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2020年后中国社会发展要注意的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家观点汇总)

2020-03-04 22:55 作者:太宇可斯  | 我要投稿

学术会议:

新时代的中国社会与中国社会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中国社会建设与社会学发展高端研讨会”综述

讨论主题:

主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的中国社会发展与中国社会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

1.   198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提出小康社会的概念,党的十二大报告将“小康目标”定为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中国人民从“温饱小康”到“富裕小康”,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转变,而后小康时代实际上要与“强起来”相关联。

2.   社会学前沿概念:“后小康社会”

中国人民大学冯仕政教授:

这个概念存在一定争议,但可以适当使用:“后小康社会”——从“富”到“仁”的转变;从“硬实力”向“软实力”的转变;中国已经不怕“挨打”和“挨饿”,但是怕“挨骂”,要进一步提高中国的话语能力价值辐射能力

北京大学王思斌教授:

“后小康社会”概念中“后”的含义并不明确,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的社会就是小康社会,因此所谓的“后”是否存在,如何加以界定,还需要再讨论。

3.   “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2020-2035年的中国发展:“好起来”北京大学谢立中教授:

“好起来”有三个最基本的含义:

第一个含义是生活要好起来,生活质量要全面提升,美好生活包括衣食住行。“富起来”是量的增长,“好起来”是质的提升。

第二个含义是社会关系要“好起来”。从世界各国来看,在从共同体向社会转变的现代化进程中,人和人之间变得疏离,个人主义、个体化的趋势突显。人和人的关系好起来,意味着形成好的城乡关系、家庭关系、长幼关系、两性关系、社会阶层和社会流动的状况等。此外,还可以加上美好的国际关系或美好的世界。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富起来了,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关系还要变得更美好。

第三个含义是好的心理、好的精神世界。尽管我们还是要追求一定的经济目标,但是从社会学来讲,我们要讲知识、道德和审美等精神境界的提升,追求更高更好的精神境界。

4.  中国社会科学院李培林研究员: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我国面临的最大发展难题是发展动力城乡差距问题。

5.  中山大学蔡禾教授:

现阶段的收入差别有慢慢扩大的趋势。中国已经变成移民输入国

6.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石英研究员:

我们今天已经实实在在地进入了一个“信息社会”“智慧社会”。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需要关注的若干重大研究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李培林研究员:乡村振兴对“后小康社会”要着力解决的问题,需要政府、市场、社会的多元参与。但是社会的参与机制缺乏理论体系与运营机制。

吉林大学邴正教授:从原来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向以人民为中心;社会主要问题会集中在城市化及与之相关的社会结构变化和中产阶级崛起的问题、社会福利化问题、中国社会国际化问题以及社会老龄化等问题。

复旦大学刘欣教授:新生代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身份认同在较大程度上摆脱了家庭、家族、社区、单位等因素,更具个体化的特征。

南京大学成伯清教授:

提出“结构正义”的概念,来呼应整体性社会治理。只有合乎正义的社会结构,方能支撑持续、健康的经济发展。社会结构的正义应包括两方面,一是社会各种资源、利益以及负担分配上的实体正义,二是社会矛盾、纠纷、冲突解决上的程序正义。

多关注精神世界,这也是贯彻费老提出的文化自觉。很多人觉得现在的年轻人很难理解,其实这是由主观期待的代际差异导致的。年轻人关心自己是不是活得有价值、有意义、有尊严,很多行为在我们看来很任性,但这合乎他们的精神价值。

三、中国社会学“三大体系”建设的着力点

(......省略......)

因为前一段时期我写了一篇关于“教育扶贫”的论文,在了解了社会科学家们的思考后,我特地汇总了目前(2020年)中国科学界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深度扶贫”的一些研究成果。

1.     左停,苏武峥.乡村振兴背景下中国相对贫困治理的战略指向与政策选择[J/OL].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4):1-9[2020-03-04].https://doi.org/10.14100/j.cnki.65-1039/g4.20200302.002.

2.     李小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贫困治理进入新阶段[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20(02):20-23.

3.     江治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相对贫困及其治理[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20(01):71-74.

4.     李小云,许汉泽.2020年后扶贫工作的若干思考[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8(01):62-66+149-150.

5.     叶兴庆,殷浩栋.从消除绝对贫困到缓解相对贫困:中国减贫历程与2020年后的减贫战略[J].改革,2019(12):5-15.

6.     张琦,孔梅.“十四五”时期我国的减贫目标及战略重点[J].改革,2019(11):117-125.

7.     白永秀,刘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我国城乡反贫困的特点、难点与重点[J].改革,2019(05):29-37.

8.     陈志钢,毕洁颖,吴国宝,何晓军,王子妹一.中国扶贫现状与演进以及2020年后的扶贫愿景和战略重点[J].中国农村经济,2019(01):2-16.

9.     魏后凯.2020年后中国减贫的新战略[J].中州学刊,2018(09):36-42.

10.    高强,刘同山,沈贵银.2020年后中国的减贫战略思路与政策转型[J].中州学刊,2019(05):31-36.

11.    江治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相对贫困及其治理[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20(01):71-74.

12.    杨菊华.从物质到精神:后小康社会老年贫困的理论建构[J].社会科学,2019(12):61-71.

13.    唐任伍.贫困文化韧性下的后小康时代相对贫困特征及其治理[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5):55-63.

14.    姜会明,张钰欣,吉宇琴,顾莉丽.2020年后扶贫开发政策转型研究[J].税务与经济,2019(06):48-54.

15.    孙久文,夏添.中国扶贫战略与2020年后相对贫困线划定——基于理论、政策和数据的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9(10):98-113.

16.    周绍杰,杨骅骝,张君忆.中国2020年后扶贫新战略——扶贫成就、主要目标、总体思路与政策建议[J].中国行政管理,2019(11):6-11.

17.    孙久文,李星.攻坚深度贫困与2020年后扶贫战略研究[J].中州学刊,2019(09):67-73.

18.    张永丽,徐腊梅.中国农村贫困性质的转变及2020年后反贫困政策方向[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6(05):129-136.

19.    莫光辉,杨敏.2020年后中国减贫前瞻:精准扶贫实践与研究转向[J].河南社会科学,2019,27(06):99-106.

20.    王志章,杨志红.2020年后民族地区持续性减贫路在何方?——基于湖北省恩施州精准脱贫的现状分析[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7(03):111-120.

21.    王立剑,代秀亮.2020年后我国农村贫困治理:新形势、新挑战、新战略、新模式[J].社会政策研究,2018(04):3-14.

22.    郑长德.2020年后民族地区贫困治理的思路与路径研究[J].民族学刊,2018,9(06):1-10+95-97.



2020年后中国社会发展要注意的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家观点汇总)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