝问题之外,还有整个城市的环境卫生受到了威胁和挑战,如不及时处理的话,瘟疫疟疾就会随之而来。
不巧的是,去年我的家乡也遭受了一次洪水的洗礼,大雨不停地下,洪水猛兽席卷了整个宁乡县城。

早很早之前就接触了“海绵城市”这个专业名词,直到上城市工程系统这门课的时候,我才正式去了解它。
正式基于出现这类城市内涝问题,海绵城市应运而生,其实这个概念很早就有了,根据相关资料,最早可以追溯到2003年,北京大学俞孔坚和李迪华教授共同出版的《城市景观之路:与市长交流》一书中最早将“海绵的概念比喻自然湿地、河流等对城市旱涝灾害的调蓄能力。

只不过在日益突出的问题中,它被提上了议事议程。

随着学科的发展和对海绵城市的探索,新的理论、新的方法和治理规划经验也渐渐多了起来,在这里我不做过多的叙述。
赵杨在演讲中对比了我国和国外城市的治理方式,有很大的不同。其中有一点击中了我,那就是后期维护管理的问题,这个观点我也不止一次在我之前的别话中写到过,没想到在这里再次见到。
下面这几张是在冒出很多污水的农贸市场下面拍的。最左边这种叫沉积和堵塞,这么大的井口缩成了这么点。第二个是钢筋混凝土的腐蚀,就像我们的血管被腐蚀了。第三个是建筑垃圾,有时会损坏管道,形成穿刺。
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的大多数管理水平和我们其实是差不多的,有些垃圾口也是能够看到堵塞的。但是他们地广人稀,维护管理精细度比我们高。他们的办法是盖上一个布,上面打上几个孔,垃圾就留在这了。

当然,在演讲中他讲了很多案例,也做了充分的分析说明,最后总结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
我们的城市建设破坏了原有的水文循环。城市里硬化的面积越来越多,没有绿地用来下渗,水就会被直接带走。地面条件发生变化,水文循环自然就改变了。
其实,这个观点和俞孔坚教授演讲的《大脚革命》是一脉相承的,所以俞才会提倡在城市里面种植水稻和野花野草,试图恢复原有的水文环境。
肯定有人会说,此类问题不是你一个小小工程师就能够解决的,还有兼顾政府、甲方爸爸等,但你有没有想过,这思来想去还是人的问题,既然是人的问题,那作为这个社会中每个个体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
不要妄想你干着自己这行却打着另外一行主意,设计师或者工程师的工作就是服务于人和这个社会的。
不知不觉又是凌晨这个点,这个周末没去自习,打算匀点时间出来好好思考一些东西,否则盲目的努力没有找准方向也是徒劳。
考研期间我把每周写一篇《设计别话》写进了自己的备考计划中,对我来说,这是一个输出的过程,我可以定时总结反思自己,无论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上,一步一个脚印才是王道啊。
我很享受创作的过程,除此之外我没有找到一种更好的方式来直抒胸臆,有时候尽管自己的想法不那么成熟,还带有不少主观色彩,但这都不重要,至少我去思考了,心中也留有了念想,说出来才舒服。
最后用李小龙说过的一句话来自勉:
我不怕踢腿一千次的对手,我怕的那些一天踢腿一次,坚持一千天的对手。
2019.03.10 子时 收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