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越好越需谨慎,东汉灭匈奴后战略布局失误,踏进阿富汗式陷阱
大家好,我是热带榕树,书接上文。东汉初年以来,匈奴帝国分裂为南北两部。
此后40余年,汉王朝大力扶持南匈奴,同时采用包括意识形态在内的手段不断对北方展开渗透。

最后的结果是漠北部落纷纷南下移民,北匈奴人口流失严重,国力大为耗衰。
公元89年,窦宪率军北伐,燕然勒石,几乎一次性就把匈奴送进了历史的坟墓。
一、历史的终结
接下来呢?历史又会朝着什么方向发展?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匈奴完蛋后取而代之的是鲜卑,他们的出现给中原带来了更大的灾难。
不过至少在战争刚刚结束时,整个汉王朝都沉浸在巨大的喜悦之中!
这毕竟是帝国建立以来最伟大的胜利之一,汉匈对抗数百年,期间多少牺牲!
对于窦宪的成就,《后汉书》中称颂之词比比皆是,例如:
“斩名王以下万三千级,率众降者前后二十余万人。萧条万里,野无遗寇。”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所谓“野无遗寇”绝非夸大,漠北是真的万里无人烟了。
公元91年,窦宪再接再厉发动第二次北伐,苟延残喘的北单于不知所踪,余部开始西迁。
局面一片大好,如果不同年代的名人能够交流,亲历了巨大胜利的汉代史学家班固可能会和福山有一定的共同语言。

上世纪末福山著《历史的终结》,信心满满地宣告了白头鹰的千秋万代。
班固从军至漠北作《封燕然山铭》,镌刻于大山岩石之中,同样昭示了大汉帝国伟业永存的志向。
这篇雄文认为,此次战役既能告慰祖宗英灵,曰:
“上以攄高、文之宿愤,光祖宗之玄灵。”
也可帮子孙后代扫除隐患,让他们生活在一个安宁的世界,所谓:
“下以安固后嗣,恢拓境宇,振大汉之天声。”
而且班固还认为,北匈奴的灭亡意味着中原对草原的彻底胜利。
北方边患就算没有永远消失,再出问题也肯定是在很遥远的未来了。《封燕然山铭》最后总结道:
“一劳而久逸,暂费而永宁者也。”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局面越是一片大好,危机越是可能隐藏其中。

由于年代久远,窦宪北伐后涌现出的大批文学作品如今基本都已失传,或者只剩下一些残句。
因此我也不敢断定此类飘飘然的心态是否普遍存在于当时汉帝国的朝野上下。
不过从后来历史演进的情况看,这种可能性非常大。
二、战后问题
现在我们常常从上帝视角指责东汉过分打击北匈奴,以至于鲜卑占据了空荡荡的漠北后迅速发展了起来。
问题是,我们能想到的问题,东汉满朝文武就想不到吗?
对于彻底打垮匈奴后的战略布局,汉王朝召开过很多次御前会议。
内容散见于《后汉书》窦宪、袁安、南匈奴等多个传记中,我整理了一下。
当时朝野主要有两派意见,第一派意见以窦宪为代表人物,我将其称之为窦宪方案。
其核心是以南匈奴为模板,在漠北重新扶持一个亲汉的北匈奴。

这的确是可行的,因为北匈奴残部西迁还没走远,若非必要他们也不想离开故土。
吓破胆的北单于愿意称臣,汉匈双方已经就这个事谈过好几次了。
客观来讲,计划虽然不能说特别完美,但本身没有太大漏洞。
问题在于窦宪本来就是一个飞扬跋扈的人,北伐前就敢勒索公主,取得大胜后更是每天飘飘然吹嘘自己的功绩。
以至于他萌生了跳过朝廷,以个人名义扶持北匈奴的念头。正如《后汉书》记载:
“宪日矜己功,欲结恩北虏。”
第二派意见以袁安为代表人物,我将其称之为袁安方案,其核心是彻底消灭北匈奴同时动员南匈奴北上。
等南匈奴占据漠北后,仿照西汉宣帝以来扶持傀儡单于的例子,间接控制草原。

袁安的论点主要有三条,首先,你扶持北匈奴要不要花钱?他算了一笔账:
“南单于费值岁一亿九十余万,西域七千四百八十万。”
北匈奴远在漠北,地处遥远,而且窦宪提出还要驻军,每年花销肯定巨大,所谓:
“其费过倍,是乃空尽天下,而非建策之要也。”
其次,上个视频我提到过意识形态在汉朝破灭北匈奴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袁安认为汉朝对于南匈奴是有道义责任的,南单于三代人为了中原拼命作战,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吧?
为汉朝流血牺牲,忠心耿耿能够获得扶持这当然很公平。北匈奴天天跟你干仗,刚投降也能获得扶持。
这么做以后谁还给大汉卖命?根本就是自己抛弃了大义的名分,所谓:
“今若失信于一屯,则百蛮不敢复保誓矣。”
最后,袁安认为还有一个问题非常的重要,即:
“光武帝招怀南虏,非谓可永安内地。”
刘秀让南匈奴在长城沿线居住,只是权衡利弊后的临时政策,不是说可以世世代代永远住这儿的。

万一以后出点什么变故,他们大量内迁怎么办?不如趁此机会遣送其北上。
由此可见,无论袁安还是窦宪,事实上都看出了空荡荡的漠北所蕴含的巨大危险。
他们的分歧只在于实现目标的手段有所不同,并没有本质上的冲突。
两种战略布局对比下来,后世史家基本都认为袁安的方案更加优秀。
然而当时的情况是,飘飘然的窦宪飞扬跋扈,朝堂上公开威胁要弄死袁安。
后世史学家措辞比较激烈一点的,甚至认为正是因为窦宪的嚣张,才间接导致了五胡十六国的灾难。
因为他仗着权势单独行动,很快在漠北扶持了于除鞬单于,重现了草原上南北匈奴并立的场面。
如果这套模式能够长期维持下去,中原或许仍然能够安稳很长时间。
可是公元92年,仅仅是汉军扬威漠北1年后,自认为形势大好甚至历史终结的东汉王朝迎来当头一棒。
窦宪试图谋反,年轻的汉和帝发动突然袭击将其党羽一网打尽。

这场变故引发了连锁反应,北单于是窦宪个人扶持,消息传到草原他惊恐万分准备跑路。
那汉朝能放虎归山吗?肯定不行啊,公元94年汉军再次北伐取得胜利,把单于及其亲信全砍了。
如此一来北匈奴残部是真的西迁了,从此逐渐消失在历史记载之中。
那么窦宪被诛,北匈奴逃离漠北,袁安的方案总可以实行了吧?
不行,又出变故了。
三、战争泥潭
上个视频已经讲过了,南匈奴在东汉扶持下积极吸引漠北移民,鼓励各部落用脚投票。
此举确实严重打击了敌人,但相对的,长城沿线也慢慢聚集了大量原北匈奴人。
本来这没啥问题,虽然刚归附东汉的漠北游牧人口可能文化水平低,归属感不强。
但朝廷是很大方的,钱给够,文化输出下估计最多几十年又是一家人。
这时候南匈奴内部出了两个可以竞争单于位的选手,一个叫师子,一个叫安国。

他们类似于唐朝李建成和李世民的关系。
按照草原宗法制,安国应该继承大统,但此人手段平平,各部落都不太服气。
师子则非常贤明,以前南匈奴北伐时他很能打且积极性极高,积累了大量战功。
于是本土南匈奴人希望师子能继位,北匈奴移民长期挨师子的打,反而支持安国。
到此为止问题还不是很大,虽然双方有矛盾,可师子没太大野心,最后安国顺利继位。
此前视频曾提过,南匈奴是汉朝傀儡,单于卫队由汉军组成,单于庭所有决策也要由汉朝官吏过目。
主管这一块工作的官员被称为“护匈奴中郎将”。
按照礼制,东汉时期匈奴单于的地位应该等同于诸侯王,处百官之上。
但县官不如现管,这个小官的职责就是监视单于,典型的地位不高,身份不低。

公元94年,杜崇任护匈奴中郎将,他迅速与安国单于积累了大量矛盾。
两人间的冲突因何而起史料上没有明确记载,只是说南单于受不了了,写奏折请汉和帝评评理。
从这个角度看大概率是杜崇没道理,更何况他还把所有奏折全扣下了。
仅如此也就算了,我读这段史料时一直不清楚杜崇哪来的胆子,居然直接诬告南匈奴谋反。
后来我猜测是不是因为燕然勒石给汉朝上下带来了盲目的信心,以至于有些官员对外变得肆无忌惮。
汉和帝不好忽悠,《后汉书》记载他虽然也认为胡人反复难测,但总觉得有蹊跷。
于是下旨要求派使者去看看虚实,确认好了再处理,所谓:
“今宜遣有方略使者之单于庭,观其动静。”
杜崇听到了这个消息,干脆矫诏指挥边境汉军直扑单于庭,解决掉了安国单于。
这种莽撞行为是要付出代价的,安国死后北匈奴移民爆发叛乱,连锁反应下20万人试图返回漠北。

杜崇及汉朝边防军反应迅速,连砍带杀几次战斗斩首数万。
战术上讲这非常漂亮,战略上看极其愚蠢,这根本就是一场没有必要的战争。
得知真相的汉和帝非常愤怒,他才刚解决北匈奴,于是杜崇下狱而死。
草原上的战斗断断续续,一直打到公元118年。整整24年边境无宁日,20万人几乎都被斩尽杀绝。
战争泥潭不但消耗了汉帝国大量财富,也极大削弱了南匈奴的实力。
更糟糕的是公元107年,汉帝国的西部爆发羌乱,这又是一场连绵不断的战争。
由于本系列为匈奴史,这里不多赘述。
战术上的胜利不能弥补战略上的失败,大方向没把握好,努力大概率是没用的。
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东汉王朝在获得巨大胜利后,因为战略布局失当,立刻陷入了两场阿富汗式的泥潭。

平定匈奴叛乱用了多少钱没有记载,平定第一次羌乱倒是有明确数字。
《后汉书》曰:
“用二百四十余亿,府帑空竭。”
总之,公元91年的东汉富有四海,国库充盈,天下臣服,随后两场战争迅速让朝廷债台高筑,所谓:
“延及内郡,边民死者不可胜数,并、凉二州,遂至虚耗。”
当然相比之下这比白头鹰要好些,起码汉军为帝国赢得了所有战斗,保住了面子与威望。
几十年里,鲜卑趁汉军无暇北顾迅速控制漠北,顺利接手了北匈奴的全部遗产。
认真算起来,鲜卑人其实什么也没干,白白躺赚了30年,国运有时候就是这么奇妙。
东汉错在哪里?行百里路者半九十,越是形势大好越要谨慎,千万不能飘。
从古至今,很多帝国的衰败都是从其鼎盛时期忘乎所以开始的。

参考资料:
《后汉书》
《封燕然山铭》
《历史的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