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跪地求水”热搜之外,一个95后治沙人的4年

2023-04-07 19:09 作者:We我们工作室  | 我要投稿


最近,林场主孙国友“跪地求水”一事引发广泛关注。值得一提的是,在这起供水纠纷之外,在中国北方漫长的沙漠带上,越来越多的荒漠治沙人开始受到更多关注;在中国八大沙漠和四大沙地中,一代代治沙人前仆后继,筑起了一道道绿色屏障。


在快手上,一些沙漠治沙人也在用短视频记录治沙日常,通过互联网链接更多治沙力量。在民勤县出生的95后仲麟,大学毕业后返乡种树防沙,4年时间在快手上发布了140多条种植梭梭树的视频,被粉丝亲切称为“小仲”。跟随短视频,粉丝们也见证了小仲抛洒在大漠戈壁中的青春与汗水。


去年3月,我们在《一个95后决定回到民勤治沙》一文中记录了小仲的故事。这是他回到民勤治沙的第四年,在一望无际的荒漠面前,这个渺小的身躯凭借不退缩的“倔脾气”,一点点逼退像癌症一样扩散的沙漠化侵袭,也让“沙漠变绿洲”的愿望不再遥远。


敢把沙漠变绿洲       


春耕季,也是民勤人种树的季节。


上半年的种树大战一直从3月持续到4月。为了抓紧时间,小仲和他雇佣的工人团队要在沙漠里吃午饭、睡午觉。大家带点面片、炒饭和人参果,或在沙漠里架起铁炉子做一锅炖菜。春季做饭最怕起风沙,大风里夹杂着沙粒直往锅里洒落。这时候不求饭菜的质量,只要饭菜里少些沙子就行。


作为土生土长的民勤人,小仲早已习惯和风沙共存。沙尘铺天盖地袭来时,黄沙犹如移动的沙墙,场景好比世界末日。当地流传着这样的民谣,“一夜北风沙骑墙,早上起来驴上房”,小仲听着这些歌谣长大,甚至亲眼目睹这个场面,只是被风吹上房的,不是驴而是羊。


流沙像癌症一样蔓延,一度让很多村庄消失。若不治沙,民勤将会消失,很多人将无家可归。“绝不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的口号在全城喊了起来,种树防风固沙也成了几代民勤人共同的使命。

到今年4月初,小仲完成了300亩梭梭树的种植。为此他雇佣了十几个工人,每人每天160元,仅人工费就花费数万元。加上买苗、打坑、浇水等其他费用,300亩梭梭树的前期投入至少要十几万元,这对小仲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负担。好在通过短视频的曝光,爱心人士向他提供了5万元的公益捐助,这让他今年的植树计划得以顺利进行。


截止目前,他已经累计种植了3000多亩梭梭树。按一亩种植85株计算,小仲已经种下超过255000株梭梭,而一株梭梭就可以拯救10平米的沙漠。今年,小仲打算在村子附近自己培育几亩梭梭树苗。买苗的成本省了,来年就能多种一些。


与过去相比,如今小仲积累了不少经验。比如维修钻机,比如什么样的沙土最合适种什么样的沙生植物,以及后期如何养护等等。2019年,青涩稚嫩的小仲像前辈那样一头扎进沙地种树,风沙就给他上了一课——由于缺乏经验,头一批种的500棵梭梭树全旱死了。


原来,种下的梭梭树要根据当年的干旱情况,一年浇上几次水,才能保证成活率。但浇水并不容易,民勤极度缺水,年蒸发量是年降水量的23倍,租水车取水、人工浇水是一笔不小的投入。


这是小仲在沙漠种树的第四年,尽管每年都在为资金犯愁,他仍努力在电商创业和公益植树中寻求平衡。


为了让更多人看到民勤,关注治沙,小仲开通了快手账号,用视频记录治沙的点点滴滴,也记录了由小麦、蜜瓜、玉米、茴香等农作物连结成的民勤绿洲。“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是小仲在视频中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小仲也从网络上去争取更多社会力量治沙。互联网+治沙的模式,打破了时空和地域的限制,小仲真实的故事以影像的形式呈现给更多人,也让民勤被大漠外的世界看见。


民勤曾以“人民勤劳”得名。对小仲这代人而言,他们与父辈一样勤劳、智慧,但更善用科技。以前种树用铁锹挖坑,用驴车运水,一天下来也种不了几棵树。后来改用钻机挖坑,小仲每天要扛着十几斤重的机器作业,非常消耗体力。今年,小仲直接租了三台拖拉机,带动钻机作业,挖的坑更大更深,人只要拿铁锹把苗子埋到坑里就行,大大提高了种树效率。


善用科技的力量,也让小仲的返乡创业梦成为可能。四年来,他通过快手等平台销售农产品超过4万箱,一箱能赚5-10块不等,不仅帮助村民增收,也让他慢慢填上了公益种树留下的窟窿。卖农产品赚的钱,悉数被他投入到公益种树中。他的生活极其简朴,几年来不曾舍得买一件新衣服,吃的也是“凑合凑合就行”。

在快手上,很多粉丝被小仲与沙土缠斗的精神感染,在私信和评论里表达了前往民勤做治沙志愿者的意愿。这两年,小仲已经接待了好几拨大学生志愿者。前几天,小仲种完树收工回到家中,打开网络又有志愿团队提出要来民勤治沙。


大学生们往往在沙漠住上几天,晚上在院子里搭帐篷就睡,白天就到地里种树浇水、采摘瓜果,在社交媒体上宣传防风治沙。年轻人干活卖力,尽管晒着大太阳,鞋子里渗着沙土,衣服上布满沙尘,甚至手掌被铁锹磨出水泡,也没人喊苦喊累。这让小仲非常感动,“对于很多城里长大的年轻人,沙漠的生活条件是难以想象的。”


逆行荒漠的95后       


外人往往对长河落日的大漠风光充满向往,但长期在戈壁生活的人们并不觉得浪漫。干枯的气候,漫天的黄沙,生猛的紫外线,很容易消耗人对生活的热情和期待。


对于土里刨食的农民来说,在民勤这样的干旱之地活下去太难了。内蒙古、新疆类似的地方,种植条件也比民勤要好。流沙向绿洲逼近,地下水位越来越低,为了生存,民勤曾陷入“开荒——弃耕”的恶性循环。收成差,农民穷,很多人踏上逃荒之路,西走新疆,北走内蒙古,昔日热闹的村子变得空寂。


从小在民勤县西渠镇丰政村长大的小仲,记忆中周边的一些村庄和耕地已被流沙侵蚀。他们的村子也成了荒芜和生机的分界线,沙漠在身后紧追不舍。一句“天下有民勤人,民勤无天下人” 道尽了民勤的辛酸,离开的人再也没有回来,而小仲却心甘情愿回到这个“小偷都不会来”的地方。


2020年7月,刚大学毕业的小仲决定从兰州返回民勤创业。父母不理解,好不容易通过读书改变命运,有机会在城市扎根,为何执意要回到大漠?家乡人也认为,他在外面混不下去了。


小仲的想法却很纯粹:努力读书是为了更好地建设家乡,而不是为了逃离家乡。


就这样,小仲带着六个外地同学一起“返乡创业”,决定在民勤干出一份事业。他们在小仲家里的20多亩地上种下蜜瓜,并在各大平台销售。卖完蜜瓜,他们又开始帮村民销售人参果。但销售情况没有达到预期,市场价格也不稳定。2020年底,6个创业伙伴陆续离开。


即便在最难的时候,小仲也没有想过离开。迷茫时,种树成为他的一种精神寄托。小仲从小听着民勤治沙英雄石述柱的事迹,当地人都尊称他为“石爷”。上世纪60年代,石述柱带领村民在风沙肆虐的村庄周边建植树造林,形成一道9公里长的林带。沙压住了,树种起了,风沙小了,农田也增产了。


“在没有水泵,也没有机械化设备的年代,石爷这些前辈只靠人力固守了一方水土,今天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做不好?”小仲原本想着等卖蜜瓜赚钱了再去种更多树,但2021年的一场沙尘暴将村民的瓜苗连根拔起,风沙过后农田一片狼藉,小仲知道,他不能再等下去了,“恨不得马上拿起铁锹就去种。”


在这个信息化高度发达的时代,这个1998年出生的年轻人扎进没有信号的沙漠,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西北风肆虐横行,被扬起的风沙和毒辣的太阳打在脸上,让人睁不开眼。种树4年,小仲从白面书生变成了皮肤粗粝黝黑的“大叔”,完全看不出只有25岁。

大漠的夜总是枯燥而漫长,苦闷的时候,小仲会在夜晚喝点小酒,趁着酒劲将心事倾吐在日记本上。虽然平日里多数时候要面对茫茫戈壁中一个人的孤独,但实际上小仲又并非一个人在战斗。


在快手上,无数老铁见证了他的汗水洒在腾格里沙漠的热土上。如果说快手平台让小仲“互联网+”治沙的模式成为可能,那么无数粉丝的帮助和陪伴,以及每条视频下数以千计的鼓励留言,是他将这件事继续做下去的精神动力。


几年下来,小仲慢慢把视频记录生活当成了一种习惯。他买了一台无人机,隔三差五深入沙漠腹地取景。机器升起,航拍视角下的大漠一望无际,他和梭梭树的身影也越来越小,直到梭梭林和沙漠分成黄绿分明的界限。守护民勤绿洲,是他的工作,也已经成了他的一种习惯。他把自己的快手名取做“小仲-沙漠变绿洲”。

“沙海变桑田,沙漠变绿洲”不再是空想。截至2021年底,民勤县人工造林保存面积达230万亩以上,建成300多公里防护林带,荒漠化面积比重与上世纪90年代相比下降了6%,而森林覆盖率与上世纪50年代相比则提高了16%,成了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和远近闻名的瓜果之乡。这背后,靠的是数年来无数个像小仲这样的治沙人的努力。


如今,更多力量参与其中。越来越多的公益团体和像小仲这样的年轻人参与到义务治沙中。因为,防风治沙也不仅仅是民勤人自己的事。


像梭梭树一样扎根     


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位于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的交界处,沙漠和荒漠化面积占全县总面积90.34%,也是中国沙尘暴的四大策源地之一。民勤的风沙,10个小时就能吹进北京。


当地人把民勤比作插在两大沙漠间的一个楔子,若两大沙漠挤掉楔子合拢,流沙迅速向南推进,不仅武威市被风沙横扫,甘肃甚至其他省市也会受到威胁。可以说,民勤这堵绿墙就是固守河西走廊的一道生态屏障。

一部民勤史,半部治沙史。如果从1958年引进土方格算起,民勤治沙已经有60年。在尝试过红柳、花棒等多种沙生植物后,民勤人从新疆引进了梭梭。它的根系可伸入地下20米寻找水源,在极度干旱的民勤土地上顽强存活。“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第一代治沙人探索出来的治沙诀窍,至今依然奏效。一棵长大的梭梭,就能拯救十平米的沙漠。


小仲见证了沙漠到绿洲的转变。从他的村子到青土湖不到30里路程,2010年,干涸50年之久的青土湖重现碧波,此后水域面积逐年增加,如今湖泊一带已是民勤的湿地生态景点,冬季还有候鸟来此越冬栖息。


青土湖畔有一尊雕塑,正面写着:“决不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


这句口号曾被张贴在每家农户的土坯墙上。不过,如今的民勤不再是想象中的漫天黄沙,凡是有人烟的地方,周围就有小麦、蜜瓜、玉米、葵花、茴香组成的绿洲。另一抹绿色,则绿洲边缘的300万亩梭梭林,那是民勤几代人铸就的绿色长城。

三月的沙漠,降水的可能性不大。一场雪却突如其来,狂风夹杂着雪花搅动沙海。小仲和村民们没有收工,裹着棉衣冒雪继续种树。一夜过后,白雪覆盖的沙漠一身素衣,清净素雅,平日的飞沙走石被雪藏,善于捕获水汽的梭梭林雾凇轻垂,映衬在蓝天之下,明朗宛若留白的水墨画。


风雪后,一场小雨又在某个清晨不期而至。这是小仲最惬意的时刻,他刚把梭梭种完,甘霖后,往年种下的、沉睡了一个冬季的梭梭也会重新发芽,在干黄色的枝丫上冒出小绿点。几十年来,这里的梭梭树都会在此时如约变绿。据说梭梭是古地中海退去后,伴随青藏高原隆起、遗留至今的唯一植物。这种亘古、安静而强大的生长力量,对小仲来说比任何东西都要治愈。


看着那片梭梭林屹立在沙漠中,阻挡着风沙的肆意蔓延,小仲由衷感到欣慰。他知道,这场人类与沙漠的较量注定旷日持久,但他会像梭梭树那样,顽强地、深深地扎根在这片土地上。


一个叫We的工作室出品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作者:张先森

编辑:丑橘

图片:小仲-沙漠变绿洲(快手ID:2758302360)

“跪地求水”热搜之外,一个95后治沙人的4年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