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岩|民族团结盛宴——孔府满汉全席

孔府满汉全席,是民族团结的象征,饮食精品的荟萃,遐迩闻名。
孔府饮食习俗的形成,渊远流长。孔子曾有「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遗训。其「精」、「细」二字的含义,不仅止于「粮食不嫌春得精,鱼肉不嫌切得细」,而是泛指不断提高烹饪水平,精益求精,做出可口饭菜。子曰「失饪,不食」,是说不吃烹饪技术不佳的食物「割不正,不食」,意即强调切割要讲究刀功技法「不得其酱,不食」,即说烹饪时要加上一定数量的作料加以调味。孔子提出的这些饮食观,代代相传,继承发扬,为孔府饮食习俗打上了历史印记。
自汉朝以来,皇帝亲临曲阜祀孔子计 19 次,皇亲大臣来曲阜致祭 196 次。皇帝每来曲阜必盛宴接驾,高官要员、皇亲宦戚的纷至沓来也要丰宴接风,从而促进了孔府和宫廷、官宦、民间烹饪技术的交流,促进了孔府内外厨之间的交往,也促进了汉族和中华少数民族间的饮食交流,初步奠定了孔府饮食习俗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多民族色彩的饮食习俗的基础。
满族在入关之前,多以狩猎为主,因此饮食多野味,烹饪技术较为简单。烹饪方式多采用烧、烤、煮、炖等,造型较为粗笨,体现出渔猎民族的饮食风格。入主中原后,生活习俗发生了根本变化,饮食风格有了一个大的飞跃。乾隆皇帝将女儿下嫁孔府,每次必到孔府,把南方菜系清淡素雅与北方菜系色香味浓的风格也随之带来。孔府满汉全席日臻善美,满汉乃至多民族和各地域菜系之精华得以融为一体,菜品之众多,技艺之高超,器皿之精致,场面之豪华,礼仪之讲究,无出其上者。全席餐具多达 404 件,菜的道数就有 196 道,糕点面食的花色花样就更多了。故有「孔府菜点,味压江南」的赞誉。
孔府满汉全席具有豪门府第气派和国内独特风味,倍受推崇,名扬海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