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增加丰富与清晰
最近很深入的体会到一件事,叫做同辈压力。一起学习,一起购买某产品的人,看到之后的留言,有人可以长篇大论,而自己憋了半天,憋出个太牛了。
不是说,长篇大论就一定有价值,一定有意义,一定比说的短的好。而是写的内容多,更可能是不同层面、更深的体悟,意味着本身比别人有更多的精进。

看到别人的长篇大论,再看看自己的太牛了。突然想到一句网络用语:本人没什么文化,一句卧槽走天下。
当然你可以当然可以就这样走天下,只是凡是遇到什么情况,都用卧槽来表达。那对这件事更深入,更微妙的感受就失去了。
比如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人生是一袭华美的长袍,掀开一看下面都是虱子。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会失去丰富和清晰。感觉我需要丰富和清晰。对于一件事,能说出一种情况和十种情况的,对来访者一种状态,能说出一种假设和五六种假设的人,是完全不同的境界。
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社会成就是完全不一样的。丰富意味着生命的更多色彩,生活的更多可能。我不想失去这些可能性。
学习就像戴眼镜。同样是世界,近视500度和戴上眼镜之后不近视的世界,是完全不一样的。其实我近视,对这些对这种情况,有很深的体悟。
当我没戴眼镜,三米之外的人不敢打招呼,因为看不清楚,明显降低了我的乐观程度。被迫离屏幕更近一些,远了我看不清楚,这会不会导致更近视。

如果不戴眼镜,在我看远处时习惯性会把眼睛眯起来,眉头皱起来,就向外界传递了一种紧张、审慎、严肃的信号,某些场合是没有问题的,但大部分场合我希望自己阳光积极主动。
清晰丰富多彩的世界,使我渴望向往。又无法向外追逐,只能向内不断要求自己。时间不能管理,能管理的只有自己。
人是时间这条河流上的航船。有时时间不属于自己,工作休息,陪伴家人。我可以控制自己,这一个小时去写作,这一个小时去锻炼。
而无法控制时间。有时甚至感觉时间是个伪概念,无声无息,一时感觉不到,需要长期才能看到变化。而且生老病死,这些不由人控制。
尤其是死亡,想起来都让我觉得心惊胆战,超害怕死。而且也没有很好的应对方式,只能慢慢习惯,让自己更积极的姿态选择用什么姿势去死,但好像避免不了。
时间的长度不能管理,能管理的只有时间的密度,在这段时间做什么?那就像前文说到的,有两个标准,一个是丰富,一个是清晰。
把学习看作增加自己寿命的方式之一。学习一项技能,接受一项训练,就有了一个观察世界的角度,生命的维度就增加一层。能看到更多细节,增加生命的宽度和质感,也算增加寿命的一种。

我曾接受过部分经济学和心理学的训练,增加这两个角度,和没这两个角度,看到世界的清晰度完全不同,是亿点点,天壤之别。所以一点都不后悔有这两个训练。
有点难过是,因为知道太晚了。想起曾经放弃思考,让自己的脑随时间逐渐退化的日子。二十岁说自己老了,经历太多,没有激情和心力了。三十岁说自己是个宝宝,只是三百多个月而已。
是哪里出了转变呢?可能就是学习,不断的学习成长,好像生命力也成长了,创造作品,就像有了新生命,看到它或默默无闻,或持续生长,或普通平常。
我希望作品能茁壮成长,也要给自己生命力,让自己长成自己想成为的样子。就像草一样,经历风吹雨打,严寒酷暑,依然顽强。
写作让我更自主,长出了主心骨。明确了想走了的路,并一直在走。如果确定了想走的路,可以接受任何现状。知道目标在哪里,可以走任何路。
想到有些四十多岁的人,说自己老了。有个九十六岁的人,说生命很美好,自己还有很多可能和机会。衰老可能是自己说服自己接受的一个概念。

生命脆弱,但有时有强大坚韧的能量,如果用这种能量来约束和限制自己,就太可惜了。我发现有时的写作是拾人牙慧。我以为我的思想很高级,为有这么卓越的想法深感自豪和优越。
可实际上,这只是别人植入我脑海的他人作品,跟我的优秀与否无关。不要沾沾自喜,那些优秀与卓越是别人的作品。
突然想到刘慈欣说,他写作有个特征,一旦这个想法、创意、脑洞别人用过了,他就不会再用。现在有些明白了,他为什么不再用,因为他要自己的作品,要诞生自己的孩子。
总结一下:1.增加对丰富和清晰的感知。
2.不要用强大的心理能量来针对自己。
3.别自大,脑海里的卓越是别人的成就。
谢谢你的欣赏,欢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