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在通关《终之空》和《素晴日》两部作品之后的一些怪话,纯当听个乐子

2023-01-08 22:53 作者:吉祥了  | 我要投稿

一些只言片语,不过一家之言,如果你认为我错了,欢迎私信指正,如果你要吵起来,那全是你对。

间宫卓司的演讲片段:
愚者说:平等。
但世人皆知,世界上没有什么平等!
讽刺的是,哪怕是在这件小小的教室中,你们都要定下上下关系......
愚者说:自由。
但世人皆知,世界上没有什么自由!
所以,你们才被强迫着,百无聊赖地在这里学习。如果不负责任的享受自由的话,社会早就被毁灭了!
愚者说:爱情。
但世人皆知,爱情终将背叛!三次元的人们一次又一次的背叛了我们!
愚者说:切勿杀生!
但世人皆知,完成了数不清的杀戮,杀人者将以英雄之名镌刻于历史之中!
愚者说:切莫说谎!
但世人皆知,愚者才是骗子!正因为满口谎言,他们才是愚者,而将这些谎言奉为甘露的人,更是货真价实的蠢货!
坚信着平等,做出僭越的行为,社会便会理所当然放弃我们。
人们歌颂的自由有多美好,真正的自由就有多不堪!那些歌颂自由的家伙之中,难道有体面人吗?
人们传颂美好的爱情,但没能成就的爱,却被单方面的践踏!人们看见那言爱之人,都仿佛看见了脏东西一般,咧嘴轻笑着!
就算相亲相爱又怎样?交往不过多久,大部分人所谓“爱情”便破灭了。
其实间宫卓司的演讲意思是:人的死亡被这些东西隐藏起来了,人生的虚无主义被藏起来了。

现有的科学理论认为,我们是生活在四维时空的三维生物,所以我们所能窥见的是平面(第二)视角。四维,在数学上是横,纵,高,叠,在物理上是三维空间加时间,在模型上有无限长的长方体,有限长的长方形和闭合的圆筒(各依信仰不同)。不论哪种,我们在某一时刻的存在都是这个模型上的一个切片。那我们就有两种假设:连续的存在与不连续的存在。如果是连续的存在,那么上一个切片的我们在下一个切片中依然是我们,因为中间没有间隔。如果是不连续的存在,那么下一个切片中的我们如何证明上一个切片中的我们与这个切片的我们是相同的。如果在上一个切片中的我们突然世界毁灭,走向了尽头,下一个切片之前世界重启,我们的世界又完好如初,那我们如何证明我们的存在是连续的?没有办法,因为我们是三维生物,第二视角使我们只能成为二次元的“上帝”,而四维生物拥有三维视角,是所谓三次元的“上帝”,但他也只能在它所在的时间线上穿越。所以我们无法证明上一个切片的我是否和这个切片的我是否一样。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人如何知晓自身存在。

所以人如何知晓自身存在,我思故我在?
现在介绍一种通用解法。在很多影视作品和文艺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人至关重要的两种属性:物质属性和社会属性。人医学意义上的死亡是脑细胞的死亡,这是物质属性上的死亡,但是当记得死者的最后一个人死亡的时候,这是社会意义上的死亡(当被历史埋没的双重属性死亡的人在若干年后被重新因某种形式被某人所认识,除非那人社会性死亡,不然我认为可以看作是社会属性的人的重生,但社会属性已经变化了)。所以人的完全死亡是双重属性的死亡(如果讨论AI的话,AI是人的造物,现阶段一般不考虑其是人)。所以人的存在无法由其自身知晓。当你的社会性消散之后,你会开始怀疑自身的存在。我们生下来就与人互动,在这个互动中形成对自己的认识,甚至依靠别人去设想自己的存在。海德格尔曾说:“人的存在是一种时间的存在。”而时间的产物——记忆,便构成了我们存在的依据。一个没有记忆(他人对自己,自己对他人)的人,就已经社会性死亡了(社会性死亡要这样用)。再往下说,人是一个概念,而概念在符号中有时是可有可无的存在。

在这里先插一嘴维特根斯坦的前期哲学。世界由四个维度构成,那么单纯的物就已经不能很好的概括这个世界了。这时我们使用事实来描述这个世界,世界,即一切实际情况,就是事实的总体,而不是物的总体。但事实由对象以及之间的联系构成,那么如何加入时间,那么就考虑可能性。在世界的某一刻,一部分事实是可能的,而另一部分事实是不可能的,但是到了下一刻,一部分事实由可能变为不可能,另一部分反之,其他则不变。从而向外无限延伸,世界中所包含的事实属性发生变化但是世界事实总体保持不变,即使人类发现了新的事实,那也只是发现而不是创造,从而这个世界是有边界的(即使对于人类来说事实好像是无限的)。那为什么这些事实可以存在呢,因为这些事实是合逻辑的。而其中又存在着事态,事态不是原子事实,事态是物之间的基本联系,它可以是合逻辑的,这样的事态可以判定为存在或不存在,也可以是不合逻辑的,主要是在我们大脑里面不合逻辑思考所产生的产物,可以判定为无意义的。合逻辑的事态即为实在(其实也就是事实的总体)。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事实存在于实在世界,实在世界在逻辑世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那么逻辑就具有先验性(不需要依靠其他东西就可以判定其是否为真的逻辑先验性)。那我们需要认识这个世界的话就需要在意识层面上构筑关于事实(事态)的图像,这个图像是认识世界的模型,是对于事实基本且模糊的认识,图像的元素与事态连接的对象一一对应且有与关系对应的元素。图像有空间图像和逻辑图像之分,图像本身就是逻辑图像而不一定是空间图像,空间图像需要我们在空间中安排位置
,而逻辑图像本身就在逻辑空间中安了位置(所以不合理的事态有时有空间图像而没有逻辑图像)

在构筑完图像之后其空间图像就已经映射在实在空间当中了,那当我们进一步分析的时候,事实的逻辑图像就变成了思想,需要注意的是思想与图像代表的是你已经将事实从基础的了解变成可以用自己的思维方式理解了,但是还没有可以用某种方式让感官感知到(写下来,画出来,说出来)。当我们用一套合逻辑的语言体系(有声语言,乐谱符号体系,物理基本公式等)将我们的思想表达成句子的时候,我们对世界的认知的一整个过程就差不多了。至于其中关于句子记号,句子含义,符号,表达式,以及更抽象的命题,基本命题,函项,真值函项,真值操作,碍于篇幅问题就不讲了,感兴趣自行了解。我们主要想问的是,在维特根斯坦的前期哲学范畴下,人的存在问题,以及其必然导致的虚无主义。

世界是事实的总和,那么对于客观而言,世界就是所有人所认识到的事实的总和(包括过去,现在,未来所有人)。那么对于个人而言,我(过去,现在,将来)所认识到的事实构成了我的世界,我的世界就是我的生活,我(语言)的边界构成了我的世界的边界,我的主观能动性决定了我的世界是否可以扩大。但是我们发现,我们可以用语言描述我们自己的身体,描述我们可以说的东西,但是对于我们自己我们却无法描述,因为我们无法认知到作为主体的自我,但是它又确实是这个世界的边界。就比如说如果没有认知到眼睛看的原理的话你可以看到你周遭的食物但是你根本不知道那是眼睛的作用,同时你也看不到你的眼睛(除非有一面镜子,但那看到的也只是眼睛的镜像而不是眼睛本身)。换言之,在这个哲学上的我是形而上的我,是作为世界边界的主体,而我们所认识的世界不包括我。
观测者观测对象不包括又包括自身,这是经典的罗素悖论。

在维特根斯坦的前期哲学中,我们发现我们认知这一世界的一个重要的系统——语言系统 。人的社会属性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需要一套可以被人接受的逻辑的语言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句子构成其主体,句子中有表达式这种句子形式和记号这种对对象的指称(这里的对象可以是物也可以是句子)。而人在句子中其实就是一个记号,这个记号可以指称真实的人,也可以指称虚拟的人,也可以毫无指称,因为其符号属性便可以维持整个语言系统的逻辑结构,我们可以通过逻辑结构判断句子中记号的属性而不必在意其是否有指称。

所以说了那么多,其实都没有说到点上,为什么人生没有意义,人生虚无主义不可避免。人的生活是人的世界,一个人的生活具有的是既定性和确定性。所谓的既定性,就是科学所存在的地方,由维氏哲学我们可以发现,我们的所作所为,都合乎逻辑,无论是吃饭睡觉,学习工作,生老病死,都已经可以通过科学去解释,即使说假如我们换了一种选择,我们也顶多只是使原来存在的事实不存在,但是原来不存在的事实存在罢了,世界的总和不变。这就是生活的既定性,既定性内所包含的就是偶然性。诚然,不是所有事实都会注定发生,所以我们一直认为的必然其实也只是一直发生的偶然罢了,就像你不能通过今天太阳升起来推说明天太阳也一定升起(只有先验的因果律才是合逻辑的,自然规律的因果律不合逻辑,我们只能知晓当下,不能由当下推知未来,相信因果律是迷信行为)。所以我们由既定性所得的偶然性告诉我们我们的存在也只是一个偶然,我们的行为都是既定的,那么有什么我们的意志可以决定的事?有,但是也只是事实存在与不存在的转变罢了。所以人生的虚无主义不可避免。

那么我们如何对抗人生的虚无主义1.做一个愚者,就像(其之一)中间宫卓司口中的愚者一样活着,让智者将死亡所代表的人生虚无主义隐藏在所谓的一套伦理价值观之中。2.拥抱终之空,彻底的绝望主义,我强烈不建议任何人选择这种方法。3.拥抱确定性,我在(其之八)说过,生活是既定性和确定性的,所谓的确定性,就是对某信条的无条件的执着的相信。这也是维特根斯坦本人在自己的前期哲学中所寻找到的答案,他本人也决定有信仰般的生活(他本人没有信仰任何宗教)。既然在既定的,偶然的世界之内无法找到生活的意义,那么在确定的,绝对的世界之外就存在着无时间的永恒的世界意义。世界的意义在于世界之外,在世界之内找不到世界的意义,就好像句子可以反映这个世界,但是反映不了潜藏在句子中的,绝对的逻辑,逻辑说不出来,但他显现在句子当中,人们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这么说。

对于有信仰般的生活,我还要补充几点。首先有信仰般的生活不是叫你去信教,宗教是科学不可解释处的世界理论,两者的分界线是逻辑,通过逻辑为科学和宗教划清界限,所以在科学无法解释处的宗教填补了人们的认知空缺 。所以宗教信仰没有谁对谁错,都是认知世界的一种方式,所以随意干预对方宗教信仰是不合情理的 。这是对方信不信的问题,信就信,不信就不信(在后期哲学中,宗教和宽容性成为了一个主题)。其次,相信科学未尝不是一种信仰,既然自然规律的因果律在可能不合逻辑,那么相信自然科学以至于迷信一切科学也可以说是一种信仰(所以有很多贯穿自己一生信条的偏执狂,精致利己主义者,巨婴。他们也可以说是有信仰的活着,人人为我吗!)当然还有一些人声称他们已经发现了生活的意义,但是当问及他们何为人生的意义时,总不外乎以下几个回答1.用一大堆华丽的辞藻形容人生的意义,但是这不过是为了回避问题本身所找的替代品,他们所勾勒出的事实从不是答案,只是问题或者与问题毫不相关的东西。语言不能给出答案,只能给出问题的命题。不能在没有问题处发问。2.无法回答3.用自己的信仰作答(属于第三种)4.通过行为表示出来,但还是说不出,只能显现5.用重言式的命题回答,看似回答了什么,但是什么也没回答。所以人生的虚无主义不可避免,我们可以有信仰的幸福的活下去。

《素晴日》《终之空》和维氏的前期哲学的核心都是“幸福的活下去”,由于维氏个人的经历使得整部哲学最后有了神秘主义和人文色彩,这未尝不可。但也使得我在写后日谈的时候感觉就像是在传教一样,这使我曾一度对是否写这种冗长的说说感到迟疑,知道感染新冠之后觉得还是给世界留一点东西的好,于是就有这12篇后日谈,总之,维氏后期的哲学有对于前期哲学的否定,这并不代表前期哲学是错误的,更不代表所有的哲学思想是错误的,哲学是使我们生活的更好的知识,每一种哲学的研究方向不同,结果也相应不同,没有谁对谁错。对我而言,借用维氏的观点,这是一场游戏。


在通关《终之空》和《素晴日》两部作品之后的一些怪话,纯当听个乐子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