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文回顾】建党60周年再演《刑场上的婚礼》(京友)
【秋思按】1980年在上海黄浦区文化局和黄浦区文化馆有关领导的关心与指导下,一个全新的京昆剧业余组织诞生了,她就是迄今在上海的业余京昆舞台上已活跃了四十多年的上海黄浦区文化馆“京昆剧之友社”,自1980年成立以来,京昆之友社的全体成员就本着宣传京昆、传承京昆、弘扬京昆的理念,在普及、教学、研究、演出等多方面取得骄人成绩而傲视群雄,这里我们将整理一下当年的社刊《京昆之友》的一些文字资料,一是保存,二是传播,让今天的戏迷朋友们看到当年前辈们的努力。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六十周年,上海京剧一团重新修改排演了大型现代京剧《刑场上的婚礼》,将于七月份在北京影剧院与观众见面。该剧是遵循周总理遗愿,为纪念广州起义于七八年年底创作排演的。演出后受到各方面的重视,曾获上海市创作剧目创作出奖。
新本《刑》剧删去了原来铁军逃婚的二场戏,突出了周文雍和陈铁军在战火中相识。并肩战斗中建立的深情厚谊。增加了陈铁军怀着“热血之花开放了”的激情。宣传战斗,唤醒“冷血的人们”等情节。还以“红围巾”贯穿始终,从而使该剧主题更为深化。人物形象更为鲜明。
《刑》剧再现了广州起义的战斗场面气势雄伟,激荡人心;同时又浓墨重彩,细腻地刻画了周文雍、陈铁军献身共产主义业的崇高思想和两人的坚贞爱情、高尚情操。情节感人,催人泪下。
艺术上该剧充分运用了京剧传统唱腔和表演手法为塑造现代人物服务,较好地体现了京剧艺术的特色。戏中唱腔极为丰富。有马、梅、李(多奎)、荀、言等派唱腔。如第八场“重逢”一段戏中。周陈两人“有多少话要说与你听”的大段二簧唱腔,委婉动听,深情并茂,十分感人,第十场“刑场”陈铁军唱的唢呐二黄。慷慨激昂又悲壮深沉;第七场秦阿婆老伴牺牲后的“永尽之责我承当”大段西皮,字字句句铿锵有力。这些唱段都受到了观众的欢迎。第七场“营救”一场戏在表演上也有许多较好的处理:铁军为营救邓颖超同志奔波各处,运用了蹉步,小快步等程式动作,手持雨伞走圆场,舞蹈新颖,即表现了铁军救人心切、敢于斗争的思想感情,又给人以美感。这场戏舞台美术采用虚实结合手法处理,以黑天幕为背景。时而出现移动的景片。体现了京剧写意的风格,意境很深。
该剧由卫明、乐美勤、陈文华、马科编剧,马科导演,夏慧华、章晓申、王梦云,周鲁中、陈正柱、贺梦梨等主演,高一鸣、赵麦璐作曲,阵容十分坚强,这次演出必定受到欢迎。(京友 198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