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想买到不炸膛的155大炮,也是不容易的

从本质上讲,作为发射药的火药和作为杀伤体的弹头内装的猛炸药并无本质的区别。在工业革命以前,已经发明几百年的黑火药本身既是发射药也是作为弹头的炸药。瀚海狼山(匈奴狼山)也多次谈到过,火药和炸药的区别就在于爆速的不同。火药的爆速一般不超过4000米每秒。而达到6000米每秒以上爆速的物质一般只能做炸药而不是发射药。因为一般的炮膛和火炮身管已经很难经受如此猛烈的冲击和爆压。而现代军事工业为了让炮弹、导弹或火箭弹发射的更远,不断地的改进发射药的成分。比如NEPE推进剂就是在有机推进剂里面直接掺入黑索金等猛炸药。不过这类推进剂都是持续的燃烧而不是瞬间爆燃。因此加入猛炸药的目的还是提高燃烧比冲而不是直接提高爆燃的速率。对瞬间发射的枪炮来说,其发射药都无法提升到猛炸药的程度。

最多只能在无烟硝化棉的爆燃速率之上,再进行小幅度的提高。因此虽然现代火药身管武器的射程已经比100年前提高了2到3倍,但是再想和火箭和导弹一样成数量级的大幅度提高已经不行了。再提高发射药的爆速,火炮和枪支本身受不了。谁也不想炮膛里面的弹丸直接炸膛。这也是各军事大国另辟蹊径,用电磁炮来代替传统火药发射身管武器的一大原因。虽然电磁炮的技术突破已经在门槛上,不过代替目前数量极大的传统枪炮,恐怕还要几十年的时间。因此现在身管武器仍然是不可动摇的战争基本设备。由于现代化的高能多基发射药已经越来越向猛炸药靠近。因此对枪炮来说。每一次发射就等于在炮膛和身管里面爆炸一次。口径越大的身管武器,承受的爆压也就越大,因此其作为火炮的使用寿命也就越短暂。
国际上一般把20毫米口径以上的身管武器叫做炮。50毫米口径以上叫做中大口径的大炮。现代大炮一般有药室和身管这两种承受发射火药爆燃推进弹丸飞行的核心部件。这两个部件他们的使用寿命一般是不一致的。过去战列舰上装备的300到460毫米超级舰炮其实身管是由多层套起来,这造成药室的寿命和身管寿命会不一致。而当代的大多数身管火炮的这两个关键部件都已经是一体成型的。因此现在谈起大炮的寿命,往往是指身管的寿命。大炮的口径越大,代表膛压越大,火炮的相对寿命越短。过去战列舰上的300毫米以上的巨炮,大多数寿命只能发射300发左右的巨型炮弹。有些冶金和造炮能力不强的国家,只能发射200发甚至100发巨型炮弹。一场大战下来,巨炮的炮管就要报废,就必须紧急更换炮管。否则下一场海战就打不准了。二战中还有一种罕见的武器补给舰,专门携带战列舰的炮管以备随时更换。

判断一门大炮的炮管是否已经报废,除了记录实际发射过多少次之外,还可以直接测量炮管的内口径,一般测量炮口内部0.6米以内的膛线的内直径,如果在冷却的状态下,大于规定口径2毫米以上,必须立即报废炮管,否则极其容易炸膛。无论坦克炮还是大口径远射程火炮。比如155自行大炮。必须用到钢渣重融和万吨水压自紧技术,炮管内部镀铬,大大增强了炮管的寿命。让普通压制火炮和坦克炮的寿命都有成倍的提高。155毫米压制大炮的寿命普遍由过去的500发提高到2000发。而高膛压坦克炮发射穿甲弹也由过去的300发左右提高到1000发。但是全球真正有这种技术的就2家。其余的大部分都是二把刀,就敢公开推销155大炮。隔三差五出现炸膛是正常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