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养育方式
家庭养育方式(Parenting Style)
同样一个智力拼图游戏,为什么有的儿童在没有完成游戏时会对旁边的人又踢又打? 为什么有的儿童无法完成游戏时会坐在地上生气,即使老师愿意提供帮助也无济于事? 为什么有的儿童在尝试了不到20分钟后就耸肩放弃,去玩另一个游戏?当然,性格气质是一个主要因素,但是更多的专业研究表明,家庭养育方式会影响孩子应对世界的能力(competence)。
鲍姆林德模型(Baumrind’s Model)
与孩子交往的某些方法是否比其他方法更有效?在开拓性研究中,戴安娜·鲍姆林德从95 个家庭挑选了103个学龄前儿童进行了研究。她测量了孩子们的运作方式,确定了三种家庭养育方式,并描述了每种养育子女的典型行为方式。她的发现是相关性的,没有考虑先天因素,例如性格,气质。然而,鲍姆林德(Baumrind)的工作及其所激发的大量研究已在每种育儿方式与特定的儿童行为之间建立了牢固的联系。
专制型养育方式(Authoritarian),
按照鲍姆林德理论,就是价值观控制和毫无疑问的服从(绝对服从)。
他们试图使儿童遵守既定的行为标准,并因违反行为而任意强加惩罚。他们跟子女分离时间较长而且不如其他父母那样有热情。这种养育方式的孩子更容易感到不满,退缩和缺乏信任。
宽容型养育方式(Permissive)
重视自我表达(self-expression)和自我调节(self-regulation). 他们提出了很少的要求,并允许孩子尽可能地监控自己的活动.当他们必须制定行为规范时会向孩子解释原因。他们与孩子商量决定解决问题的策略而很少惩罚。他们热情,没有控制欲并且对孩子的要求不高。他们的学龄前孩子往往不成熟-自我控制最少,探索性最少。
权威型养育方式(Authoritative)
权威父母重视孩子的个性,但也强调社会约束。他们有自信有能力去引导小孩,但他们同时尊重小孩的个人决定,兴趣,意见和人格。他们充满爱心和奉献精神,但也要求小孩表现良好,坚决维护标准,并愿意在温暖,支持的关系中,在必要时施加有限的,明智的惩罚。他们解释立场背后的理由,并鼓励口头让步。他们的孩子在知道自己既被爱又受到坚定正确的引导时显然感到放心。有权威父母养育的学龄前儿童倾向于最自力更生,有很强的自控力,更加自信,勇于探索,内心满足。
放纵型养育方式(neglectful,uninvolved)
1983年,美国儿童心理学家Eleanor Maccoby和John Martin又提出了第4种养育方式—放纵型养育方式(家长不参与或疏于管理)。
这类父母由于生活压力或焦虑沮丧只专注于自己的需求,而不是孩子的需求。父母疏忽和放纵管理他们自己的童年、青春期的多种行为障碍有关。这样的父母往往在年轻时自己就是问题少年。
为何权威型养育方式看起来更能提高儿童的社会能力? 可能是因为这样的父母树立了合理的期望和现实的标准。通过制定清晰、一致的规则,他们让儿童知道父母的期望值是什么。
在专制型父母的家里,由于小孩被父母控制的过于严格,他们对于自己的想法和行为不能做出独立的选择。
在宽容养育型家庭,由于小孩缺乏足够的指导,以至于他们对于自己在某件事情上做得正确与否感到焦虑和不确定。
在权威型教育家庭,孩子们知道他们何时会达到期望,并可以决定是否值得冒父母的不满去追求目标。这类儿童通常都会表现良好,不负众望,品学兼优,勇于担当,履行承诺,积极参与家庭责任(例如家务劳动和家庭决策的制定)和家庭娱乐。他们知道接受责任和取得成功的满意度,提出合理要求的父母表明,他们相信自己的孩子能够满足他们的要求,并且父母足够关心他们坚持要这样做。
当发生分歧和冲突时,权威的父母可以教会孩子积极的方式来表达他或她自己的观点并协商可接受的选择。例如: “如果你不把捡来的猫(狗)送给别人,爸爸妈妈要上班,你要上学,请你告诉我谁来照顾它?房间这么拥挤,你打算把它养在哪里?…..
这套更广泛的技能的内化(internalization),而不仅仅是特定的行为要求,很可能是权威育儿方式成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