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你被短视频电影宣发“骗”过吗?

2023-11-12 12:15 作者:后浪电影PostWaveFilm  | 我要投稿

先请教一个问题:狗狗会不会看电影? 或者说,我们换个更准确的问法:

如果狗狗看电影的话,它们会不会被感动哭?

在有限的养狗经验里,相信狗狗可能会看(一会儿)电影。但是如果谁要斩钉截铁告诉我狗狗看电影时也会被感动得热泪盈眶,那我大概率是会觉得说这话的人,脑子里有大包。 事实证明,这种脑袋里长大包的人还真有,而且人家还拿来赚钱了。去年的8月26日,名为@淘票票旗舰店 的抖音账号,发布了一条配文为

“看到#电影忠犬帕尔玛 中的这一幕,在场的狗狗都沉默了,它们可以感知到情绪,愿世间不再有狗狗被抛弃”

的短视频,说的就是台下的狗看到电影里的感人一幕后,眼眶都湿润了。

当时看到这条刷屏的短视频,最大的感慨就是:

这种短视频营销的方式,真的是把观众当成狗来骗了。

实际上,这并不是电影在做短视频营销时,第一次这么明目张胆地“骗”,当然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诈骗式营销

POST WAVE FILM

吴京探班,霍思燕泪洒首映礼,张艺谋震惊。

这是网友们总结的国产电影在

短视频营销

时常用的

三大套路

。之所以叫套路,首要原因肯定是观众在刷与电影宣传相关的营销短视频时,经常能看到这些内容的出现。它们出现在不同的电影里,却做着同样一件事情。

比如霍思燕。《哥,你好》首映时她带着儿子去,没过多久就开始泪洒当场,她儿子还体贴地帮她擦眼泪;《海的尽头是草原》首映时她跟老公杜江去,再次哭得梨花带雨……

据不完全统计,在过去两年的国产电影首映礼上,霍思燕最起码哭了超过10次。

还有张艺谋。比较典型的就是《坚如磐石》在国庆档上映前,为了向观众证明这部戏的演员们有多么敬业和专业,宣传方不停地以短视频的方式表现张艺谋导演的震惊,一会儿是张艺谋为了老戏骨的临场发挥震惊,一会儿是为了演员大幅度的肢体动作震惊。

霍思燕哭多了,就跟张艺谋震惊多了的效果一样,反而会让人怀疑这里边的真实性

——尤其大家去电影院看过,或是它们在豆瓣的分数亮出来后,更是证明了流泪和震惊的虚假程度。

所有这些宣传物料和正片内容相差十万八千里的营销方式,就算是“诈骗式营销”。

之前我们在名为

《国产电影宣传新趋势:得抖音者得天下》

的推送里,大致梳理过国产电影营销方式的三次迭代。它们分别是—— 最早是2002年

《英雄》

在人民大会堂首映开启的,以传统媒体和线下活动为核心的单向宣传时代,我们称之为

1.0时代

——这一时期国产电影宣传的最大特点,就是

对电视台、报纸和杂志等传统媒体的依赖

; 然后是2011年,白百何和文章主演的

《失恋33天》

开启的,以互联网为主要阵地的宣传方式,我们将其称之为

2.0时代

——这一时期国产电影宣传的最大特点,就是

对新兴的互联网社区,比如微博和人人网的依赖

。它的优势在于,这些新兴的互联网社区,影片是可以跟观众互动的,所以就刺激了观众的参与感。 紧接着就是2017年

《前任3》

的出现——这一时期国产电影宣传的最大特点,就是

以短视频形式放出电影片段和幕后花絮

的同时,

炮制大量和影片相关的狗血桥段

,包括但不限于看《前任3》的时候,在电影院碰到前任,双方大打出手,或者是直接在影院哭到昏厥等等。

虽然很狗血,但是超有用!

以至于它靠5000万的宣发成本,攫取了19个亿的票房,凭一己之力把国产电影的营销方式,拽入到国产电影营销的3.0时代,甚至是6年后的现在,短视频营销还是《前任3》留下来的三大套路。这三大套路分别是—— 其一、

观众反应类短视频

,极端案例就是前边说的狗都能看电影;

其二、网友尤其是知名抖音网红

对电影片段的二创

,最典型的就是《孤注一掷》上映时,对王传君拜佛片段的模仿;

其三则是略微常规的套路,就是

把电影片段和相关幕后做成短视频

,在抖音等平台大量曝光,网友们总结的“吴京探班、霍思燕落泪、张艺谋震惊”,就是这个类型的代表。

好还是不好?

POST WAVE FILM

诈骗式营销,好还是不好

,是一个值得咀嚼的问题。 尽管我们在这种营销方式前,加了一个“诈骗式”的修饰语,也不敢一棍子打死,硬说它就是绝对不好的。对于那些略微小众,需要在更广泛的观众层面打开销路的电影来说,只要运用得当,它能爆发的能量是显而易见的。

《隐入尘烟》

就是在这方面取得成功的典型代表。

此外还有

《八角笼中》

。这部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无论电影主题还是短视频宣传策略,都

强调的是一个人在逆境中顽强拼搏的韧劲儿

。 所以它在抖音平台上播放量高达749.3万的那条短视频,Tag配文是“

摔倒后喊停十次也不愿放弃,#电影八角笼中 小演员坚持的样子在太阳下闪闪发光! #八角笼中小演员的戏全是真诚

”,内容则是小演员在拍戏时摔倒却从不言痛的片段。

再就是

《长安三万里》

。这部把旨在把观众带往大唐诗歌盛世的电影,在做短视频营销时,做了一条配文是“

#看完长安三万里孩子爱上背诗 只有经历过,才会读懂那份心酸。祝我们迈过心里的“万重山”#电影长安三万里

”的推送。 与这段文字相匹配的,则是大小观众在电影院里,跟着李白念诵那首《早发白帝城》,当读到“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时,不少人都流泪了。这种印刻在我们骨血里的文化基因,在那一刻把唐朝和当下贴合在一起,以诗歌的方式引燃了中华儿女的文化自豪。

也就是说,

只要电影的品相满足甚至高于观众预期,那么这种贴合电影本身内容和主旨的营销方式,就是积极正向的。

但我们也得认识到一个客观事实就是,当下的不少国产电影在质量上令人堪忧。这就注定了绝大多数片子在借助短视频宣传时,会出现诈骗观众的情况。

靠营销诈骗观众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毕赣导演的《地球最后的夜晚》

《地球最后的夜晚》在2018年12月31日上映,当时借助短视频等营销方式打出的卖点是“

一吻跨年

”。 也就是说,只要观众买当晚21:50的场次,那么在影片结束的时候,观众就可以和自己的爱人相拥而吻到第二年。 对于追求仪式感的青年情侣来说,这可太有吸引力了,以至于它的预售票房高达1.59亿,上映首日票房甚至达到了2.6亿,超出毕赣成名作《路边野餐》总票房的40倍还要多。 单纯从商业角度看,这种营销方式显然是赚翻了。 但如果从观众的态度上来看,这种营销方式显然是在透支市场对导演的信任度,属于得不偿失的行为,因为绝大多数观众期待的“一吻跨年”,最后变成了“

一睡跨年

”。 尽管

毕赣是个不错的文艺片导演,《地球最后的夜晚》也确实是个不错的文艺片

。 但文艺片毕竟是一个受众群体本来就很狭窄的种类,如果片方靠着不符合电影调性的营销策略把观众骗进电影院,最终结果只能是透支观众对导演的信任度。 在短视频营销的策略下,《隐入尘烟》这样的案例是少数,绝大多数电影延续的都是《地球最后的夜晚》的路子,比如今年陈思诚的《消失的她》、王子昭的《二手杰作》等等,都是如此。 以《二手杰作》为例,不少观众都刷到过片方放出的于和伟和倪虹洁在过夫妻生活时,身为丈夫力不从心的搞笑片段。但观众走进电影院才发现,这些笑点其实在电影里几乎没有。

类比之下就会发现,

这种策略之所以会被调侃为“诈骗式营销”,根本原因在于它提供给观众一种根本就不符合电影调性的错误预期。

就像是开心麻花的一系列电影,几乎每次都会拿沈腾当做最大笑料来吸引观众,结果每次的“含腾量”都极其低,以至于观众产生了免疫系统,看到沈腾出现在开心麻花的新片里,就会自动把它和烂片划上等号。 说穿了,

电影营销本质上并不是在告诉观众这部电影到底好看在哪里,而是要告诉观众应该怎样管理自己的观影预期。

比如这部片是什么类型,在讲一个什么故事,你应该带父母去看,还是带孩子去看,以及你看完后收获的是感动、是笑声,还是持久不散的烧脑游戏等等。

诈骗式营销则不然,它靠的是误导观众期待来骗取票房。

也就是说,

这背后隐藏的,其实是一个诚信的问题。

如果片方一直采取诈骗式的营销策略,那就是对买方观众的不尊重,是对观众智商的侮辱,是在无限制地透支市场的信任度,结果必然会遭来反噬。

作者丨毛头

所见即所想。

编辑丨毛头   排版丨凉茶

媒体统筹丨佐爷灵魂贩卖馆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豆瓣及网络,

若有侵权请主动联系我们。」

你被短视频电影宣发“骗”过吗?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