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纪年(上):从眉州到徐州


林语堂《The Gay Genius:The Life and Times of Su Tungpo》
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乙卯
📜眉州1037
欧阳修:三十年后无人再谈论老夫
蜀国胜迹图.眉山庆历二年,苏洵在第一个儿子夭折后,又得一个儿子,取名苏轼。老苏给儿子取名叫“轼”,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之意。后来又生一个儿子,取名苏辙。哥儿俩名字先后有序,“辙”就是车轧过去的痕迹。前面有车后面有辙,不愧是唐宋八大家,取名都如此讲究。苏轼八岁那年父亲进京赶考,落第后四处游历不着家,于是母亲程氏担纲了启蒙老师,此外苏轼还上过一个道士开的私塾。当学到《后汉书·范滂传》时,小苏轼天真的说:我要做范滂这样的人!母亲回答:你能做范滂,难道我就不能做范滂他妈?

苏文.范文正公集序.明崇祯乌程闵尔容刊范仲淹在苏轼两岁那年写了《岳阳楼记》,范仲淹和欧阳修以及唐朝的韩愈都是他的偶像,此外,武术界的孙仲谋也在他的诗词里多次出现,想必也是他的偶像。苏轼一生多才多艺,诗、词、书法、绘画在宋朝都可以独领风骚,建筑、水利、佛道、炼丹、瑜伽、烹饪造酒以及看病开方无不涉猎,但唯独没说过他会打拳。苏轼大概1米71,苏辙则是大个子,哥儿俩差三岁,晚年苏辙在兄长的墓志铭上写道:
我初从公,赖以有知,抚我则兄,诲我则师。
苏轼的祖父叫苏序,所以苏轼作品集的“序”因避尊者讳都改叫“引”。苏轼十八岁时娶了十五岁的王弗小姐为妻,成婚后,老苏、大苏和小苏三人赴京赶考,欧阳修看到苏轼的试卷后“激赏数日”,以为肯定是自己的学生曾巩写的没跑儿了,为避嫌就第二名吧。结果试卷开封一看,竟然是个叫苏轼的!欧阳修下班回家跟儿子说:三十年后,无人再谈论老夫。那年,苏轼二十岁。

观榜图卷.局部.仇英.台湾故宫藏
仕途刚要开始,母病逝,爷儿仨立刻启程返乡。1059年,父子三人、两个儿媳和一个孙子(苏迈)再次进京,在仪秋门附近买下一栋房子,约有半亩大。经过欧阳修的推荐,皇帝看了苏氏兄弟的制策高兴的对皇后说:吾今又为吾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
喜雨亭记
📜凤翔1061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苏文.喜雨亭记.明崇祯时期乌程闵尔容刊赴凤翔府任判官,到任第一年就建了一座庭院作为官舍,前有水池,后有凉亭,因带领百姓求雨成功,命名为喜雨亭,并写《喜雨亭记》以记之。后来每到一地就要大兴土木,如密州的超然台,徐州的黄楼,杭州的苏堤。当时,地方官任职满三年,就要回京述职,根据考察结果再次外派或留京。1065年,苏轼26岁,返京都,任职史馆,得以饱览皇家典籍。五月,妻逝,子迈六岁。1066年,父亲苏洵病逝,轼辙兄弟俩辞官回乡,安葬老父及亡妻。事后在墓地建庙并种下松树三千棵,即《江城子》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的松树。
宋六十名家词.明.毛晋辑苏轼一生写过七篇墓志铭:富弼、司马光、赵抃、范镇、张方平、赵庸敬、滕元发。——不知道为什么他没有亲自给父亲写。1068年,以妻子的堂妹王闰之续弦,小他11岁,兄弟俩返京都,自此再也没有回过眉州老家。此段时期的作品收入《南行集》
青苗法、保甲法、方田均税法
📜王安石变法
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王安石像.晚笑堂竹庄画传.清.上官周中国四千年的历史上有四次变法,结果都归于惨败。第一次是法西斯的商鞅变法,第二次是汉武帝时桑弘羊的国家资本财政论变法,第三次是王莽,第四次就是王安石。拗相公王安石有三不: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他不任情放纵,也不贪赃枉法,只是一意孤行。他年富力强的时候隐退以待时机达二十五年之久,足见其心机之深。因为那时范仲淹、司马光、欧阳修等都对锐意改革侧目而视,且深得人望,王安石坐以待时,真能耐得住寂寞。司马光用二十五年的时间写了《资治通鉴》,王安石用二十五年的时间等待老家伙们退休。苏洵说王安石: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垢面而谈诗书。后来王安石的老母去世,在所有被邀请参加丧礼的人中,只有苏洵拒绝前往,老苏说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匿。1069年,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副宰相),苏轼苏辙兄弟俩刚刚到京,就赶上了王安石的大清洗,正直老臣纷纷外放,朝里全都换成王安石一派。神宗屡几次想提拔苏轼,都被王安石以各种借口Pass掉。君子为道义而争,小人则为权力,结果各得其所:君子去位,小人得权。当时国库空虚,捉襟见肘,还要应付对西夏的作战,王安石忽悠皇帝说只要变法国库就能充实,皇帝问司马光的意见,马光说:天下的财富是一定的,无论你实行什么政策,只是把老百姓手里的钱拿过来放进国库罢了。王安石是激进派,司马光是保守派,苏轼是既反激进又反保守派。1069年,变法开始,同时,王安石还自命为儒家经典的唯一解释人,读书人考科举都要用王安石主编的教材,这既是官权的滥用,又是对学术的侮辱,苏轼在自己治下拒绝施行新法,还写了《上神宗皇帝书》和王安石硬刚。关于他俩相爱相杀的事,还得专门写一篇,不然很多事没法展开。
上神宗皇帝书.苏文.明崇祯乌程闵尔容刊1070年,王安石正式出任相职,开始大力推行新政。此时范仲淹早已仙逝,司马光主动请求去洛阳隐居写书,最后给碍眼的欧阳修扣了一个“扒灰”的屎盆子,迫使欧阳公黯然隐退。无独有偶,范仲淹、欧阳修当年反对庆历新政时,政敌也是拿生活作风问题把欧阳公逼去了滁州。——那次是说和外甥女,这次说是和儿媳妇。
朝云佛印
📜杭州1071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苏轼曾两次到杭州为官,这次待了八九年,这是他离开家乡后在一地住的时间最长的一次,以后每个地方都没超过三年。此次来杭州,他只是个刺史,管不了多少事,所以终日游山玩水与僧道为伴。

蘇軾杭州大麥嶺題刻.文右行楷书“苏轼王瑜杨杰张铸同游天竺过麦岭”
佛印是因为长得帅,被皇帝赐了度牒,实非自愿,所以成了个酒肉和尚,和苏轼有很多小故事流传,著名的是“一屁过江”。中国的娼妓制度创始于战国时期的管仲,宋朝的歌伎使将诗的形式变成词,并流行起来,苏轼精通此道,并极大的提高了词的文学价值。离开杭州时,苏夫人买了一个丫头叫朝云,比苏轼小二十六岁,却成了他后半生的支柱。爱因斯坦曾经引用过苏轼此时写的的《日喻》“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

苏文.日喻.明崇祯时期乌程闵尔容刊此时的作品收入《钱塘集》
望江南.江城子.水调歌头
📜密州1074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在去密州的路上,苏轼给朋友写信:
余仕宦十有九年,家日益贫。衣食之俸,殆不如昔。
因为苏辙在济州任职,所以苏轼请求调任到附近的密州。到了密州发现这是个穷地方,满目疮痍,饿殍遍野。他经常带人绕城散步,见到城墙边倒卧的尸体,就让人搬走埋葬,此外还收养了三十多个无家可归的孤儿。——杜甫悲天悯人的即视感吧!
苏文.超然台记.明崇祯时期乌程闵尔容刊
第二年,1075年,好大喜功的苏太守还是在穷得叮当响的密州,建造了一个高台,苏辙将其命名为“超然台”,太守写了一首“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这又是李白混不吝的作风了,去年城壕里还都是饿死的尸体呢,这才来诸城一年,你就不体恤民力了?虽然我查了查,说这个台子只是把快塌了的旧台修葺一新而已。

1910年,诸城超然台
还是这一年,三十七岁的苏轼自称“老夫”,带着全城的百姓出去打猎,说大家都戴着锦绣的帽子穿着貂皮大衣,然后写了《江城子·密州出猎》给大家看说:怎么样?我比柳永写得好吧!
另一首《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也是写于密州: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同样的词牌,同样的旋律,在大文豪手里即可以写的回肠荡气,又可以写的缠绵悱恻,真可谓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啊!
他这段时间的创作力真的很旺盛,来密州的第三年,1076年中秋节,苏轼在超然台上与群僚欢饮达旦,写下流传千古的《水调歌头》。

明日几时有.宋六十名家词.毛晋辑.清光绪振绮堂刊本
离开密州时,苏轼说“秋禾不满眼,宿麦种亦稀;永愧此邦人,芒刺在肤肌。”一转眼,他又在忧国忧民了,但他不知道的是密州有他的“老夫聊发少年狂”,有他的“休对故人思故国”,有他的“十年生死两茫茫”,有他的“明月几时有”,已经足够了!
近千年来,他的超然台坏了修,修了坏,一修再修,直到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点,你是诸城人民永远的骄傲啊。
与此同时王安石辞去公职,但保有最高爵位,退居金陵。最后变法的失败是由于一个地位卑微的门吏郑侠,他画了几幅流民图给皇帝看,这才逐渐废止新政。此时期的作品收入《超然台集》
黄楼
📜徐州1077
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今徐州黄楼苏轼领导徐州人民治黄成功,据说大水退去之前,他一直睡在城楼上。“结庐城上,过家门而不入”。抗洪胜利后,百姓欢欣鼓舞给太守送来各种土特产品,苏太守指导家人炖猪肉回赠乡民,称为“回赠肉”,即今之东坡肉也。为了纪念治黄的功绩,苏轼再次展现了好大喜功的一面,在东门城墙上兴建百尺黄楼,竣工后在楼上宴请文人学士欣赏黄河美景。人都说苏轼在徐州一直没闲着,各种为民请命为民做主为民办事,所以他的作品集里,在徐州写的能流行的、传颂的、耳熟能详的诗词,一首也没有。正如他在密州的作品名《超然台集》,在徐州的作品集就叫《黄楼集》。自欧阳修去世(1072年)后,苏轼遂成文坛盟主,文人儒生纷纷以“夫子”称之。苏迈十八岁成婚,1078年,苏轼当了爷爷。

东坡集二十三卷.日本国立公文书馆藏.南宋杭州刊本
参考书目:
林语堂《苏东坡传》张振玉译 上海书店
林语堂《苏东坡传》张振玉译 天地图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