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逆转潮流——德国如何应对t-34危机与苏军如何摆烂

2023-07-28 14:59 作者:盖昭襄王  | 我要投稿

本文作者英勃尔,本文全长约13000字。本文主要逐年介绍了1941-1945年苏德反坦克武器的发展沿革,同时也列出大量数据来对比苏德间的战况,而不是做缺乏数据和资料的口嗨。可试读部分长四分之一,略长。

与本文相关的文章有:

堡垒草草,库尔斯克战役前德军的装甲部队(1)东线德军(敲开地狱之门第100期)(见公众号)

二战苏军反坦克/坦克战战损比难看的原因:反坦克炮/部分野战炮产量表


前言

当德军发动巴巴罗萨行动时,他们第一次遇到了T-34。这种坦克能免疫德军几乎所有的制式反坦克武器,装甲兵的坦克也无法正面将其击穿。可就在两年之后,1943年7月12日,罗特米斯特洛夫手下的T-34向德军发动冲锋时,担任坦克连连长的小里宾特洛甫却这样写道:我们在山坡上停下来开火,击中了几个目标。一些俄国坦克起火燃烧。对于一个好炮长来说,800米已经是理想射程。反坦克部队对t-34的记载也如同是射击猎物而不是射击配备厚重装甲的坦克:我们刚看到第一辆坦克,就用自己的五门炮不停开火,只用几秒钟,第一批T-34就停在了一团团黑烟中。无敌的钢铁巨兽T-34在两年后已经沦为人见人欺的猎物,德国人究竟用了什么魔法?要知道同样是两年,战争结束时的“黑豹”坦克仍然令人闻风丧胆,1944年的“虎”式坦克仍在大杀四方。一定是德国人做对了什么事,才有如此不同?

         

         

这种场面在东线屡屡上演,绝非某一件兵器的功劳

1941——庙算  

    在T-34的冲击下,德国反坦克武器的标杆都变了——必须能够击穿T-34!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德国人开始了三期规划。


短期规划  

    能够击穿T-34的武器并不多,而且都不具有立即投入量产的条件,因此德国人不得不只进行小幅度升级。当然好消息是苏联人的T-34尚未占据主流,1941年夏苏军拥有的2万余辆坦克中,t-34和KV占比还不足百分之十,甚至不如库尔斯克会战虎豹费迪南在德军占比多。1941年10月1日的西方面军拥有475辆坦克,其中有19辆KV、51辆T-34,总计占比为14.7%。占苏军主流的坦克主要是BT和T-26,以及后来逐渐出现的T-60/70。3.7 cm Pak 36足以应付BT和T-26,但对于T-60/70还是比较有心无力;恰好德国在战前已经定型并生产了5 cm Pak 38,德国人选择扩大其生产线,暂时以此增强反坦克部队的战斗力。

         

5 cm Pak 38,在T-34面前显得力不从心,但总不能抱着3.7 cm Pak 36不放吧

         

    同样的逻辑下,德国人将三号坦克的主炮从5 cm KwK 38换成了与5 cm Pak 38大同小异的5 cm KwK 39,让德军装甲兵能在接下来的一年内对苏军主流坦克保有远距离杀伤能力。早在1940年,武器局就已经在讨论这个问题,1941年5月时已经完成设计。1941年12月开始,装备5 cm KwK 39的三号坦克L型开始量产服役。

         

MAN在1941年12月生产的三号坦克L型

         


    5 cm Pak 38也并非对T-34完全没有还手之力,其APCR(5 cm Pzgr 40)测试中在100m的距离上击穿了T-34的首上。(号主注1)尽管这个距离无异于自杀,但为了保有正面对抗能力,德国人还是量产了大量5 cm Pzgr 40。1941和1942年5 cm Pzgr 40产量和占穿甲弹总产量的比例分别如下:

        

注1,但是t34 76 的炮塔正面仅有45/52/60毫米的弧形装甲,虽然面积不是很大,但长50有千米打穿76炮塔正面一定范围内装甲防护的能力。t-34 76和长四一样面对着炮塔正面防护脆弱的水平,反而是三号可以在50毫米的炮塔正面和炮盾前加20毫米附加装甲



         

中期规划  

    5 cm Pak 38仅仅能让德军有一刻喘息之机,德军还是需要普及能够直接击毁T-34的武器。德军的75 mm破甲弹能够击穿T-34的正面装甲,第一个解决方案很快就出炉了:发射75 mm破甲弹的火炮。德国人准备将缴获的法国75 mm火炮装在5 cm Pak 38炮架上,编号7.5 cm Pak 97/38。同时,德国人准备大量生产破甲弹,以改善已有的75 mm短管火炮的反坦克性能,甚至让步兵炮都有与坦克一战之力。

         

德军的75 mm破甲弹一览。这些破甲弹让德军的低压75 mm火炮也具备了对抗T-34的能力。在破甲弹列装后,德军不但可以依靠短四,短三突上发射破甲弹,还可以在每个步兵团,山地/轻步兵营属的leig18步兵炮上使用破甲弹进行反坦克作战。IGr 18 Hl/A的破深是75@30,而Hl/B是90@30,早期的前者勉强可以理论上击穿早期白板KV1或者壮士断腕防护开倒车的kv1s的桶厚度装甲,而后者更稳定击穿一些。

         

    但是破甲弹仍然不是第一选择。破甲弹的初速较低,难以远距离命中高速移动的坦克,还是需要能够直接用高初速穿甲弹远距离击穿T-34的火炮。幸而莱茵金属早在1938年就进行过75 mm反坦克炮的研发,克虏伯之前也研发过7.5 cm K L/41,有一定的技术积累,他们很快拿出了初速790 m/s的7.5 cm Pak 40和初速740 m/s的7.5 cm KwK/StuK 40 L/43。测试显示,7.5 cm Pak 40(770 m/s初速版)可以在1000m处击穿T-34的首上装甲,也就是说,即使是初速740 m/s的战车炮也能在约800 m处击穿T-34的首上装甲,kwk/pak38都能击穿的相对薄弱的炮塔更不用说了。也难怪小里希特霍芬会说“800米已经是理想射程”。

         

7.5 cm Pak 40,T-34的一生之敌

    在1941年11月18日,武器局7.5 cm L/43坦克炮的合同授予克虏伯后,德国已经准备开始将未来一段时间的重心放在生产7.5 cm炮身上了。难以安装7.5 cm KwK 40的三号坦克将会被放弃,目前作为补充坦克存在的四号坦克因为车身较大、可以装在7.5 cm KwK 40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成为挑大梁的坦克。

         

    但是7.5 cm炮毕竟是一款新武器,生产需要从零开始慢慢摸索,前线的压力可不等人。于是德国人看上了缴获的苏联76 mm火炮,计划将其药室更改至与7.5 cm Pak 40相同,并且使用相似的弹头,使其具有与7.5 cm Pak 40相近的穿甲能力。这就是7.62 cm Pak 36(r)。

         

7.62 cm Pak 36(r),由缴获的F-22(76-мм дивизионная пушка образца 1936 года)改造而来,穿甲能力与7.5 cm Pak 40大同小异

长期规划  

    初速750 m/s左右的75 mm穿甲弹足以击穿现有的苏联坦克,但是问题是苏联人应该不会置若罔闻,他们很可能会研发新坦克,其装甲能够抵御德国人中期规划中的火炮。德国人当然不能忽视这种可能性,所以他们必须提早布局、提早研发更加强劲的火炮。早在1941年7月18日,莱茵金属便接到了武器局的订单,要求开发一门能够在100 m处击穿140 mm@30°装甲板的火炮。         
    德国人的长期规划还部分考虑到了苏联人反坦克火力和坦克机动性的升级。在下一代坦克项目VK 30.02中,德国人提出了极高的要求,除了要安装上述的新火炮外,还需要安装700 PS的发动机(即使到二战结束也没有超过这个功率的实用坦克发动机)、首上装甲板为60 mm@55°(即使到二战结束也不容易被击穿)。倘若造出这样的车辆,一段时间内战场上都将没有对手,直到以其为靶子的武器被开发出来并大量生产。         
    当然这一切都是有时间限制的。德国人希望能利用被认为不堪大用的三号坦克生产线,快速转产VK 30.02,而不是长期生产无法有效对抗T-34的三号坦克。因此德国人对项目的投产时间作出了严格规定:新火炮需要能在1942年7月开始交付,新坦克则需要在1942年12月开始进入量产。


1942——计划进行与调整  

    1942年上半年,德国人的7.5 cm KwK/StuK/Pak 40家族逐渐出现在前线:先是在3月,首批装备7.5 cm KwK 40的四号坦克和装备7.5 cm StuK 40的三号突击炮走下生产线;随后在4月,7.5 cm Pak 40开始出现在库存中。其他过渡武器也开始出场,7.62 cm Pak 36(r)于4月服役,7.5 cm Pak 97/38则于6月一口气服役了898门。同时,德国人还生产了大量破甲弹,用于增强短管75 mm战车炮的反坦克能力。         
    苏联人的T-34装备率开始稳步上升,1942年5月的西南方面军共拥有1319辆坦克,其中有123辆KV、359辆T-34,总计占比为36.5%。但德国人也在有条不紊地提升自己的反坦克能力。1942年5月时,整个德国陆军的广义反坦克部队(即所有反坦克炮+自行反坦克炮+突击炮)中仅有6.8%的装备口径在75 mm及以上,也就是说仅有6.8%的反坦克部队能够正面直接击毁T-34;但到了1942年12月时,这个比例已经上升到了25.6%。考虑到整个德国陆军的反坦克部队中有不少居于次要战线和平静区域,并不使用强力的反坦克炮,一线的强力反坦克炮比例实际上更高。         
    这些火炮也证明了自己的价值。“猎鸨”行动中,近水楼台先得月的第22装甲师在推进过程中遇上了不少苏军坦克,他们的新装备立刻派上用场。第22装甲师的第140坦克歼击营装备了安装7.62 cm Pak 36(r)的“黄鼠狼”坦克歼击车,宣称击毁24辆苏军坦克,包括10辆KV和2-3辆T-34;而装备了20辆新锐长管三号(5 cm KwK 39)和12辆新锐长管四号(7.5 cm KwK 40)的第204装甲团宣称击毁大约50辆苏军坦克,其中有12辆KV和2-3辆T-34;而6辆突击炮(7.5 cm StuK 40)则宣称平均击毁3辆苏军坦克。


本文放出部分已完,如欲阅读原文完整版,请前往鄙人公众号敲开地狱之门gwwn阅读,谢谢!

逆转潮流——德国如何应对t-34危机与苏军如何摆烂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