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之魔童降世》——电影高度工业化的瑰宝

《哪吒之魔童降世》——电影高度工业化的瑰宝
说来惭愧,一直有关注哪吒这部电影的相关消息,知道他大火,且如今票房已经超过流浪地球位居中国票房第二,却因为工作外出,直到今天才观看了全片。一开始接触相关报道,我个人对这部电影是没有太大的想法的,看到各种访谈中说要打造“神仙宇宙”(当时我心想这岂不是要做漫威第二?),“做出能被借鉴的工业化电影”,心里猜想这会不会是一部非常爆米花的商业片,他的成功是否会限制之后电影创作的思路,减少类似像少歌一样风格独特而又新颖的作品?看完后我只觉得是真香,真的是太香了,有如泰迦一般。完成度极高的制作水准与紧凑的叙事,真的是我近几年来看到最能称得上是“工业化”完成度最高的电影,更何况,还是一部动画电影。
观影中令人激动的剧情一环接一环,衔接得非常紧密。拿哪吒初次降妖的片段来举例,从追逐妖怪,到敖丙降妖,到哪吒战敖丙,再到二人战妖怪,再到哪吒一人降妖怪,再到解药解除石化,再到哪吒初次体会到人的善意,再到二人踢毽子,最后以两人友情的缔结结尾。小小的一个片段,镜头的切换和戏剧矛盾的不断转移让人目不暇接,大呼过瘾。全片都保持并超越了这个水平,可以说得上是全程高潮。
同时在视觉上,山河社稷图中的美景非常惊艳。剧情上的游山玩水实际上也是在展示场景制作上的成熟。碧蓝的湖水,翠绿的荷叶配色上赏心悦目,也不同于好莱坞电影中偏为“奢华”的视觉盛宴,有东方特有的审美情趣。尤其是在后期哪吒、敖丙、太乙真人、申公豹四人混战时的转场,由已经为我们展示过的三维场景切换到水墨风与色彩更为明显的二维,实是惊艳。我是与我母亲一起观看的,她与我说这片中的美不同于好莱坞大片那种强烈的立体感,更为柔和。我想,这是哪吒身为“动画电影”本身所具备的优势。
人物造型上,其实不少人吐槽哪吒“丑”,与剧中其他人物形象不一致。然而在我来说这种“丑”是刻意为之,哪吒本是魔丸的化身,应该是一个穷凶极恶的形象,但其实又是一个正面的主人公,这种正与恶的交织,才诞生出了一个“丑”的形象,其实是符合设定的,让我想起了捷德奥特曼,贝利亚之子却同为光之战士。而且,这种“丑”其实也是一种风格,如果哪吒的形象“丑”得无法让人接受,他是以这个形象没法站在全国各式的宣传栏上为大众所接受的。
说到人物塑造,其实片中有很多反传统却又契合时代的新型人物解读。肥头大耳,操着一口四川方言的太乙真人,与我童年动画哪吒传奇中那个白衣飘飘、仙风道骨的形象截然不同。李靖,也不再是我们传统印象中那个“总是看儿子不爽”的古板形象了。他像任何一个父亲一样,教育儿子向善并好好学习,也有严厉的一面;他长远规划儿子的未来,倾尽自己的一切希望儿子能得到世间的认可;最后默默承担与哪吒交换生命的那个片段,真是让我感受到了父爱如山的形象。
我尤为喜爱剧中殷夫人的形象,一个说着“老娘”,生孩子丈夫不在身边靠自己都没关系的洒脱,豪放的人,在听到儿子要被杀死的消息,拖着刚分娩完的病体,抱着儿子一个劲地流泪。我一瞬间就被如此立体的女性形象感动了。前一刻微笑着与儿子踢着毽子的温柔妈妈,下一刻就是身着凯甲斩妖除魔的巾帼英雄,母爱,让一个人是如此不同。
哪吒面临的问题,是英雄形象与世人的偏见中的矛盾。所有人都认为他是妖怪,歧视他,排斥他,恐惧他,却不曾真正愿意去了解他。即使是这样,他也没有憎恨这个世界,而是希望得到世人的认可,学习仙术斩妖除魔。明明是降妖的英雄的哪吒,却没人能知道他的功绩,为他所破坏的房屋投以最恶劣的咒骂。那一刻,我想到了很多,我想到了一拳超人,我想到了大老师,我想到了黑泽明的七武士(比较出戏的是我同样想到了怒骂小梦的相原龙,真的很想像)。人们往往带着自己强烈的主观去观察这整个世界,而不愿意怀疑自己的看法。直到影片的末尾,牺牲了自己,守住了陈塘关的哪吒才能得到世人的认可。他同样面临着自由与束缚的矛盾。所有人都想关住自己,所以她越发想往外跑。如果只是困住自己的一种手段,待在没有边界的仙境中也是关住自己。仔细想来,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也是凸显个人,寻求自由的一种方式呢。回想以往的哪吒闹海中的形象,这与那个“一人做事一人当”,执起父亲宝剑而自刎的那个哪吒,相似又不尽相同。
敖丙代表了剧中很大一部分人,他面临着血统与偏见的矛盾。自己是妖,所以不能暴露身份,否则成为不了救世主。申公豹是妖,所以不被天尊看好,无法成为十二金仙。龙族也是妖,即便镇压了无数妖魔,立下赫赫战功,也被天庭软禁在炼狱一般的地底。彩蛋中那声“大哥”,让我不由得思考龙族是否也曾与自己的血亲展开厮杀。敖丙同样面临着个人情感与整体利益的矛盾。他想拯救自己的好友哪吒,却又背负着改变龙族命运的使命。那件龙鳞羽衣,既是爱,也是负担。
敖丙与哪吒,是灵珠子的两个部分,一个灵珠,一个魔丸。在他们踢毽子的时候,哪吒不用小心翼翼地控制自己的力道,敖丙也并没有因为自己头上的角而被视为异类,那时我明白,只有“同根生”的这两人,能够真正理解对方,能够真正成为朋友。当两人交战的时候,我感到了一宗宿命感的悲凉。一瞬间,我想到了郭靖和杨康,又觉得不对,想起了剑里面的剑崎与始。两人头上的印记,一红一蓝,一上一下,交错缠绕,是中式太极,是矛盾螺旋。两人的手拉在一起,才能抵挡惊雷,真正做到“我命由我不由天”。片末,哪吒从下向上燃烧敖丙的冰盖,两人又从下向上,以小球碰大球,回击天雷,当时我想到了很多,想到了魔法使之夜中青子向悬挂于天边的月亮,古老的童话怪物发射自己蓝色的魔蛋,想到了那个,架着飞行器撞向木星的刘培强中校,一切尽在不言之中。
哪吒别出心裁的剧情架构与成熟的拍摄技巧换来了无数的好评,但我认为,他也有其缺点。最大的问题,就是主题的杂糅。哪吒的主题,看得出来是想说“我命由我不由天”,“自己的命运自己决定”,镜片末尾也多次强调了,哪吒也没有顺从自己作为魔丸的命运,敖丙也没有放弃,两人一同颠覆了形神俱灭的结果。但是,影片前三分之二的篇幅,似乎都与命运无关,都在讨论受歧视者的正当行为与世人的偏见,与影片想要传达的主题并不一致,导致有些人认为影片有刻意说理的成分。而且,纵观影片所有的主要人物,太乙真人似乎总是肇事者而不足以挑起大梁,自己的贪爱美酒导致了灵珠转移的重大失误,连为李靖提供换命思路的都是那朵云而不是他,愈发让我怀疑这个角色的合理性,也可以理解申公豹为何那么气愤了。
因为观看时影片已经上映很长一段时间了,看到了豆瓣很多高赞的长评似乎都对哪吒有较大的不满,说恶意丑化主角,影片思想不正,还有说笑点很低俗的。其实我想说,我也并不喜爱片中不断制造的笑点,但是,影厅中很多来看的孩子,每一次,都笑了,这就够了。这些笑点本就不是为我们设计的。一部动画电影,受众可以是儿童,也可以是全年龄层。其实,当我们在评价一个优秀的事物时,总是以更严格的眼光去看待他。哪吒可能确实离完美还有一些距离,但我觉得也没有那么差。
总而言之,我对哪吒持十分肯定的态度。精湛的电影工业技巧已经体现了饺子导演和他的团队所做出的努力,“神仙宇宙”的建立也意味着中国电影工业技术的成熟,可以与好莱坞一较高下。哪吒如同他本身一样,是一团火,点燃电影爱好者的热情,创造者的动力,照亮影业前方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