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教科书》10.2 流通费用
【本文转载自人民出版社1959年 仅供学习参考】
2、流通费用
资本主义的商品流通过程要求一定的耗费。这些用于流通领域的耗费就是流通费用。
应该把商业方面的两种资本主义费用区别开来:第一种是同商品买卖过程以及资本主义制度特点有直接联系的纯粹流通费用;第二种是同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内的继续有关的费用。
纯粹费用占资本主义商业流通费用的绝大部分,而且这一部分愈来愈大。纯粹流通费用是同商品变为货币和货币变为商品有关的耗费。其中包括同竞争和投机有关的开支和广告费,以及下列各项开支的大部分:支付商业工人工资,管理账目,通信,商业办事处的经费等等。马克思曾经指出,纯粹流通费用并不给商品附加任何价值。它是社会创造的价值总量的直接扣除,资本家用工人阶级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总量的一部分来补偿它。纯粹流通费用的增加证明资本主义制度下浪费的增长。
在美国,仅仅有统计的广告费,在1934年就达16亿美元,1940年达21亿美元,1956年将近100亿美元。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销售困难的增加,建立了有很多环节的庞大商业机构。商品在到达消费者手里以前,先要经过大批的商人、投机者、转售者和代售者的手。
同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内的继续有关的费用,是用于商品保管、修饰、运输和包装的费用。这种流通费用在性质上与生产费用没有区别。例如,运输费用就是在流通领域完成的追加生产过程所引起的消耗。产品不经过适当的运输,就不能实现它的使用价值 每件产品只有到达应当消费它的地区才能进入消费。用于商品保管、修饰、运输和包装的费用,相应地提高商品的价值。这时耗费的劳动把用掉的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商品上去,给商品价值加上新价值。
产品的包装、运输和保管业务,在任何社会都需要,并要求出一定的费用。但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这种费用的多寡不仅取决于社会的实际需要,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若干特点:竞争、销售困难和商品变为货币的过程的迟延。这种费用一超出社会的实际需要,就具有纯粹流通费用的性质,并成为非生产开支,等于对所创造的价值的直接扣除。
比如,在任何社会里都需要储存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消费品。否则,就不可能保证生产过程的继续进行。但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商品储存量,由于这一制度所特有的矛盾,日益超过正常的数量,所以商品的储存保管费逐渐变成纯粹流通费用。
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危机、竞争和投机,使商品大批积压,使商品流转道路弯弯曲曲,愈来愈长,从而造成大量的非生产开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资本主义的广告在不同程度上是欺骗买主的,它引起了多余的、昂贵的商品包装费。这就是说,用于商品的运输、保管和包装的开支,愈来愈多地变成纯粹流通费用,这种费用是由资本主义的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造成的。流通费用的增长是资产阶级社会寄生性加强的标志之一。资本主义的商业费用是压在作为购买者的劳动者身上的沉重负担。在资本主义国家,流通费用约占零售商品流转额的三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