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一个支配中学生92年的男人,他肩上挑着新文化的明月

朱自清,一个语文课本高频出现的名字
六年级下《匆匆》
[深刻语录]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自我总结】
盘算自己早已有万日从手中溜走,朱自清却两千日的时候已经写下《匆匆》。
而我似乎除了一些不值一提的回忆,就没有留下什么痕迹。
《匆匆》结尾:
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七年级上的《春》
八年级上的《背影》
高一的《荷塘月色》

遭到质疑:
①《背影》朱父爬月台违反交通规则
②朱自清的文字过于浅白
朱自清的回答:
“能够在作品中充分的表现自己的,
便是永久的”
1930年为叶圣陶《中学生》杂志供稿开始就已经是中学生国文课必修教材了
在92个年头开始就一直存在于教科书中,但是我们对他的了解大多止步于他的散文恩,赏析和阅读理解上。
朱自清是个什么样的人?
出生于1898年,江苏省东海县
其父朱鸿钧很崇拜苏东坡,朱自清原名取自于“富有诗书气自华”

朱自清从小受的是传统文化和父亲严厉的规训,我也养成了他内向温和,严谨矜持的性格。
朱自清在扬州生活了12年,侵润了江南水乡的温润和灵性。
《荷塘月色》↓



这种轻缓细腻的笔触来的不十分阔气,但是很是动人心。
1916年,朱自清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并且跟武钟谦结了婚(包办满意)
一年后,朱自清选择哲学作为自己的专业。
《背影》开篇: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事也交卸了”
父子矛盾的开端:
朱家因姨太纷争没落,祖母气急攻心也去世了,导致家败人亡。
朱自清写下《背影》,已经是八年后(19 25年)
朱自华改名为自清↓
自清,取自《楚辞卜居》

字佩弦,出自《韩非子观行》
“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
1919年,朱自清,创作了诗歌
《光明》
风雨沉沉的夜里,
前面一片荒郊。
走尽荒郊,
便是人们底道。
呀!黑暗里歧路万千,
叫我怎样走好?
“上帝!快给我些光明吧,
让我好向前跑!”
上帝慌着说,“光明?
我没处给你找!
你要光明,
你自己去造!”
朱自清为了节省钱,提前一年毕业,想去国外深造的想法,也因为经济条件打消。
1920年,朱自清在北大当代理校长蒋梦麟推荐下去了,浙江第一师范当国文老师。
首先,他是一名优秀的教师,
其次才是著名的作家。
1921年,朱自清调回扬州,
在江苏八中当教务主任。
在朱自清毕业的五年里
在军阀混战中
换了五六家学校,过得并不容易。
却结识了许多好友:
叶圣陶、俞平伯、丰子恺、夏丏尊
面对学校克扣薪水的时候,只能出去借钱借米,面对好友的来访,只能典当衣裳换钱来招待。
那个年代,军阀混战,民不聊生
朱自清《生命的价钱一七毛钱》
痛斥整个吃人的年代
朱自清与父亲关系恶劣
《毁灭》
“败家的凶残”
“一年间骨肉的仇视”
1923年,朱自清与俞平伯同游南京秦淮河
写下同题散文《灯影里的秦淮河》。
朱先生笔下的月夜:


朱自清对生活的态度:
“丢去宣言,专崇实际”
“不要时时活在回顾从前的黄金时代,
也不要时时等待着将来的奇迹
更不能及时行乐
现在是最可努力的地方”
守住的:是校台,是学生,是自己
1925年,在俞平伯的推荐下
27岁的朱自清成为了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
不在创作诗歌开始了散文创作。
同一年,朱自清收到了父亲来信,
书信的内容写进了《背影》:
“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父子矛盾渐渐化解
身为父亲的朱自清是包容的,是温顺,选择原谅父亲过去的种种
《背影》父亲的场景:
“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1927年创作了《荷塘月色》: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朱自清当了七年的教师,他的创作也是奔着给学生当范文去的。
七年级上册《春》为初中生量身打造↓

“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
1928年,武钟谦因为家务繁重,长期贫困和营养不良而病逝。
三年后,朱自清写下了《给亡妇》:
“ 谦,日子真快,一眨眼你已经死了三个年头了。这三年里世事不知变化了多少回,但你未必注意这些个 ”
“ 你的短短的十二年结婚生活,有十一年耗费在孩子们身上;而你一点不厌倦,有多少力量用多少,一直到自己毁灭为止。 ”
朱自清时常看着院中四季开了又败了的花,想起妻子的忙碌的照顾自己和孩子的身影,也会痴痴的问道:↓

1931年,33岁的朱自清开始了一年的欧洲留学,回国后,朱自清成为了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和闻一多成为了同事。

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清华大学南迁。
1938年到了昆明,成为了清华,北大,南开合并的西南联大国文系主任。
有的学生放弃学业,踏上战场跟他告别,他会激动的给他们写下: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对抗日战争的态度:
并非悲观的,有任何人能够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战胜一个数千年不死的民族和人们
朱自清
人很温和,但在授课上是很严格认真的
他会在身上揣一张手帕
拿上一沓写好的卡片
时不时擦擦汗
时不时变更卡片
在日本人的轰炸当中
细细地讲述着宋诗
文化是无法被枪炮毁灭的
来自学生的疑问:
“如今,中国社会这么乱,将来怎么办?”
朱自清回答:
“谁让你是中国人呢?”
不光要守住自己的家,更要守住自己的文化。

1944年,46岁的朱自清背驼了腰,弯了,人也越来越瘦了。
朱自清和闻一多共事15年
闻一多:“我向来除了伤风,没害过什么病,我80岁总是可以的”
朱自清:“你活80多,大概不成问题。你身体好,我不成。我只希望70岁”

《挽一多先生》
“你是一团火,照彻了深渊,
指示着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
你是一团火,照明了古代,
歌舞和竞赛,有力猛如虎,
你是一团火,照亮了魔鬼,
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 ”

朱自清余生把闻一多编撰文集当作一件重要工作。
抗战胜利后,回到清华的朱自清胃病愈发严重,甚至会在课堂上胃痉挛。

1948年8月12日,50岁身体不足40公斤的朱自清离开了这个世界。
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弄在这里同样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