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研发的体系结构与研发过程的管理

- 改革开放后,中国都是以劳动力低成本见长,
- 经过二三十年发展,中国制造业体系非常发达, 研发文化没有发展起来,
- 我们都在搞制造的搞制造。
- 请了很多的研发人员,但研发的能力整合不起来,
- 如何提高研发效率?
- 我们制造的一些方法在研发不一定适合,
- 很多开发者把技术开发和产品开发没有有效分离开
- 学历非常高的小孩创办了公司, 还是用科研院所的研究问题的方式做产品,
- 怎么用研发管理的方式研发产品?
- 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是提高效率。管理的本意就是提高效率。
- 管理是提高效率的一种实践,不能生搬硬套;
- 从实践的角度看问题, IPD意义并不大
- 不在于知而在于行, 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 其唯一的权威就是成就。
- 管理是团队扩大过程中,逐渐融入进去

- 泰勒对中国管理实践指导意义很大,很多做制造业的转型做研发,用科学管理管研发, 有适用性问题;
- 科学管理更多更多是管理一线生产员工;强调的是标准化、可度量等概念
- 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革命)后出现,
- 第三个阶段是对个体的管理
- 产品不止是我们买到的产品
- 包含3个层面的东西

- 提供给客户的产品
- 是否对得起客户付的钱
- 是否满足客户的需求
- 是否有差异化优势
- 是否质量过关?
- 是否品牌建设?
- 是否有工业质感?
- 是否好的售后服务、技术支持?
- 不是买到的买到的产品本身
- IPD有2个意思
- 把公司资源集成,形成体系,推到部门墙。
- 另外一个角度,集成大量管理工具,去做管理开发。

- IPD是集成 产品开发。
- “集成”很关键:
- 首先“集成”若干有效的管理工具、方法和流程
- 其次, 把各种资源部门通过跨部门的方式“集成”在一起,共同完成规划和研发工作。
- 理论土壤,基于矩阵管理模型矩阵管理模型(Matrix management model)的企业制度
- 横向是项目,纵向是部门
- Matrix有其不稳定性, 会给管理者提出更高要求,而且是现代企业架构下的基本管理要求。

只要发展方向正确, 适用的理论和方法正确, 一步一步的做出改变, 一切问题都可以在发展中解决。


不要那么迫不及待地,
IPD管理问题,是一套思想体系,一套的流程体系、一套方法论的集合, 面向的是解决问题, 可以从局部上做IPD
可以用IPD管需求,管市场、
20年前,任正非说,先僵化、后优化、再固化,这是历史不同节点的东西,
当时大家对IPD没有概念, 现在时过境迁,大家对IPD研究的已经很明白,不需要讲话的僵化的学习,适合企业情况的才是最好的, 只需要一步步的做出改变。
真正会下棋的人,不需要看棋谱
现在不需要僵化的学习适合企业情况的才是最好的。
只需要一步一步的做出改变,只要方向对了,一切问题都可以在发展中得到解决。踏踏实实的向前走就是成功。
在发展中解决发展的问题。
——————————————————————

白色匡是中观IPD核心
+灰色框是宏观IPD核心, 需要加入团队激励等就是宏观IPD全部
——————————————————————
需求管理
IPD强调端到端,从需求中来到需求中去:
市场需求,解释、过滤、检视、分类、排序、证实。

需求,从何处来? 中国企业大部分是抄袭而来, 从研发人员的脑子,从想象、感觉而来,
你认为的需求并不一定是客户需求
研发人员会什么做什么, 没有从产品思路去考虑。
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
收集的信息,往往有很多虚假的信息, 有虚假宣传、夸大信息、主观判断、
这些信息要经过, 解释、过滤、检视、分类、排序、证实 进入需求库。
那些产品路径实现这些需求, 哪些产品组合实现这些需求?哪些是今年要做,那些是明年要做, 哪些是产品需求?哪些是技术需求? 哪些自己做? 哪些是外包做?
管理的过程不是孤立的, 要调用后续的狭义IPD去验证,
并不是从A端到B端,从B端又到C端,
RM就是一个单独IPD流程, 可以单独使用。
所有商业的成功,都是解决了客户痛点问题。
最后验证,是否真正满足客户需求。
需求管理,可以单独作为一个IPD流程来做。
执行和验证,需要调用 侠义的IPD流程。
所有的商业成果都是解决了客户的痛点。
误区:
面向细分市场做产品, 而不是大而全;
先细分再走平台的策略

1.做大而全产品, 一般先满足客户的三个需求, 再五个需求, 现在更加强调面向细分市场开发产品,先细分在走平台化开发。
2、需求分析不测底,对技术需求不清楚, 导致产品开发过程中搞技术研发,造成产品开发周期不可控 ,系统性成本巨大。
3.需求来源自领导, 来源自研发想象、脑补。
客户需求也是分层BSA
Basic 需求 基本性
Satisfer需求 满意性
Attractor需求 兴奋性 (卖点策划)
场景很重要好。
先把价格锚定,在考虑,如何在质量可靠性的情况下做出来,


战略是从前期获得的一个具体的东西, 不要又空又大,战略要分层分级,
不同的级别有价值观导向,

产品是承载技术,满足客户痛点的东西,如果技术不成熟, 可以购买,找别人合作开发, 不要使用不成熟技术开发产品

企业技术中心,远离客户,不参与具体某产品开发,主要做核心的技术开发, 更关注未来技术、关注核心技术、关注平台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