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胶片感的塑造与本真摄影的可能性

2021-05-29 07:57 作者:搞艺术的小明  | 我要投稿

(由于聊到了手动镜头对焦行程与古典旁轴核心体验的话题,遂找到身边朋友体验一番,产生对话,在此记录。)

# 胶片感的塑造与本真摄影的可能性

所谓的胶片感,通常与我们大脑中的某个模型和某种集体记忆有关,而“真正的胶片照片”应该是什么样的,恐怕没有人能给出一个标准答案,本文只是试图探讨这种感觉的由来。

1.胶片机身不确定性

前文提过的旁轴偏差,无辅助线,水平线,导致的拍摄状态的真实呈现,当激动的时候,相机轻微的歪斜,抖动,都被真实还原出来,而非被相机机内修正抵消。

2.镜头的质感

由于受到时代科技局限,形成的边缘低锐度,暗角,以及由于手动对焦行程导致的大光圈轻微失焦,这和单反的跑焦不同,这种失焦的来源是:拍摄者关注的某个点对上了焦,所以拍摄者的内心意图被呈现了。

3.胶片的颗粒感

现代数码味道是带有高感涂抹的,讨好眼球的,粗粝的颗粒感很难看见,除非你关闭机内降噪,即便如此,胶片颗粒的物理性与数码颗粒的电子性,本质上形成的原理也不相同(某些自带机内加噪点的相机可模拟一部分感觉)

而这种颗粒感,在直接观看时,会形成隐形的质感,来影响观者的判断。

4.胶片感对本真摄影的影响

当下,我们已经拥有了全自动的快速相机,可以说是器材最好的时代,因而,拍摄的“错误”,越来越少,人们被相机反向循环的格外冷静,稍加练习,再懂点审美趋势。

似乎拍一些精致的,优雅的,展示社交信息的,含肖量高(即,追求结构、秩序)的照片,成为了一种“搞艺术”的捷径,每个人都能在自己城市规划的新区里找到这种现代化冷冰冰的都市景观。

而粗粝的真实,则变得异常稀有,到并不是一定要去拍穷苦大众这类苦大仇深的画面,那样的悲悯苍生,从一个年轻人拍出来看,显得故作深沉。

# 年轻人的生活应该是怎样的?

或许有些年轻人活在“小红书”世界观里,它们会呈现出某种修饰过的生活,去网红点不断的打卡,唯独看不到它们生活的样子,即使一场朋友聚会,似乎也是精心装扮的,大量后期的,与事情的原貌逐渐背离。

也就是说,当所有人都在用现代化修图来发布的时候。

一个真实的、敏感的、琐碎的,直接对着身边人拍摄的,拍摄人与人关系的,并且不被对方要求修图就发出来的影像,成为了相当罕见的东西。

尤其出现在谨慎的中产阶级的朋友圈里,这样粗粝的照片不多见,大家都普遍端着,维持着自己的人设,冷冰冰的肖尔影像是可以标榜自己“艺术”的符号工具,而粗粝照片,则一不小心,就被自己的“朋友们”解读成为“粗鄙”,这种误读,是难以接受的。


胶片感的塑造与本真摄影的可能性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