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资产系列5——碳资产管理的现状问题和破局之道(二)
昨天和大家分享了碳资产系列的第四部分:碳资产管理的现状问题和破局之道(一)
今天和大家分享第五部分:碳资产管理的现状问题和破局之道(二)
1、技术:发展高成本低碳技术,扩大全社会整体减排量
1)现状问题
A、深度脱碳技术成本高或配套体系尚不成熟
A1)技术成本高
如绿氢在助力交通、工业、建筑领域深度脱碳上将发挥重要价值。但目前不考虑CCUS成本时,国内煤气化制氢成本普遍低于每公斤10元、天然气制氢成本约每公斤10-20元,而光伏和风电制氢平均成本在每公斤25-30元,因此成本成为发展绿氢首要解决的问题。
A2)配套体系不完善
尤其是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其技术本身已经进入成熟期,但产业化应用仍然面临诸如调峰、远距离输送、储能等技术问题,以及电网体制机制问题等,亟需系统性的技术创新和配套协调。
B、投资高成本低碳技术的引导与魄力不足
B1)政府引导缺失
美国政府修正1986年国内税收法典的45Q部分降低了CCUS科研税收,并在近几年对其进行了数十亿美元的投资 。相比之下 ,中国当前对于 CCUS 技术的投资全部由政府驱动且规模仅有十亿美元左右41,二者相差甚远。
B2) 企业魄力不足
截至2019年,高成本碳移除技术仅占所有风险投资的约12%。多数企业缺失动力优先布局高成本的减排方案,仅有少数企业重视低碳技术研发, 如:埃隆马斯克从国际能源组织(IEA) 和美国能源部对碳固汇科技的鼓励中看到其发展前景,并在2021年宣布以奖金形式投资十亿美元到 CCUS 科技研发中。
C、缺乏针对最新和深度减排技术的标准
C1)方法学发展滞后
截至目前,我国已累计备案 CCER方法学 200种 ,但大部分由 CDM机制翻译而来,适用范围不大,不少存在有方法学但无签发项目的情形,部分方法学需要更新基准线才能适应最新政策和技术发展现状。
C2)缺乏移除固碳相关标准
随着脱碳的深入推进,包括造林和再造林、土壤固碳、蓝碳、生物质能和碳捕集和封存(BECCS)等的需求有望加强,对应的碳资产标准也有待进一步开发和完善。
2)破局之道
A、政府引导和推动高成本低碳、零碳、负碳技术研发,给予多种形式的激励
A1) 对于技术难度大、投入成本高、对国家和区域低碳发展影响重大的减排技术,政府可直接主导研发、加强投资或给予激励,如开展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定向组织实施关键技术攻关和重大示范工程,对效果明显的给予后补助奖励等。
A2)为发挥企业活力,增加绿色低碳科技供给,也可以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合作,如吸引行业龙头企业成立联合基金开展低碳技术研究。
A3)此外,还可以通过发挥绿色金融的资源配置作用提供引导和支持,如央行通过优惠利率融资、绿色专项再贷款、差异化的资本充足率要求等政策工具,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支持碳减排技术和碳减排项目的发展 。
B、企业选择符合自身业务战略发展的低碳技术进行合理布局和投资
B1)不同企业可根据自身设定的低碳发展路径灵活调整和配置低碳技术,如:尽管企业承诺2050年碳中和,但往往会设置2030年阶段性目标,而2030年较同一基准线减排20%和30%的低碳技术配置情况显然不同,越早实现越多的减排量也意味着尽早开始配置碳抵消和碳移除项目。
B2) 企业也应当结合所处行业的特点进行低碳技术研发,如:能源行业内的高碳排企业已掌握较强的碳数据管理基础,可更多关注投入和研发碳封存、碳捕获等碳移除技术;互联网企业可加大研发碳数字信息化管理系统帮助零售、金融企业管理碳足迹,赋能C端行业降低碳排放;风景园林行业内企业则可以优先研究增碳固汇类项目技术手段,赋能其他企业采纳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自愿碳抵消项目。
实践案例:壳牌重点投研更为清洁的新能源技术
2020年,壳牌宣布计划在2050年或更早成为净零排放企业,实现三个目标:解决范围一、 二的碳排放问题;减少旗下产品碳足迹;以及调整中长期减碳计划,紧跟《巴黎协定》 制定的1.5℃目标。
为实现上述低碳发展承诺,壳牌积极减少传统能源的使用。在传统上游业务中,壳牌将大力发展天然气,预计2030年天然气产量达到总产量占比的55%。且,壳牌承诺在2019年达到石油产量峰值,预计未来到2023年石油产量每年减少1%-2%。
除此之外,壳牌还加大对发展更为清洁低碳能源的成本投入和科技研发,积极使用作为零排放燃料的绿氢,累计在全球拥有50多个加氢站。如:壳牌通过海上风电和太阳能与电解制氢工厂相连以生产绿氢,来加速绿色电力和清洁能源的生产。其预计建设的荷兰 ——风电场发电容量在2040年会增加到10GW。
碳资产系列的第五部分的内容就分享到这里,明天和大家分享第六部分的内容:碳资产管理的现状问题和破局之道(三)
快车通道:
碳排放管理员证书、碳资产管理证书到底有什么区别?
碳资产管理,你了解多少?
碳资产管理的本质是什么?
绿电:新能源发电为何引发资本市场如此剧烈反应?
从“限电”看双碳时代的趋势性机会
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对我们有什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