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法国大革命】攻占巴士底狱

2022-11-05 16:59 作者:重熙累叶LEAF  | 我要投稿

“到巴士底去!” 随着一声振聋发聩的呐喊,巴黎城内起义的人群如洪水般向城东郊滚滚流去……从此揭开了法国大革命的序幕。 200多年前,在今天巴黎市区东部的巴士底广场上,高高耸立着一座阴森森的庞大堡垒,名叫巴士底狱。这座堡垒是按照法国国王查理五世的命令,在1382年修建的。这座深沟高垒的军事要塞,按照14世纪著名军事城堡的式样建造,它面积大约2670平方米,以八个高达100英尺的塔楼为主体,各塔楼之间以高达24米的堡墙连接,堡墙上还配备有15门大炮,墙外还围了一圈25米宽的护城河,由于地势险要,除非经过唯一的一座吊桥,否则根本不可能进去。在这里还驻守有强大的守卫军,储备着大量军火弹药。从天上往下看,它就像一只凶猛的巨兽,伏在地上,居高临下,俯视着巴黎城。巴士底要塞,本来是在英法百年战争期间防御英国进攻用的,所以才建立在城跟前,随着战争的结束和巴黎市区面积不断扩大,它逐渐被抛在巴黎东部,失去了原来的军事意义。

巴士底狱 进入16世纪以来,巴士底要塞逐渐演变成一座庞大的王室监狱,成为囚禁政治犯的重要堡垒。尤其是到了18世纪,那些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著名人物,以及那些倡导自由平等的民主主义者,无不被扔进巴士底狱,遭受各种迫害。因此,巴士底狱不仅是控制巴黎的制高点,还是镇压革命的工具,是法国封建专制统治的标志。多少年来,法国人民一直仇视它,痛恨这座封建魔窟。 法国人民痛恨的与其说是巴士底狱,倒不如说是封建制度。18世纪时,法国还是欧洲大陆上的一个典型的封建农业国家,封建土地所有制依然是法国的社会基础。但是,近百年来,法国社会内部经历了一系列的巨大变化,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得到巨大发展。在工业部门,工场手工业已经非常普遍,而且,一些企业已经开始了工业革命。举个例子,1785年,克勒佐炼钢厂第一次使用蒸汽发动机;1789年,全国已有“珍妮”纺纱机超过7000台。与此同时,法国的对外贸易仅次于英国,从1715年路易十四去世到1789年路易十六继位,法国的对外贸易总额增加了四倍以上。马赛、波尔多和巴黎,已经成为全国工商业集中的大城市。但是,法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却遭到封建关系的各种阻碍。行会对工业产品的数量和式样,都有严格限制。并且规定一个师傅招收徒弟,最多不能超过两人,导致手工业品根本无法满足市场需要,行会已经成为工商业发展的严重障碍。国内关卡林立,政府、领主和主教都要征收自己的关税,有一个段子说:当时如果你把一件货物从中国送到法国,都比把这件货物从法国南边运到北边要交的税少。这种任意加派税收的措施严重地阻碍了工商业的自由发展。而农民生活的悲惨更是不堪言状,2000多万农民在封建领主的土地上经营着小农业,他们除了要把收获物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上交给封建主外,还要负担数不清的其它封建义务。此外,领主还对农民进行各种敲诈勒索,像什么“土地税”“人头税”“食盐税”“尘埃税”“渡桥捐”,都一股脑的压在农民头上。 当时统治法国的是波旁王朝,国王是路易十六。相信通过上篇专栏,大家都已经明白当时国王的昏庸,宫廷的奢华浪费,国库的空虚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总之,到18世纪末时,法国的经济危机,财政危机和政治危机,已经汇集成为封建制度的全面危机,把法国的封建制度推进了死胡同。 就当时的阶级关系来说,法国第三等级的兴起已经成为一个新特点。所谓第三等级,是指除教士和贵族之外,包括资产阶级、农民、手工工匠、市民以及其他自由职业者在内的,成员广泛的一个等级。此时,资产阶级的经济实力已经强大到可以取代封建主的地步,他一心想要夺取政权,建立自己的统治;而以农民和手工业者为代表的广大下层群众,由于生活日益恶化,也不愿再照旧生活下去,强烈要求改变现状,进行革命。于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的风暴到来了。

深受压迫的第三等级 1789年5月5号,法国国王路易十六被迫在凡尔赛宫重新召开已经有175年没开过的三级会议,想让第三等级拿出钱来,解决政府的财政危机。但是,第三等级却不再像以前那样顺从了,他们提出了两个要求:1、限制国王权力,把三级会议设立为国家最高立法机构;2、改变之前按等级分配表决权的表决方法,由三个等级共同议事,并且实行一人一票的表决制度。

三级会议开幕 三级会议召开之后,立刻吸引了法国人民各阶层的注意。各省各县都派出联络人员,都想早一点听到会议最新的消息,当时他们只恨自己没有手机(doge)。尤其是几十万“无套裤汉”,革命情绪更加高涨,他们希望三级会议能够给他们解决面包、物价、失业和工资等问题,对三级会议寄予很大希望。首都巴黎的政治空气非常活跃,在酒吧里,咖啡馆里,还有广场上,一群群的人们都在咒骂着教士和贵族,痛斥王宫的挥霍和浪费。尤其是地处巴黎市中心的罗亚尔宫花园,每天都有一大群一大群的市民在那里集会,有人发表演讲鼓动革命;有人议论宫廷动态传播三级会议消息。这里已经成为鼓动革命的中心。更有甚者,居然直接跑到凡尔赛,声援第三等级,鼓励他们坚持斗争。 第三等级在群众的鼓舞下,干脆决定自行开会。六月,他们宣称自己是“全体国民的使者”,他们的议会是“国民议会”。 路易十六得知第三等级的行动后暴跳如雷,下令封闭会场,国民议会立刻解散,并且在御前会议上宣布,国民议会的一切决议均属非法。 第三等级的代表在得知后也毫不示弱,到了七月,他们干脆直接把国民议会改名为“制宪议会”,准备制定宪法,改革国家体制,形势越来越紧张。 路易十六和他的宫廷内部,也在磨刀霍霍,时刻准备应对一切意外的发生。他表面上表示让步,允许国民议会改名为制宪议会,还要求前两个等级的代表都加入。而另一方面,却暗中把效忠王室的军队调到巴黎,准备动用武力解散制宪议会,逮捕第三等级代表;还下令把巴士底狱塔楼上的大炮炮口调转到对准巴黎市区的角度。消息不慎走漏并转开,人民的情绪更加激奋,刺刀问题提上了日程。 7月11日,国王下令解除财政大臣内克尔的职务,内克尔是个银行家,他为了挽救摇摇欲坠的波旁王朝,主张压缩宫廷开支,裁减宫廷官吏。就因为他打算进行这样一些微不足道的改革,就招来了免职之祸。消息一传出去,巴黎立刻流言四起,飞语盛传。有人说,王宫正在调集军队准备逮捕第三等级的代表,解散制宪议会;有人说,王后正在施展各种手段拉拢和收买代表中的重要人物;还有人说,国王准备逃到苏瓦松去,把巴黎交给军队。总之,巴黎群众议论纷纷,怒不可遏。 这时候,到处都是反对政府的演说,圣安东区的劳苦群众更自发的聚拢起来,举行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军队开枪射杀示威群众,更让人们的愤怒达到了极点。各区劳苦大众纷纷向各个教堂集合,编队出发;还有一些军队也调转枪口支持革命,使革命声势更加扩大。 7月12日傍晚,巴黎民众和军警发生冲突。13日凌晨,巴黎上空警钟长鸣,人们手持斧头、短刀冲上街头,打进军火库和荣军院,抢走了几万支枪和大量火药;再加上他们之前自制的五万多支长矛,基本上已经把自己武装了起来。他们攻占了一个个阵地,14日凌晨,巴黎民众已经控制了所有主要街区,此时整个巴黎在国王军队手里的,只剩下巴士底狱这座封建的堡垒了。

荣军院 然后便发生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当时守卫监狱的司令官是德.洛内,他手下的是瑞士雇佣兵。下午四点,起义群众向巴士底狱发动猛攻,德.洛内命令守军从堡墙上和窗户里向群众开火,塔楼上的大炮也跟着轰鸣起来,对起义者进行轰炸,整个巴士底广场顿时烧成一片火海。

起义群众向巴士底狱进攻 起义群众作战十分英勇,人人奋不顾身。当前面的人被火力压制住,无法接近巴士底狱时,后面的人就从周围的街垒射击。但是枪的射程不够,根本对守军构不成威胁。他们没有大炮,干脆拉来一些旧炮,甚至满身生锈,几百年前铸造的古炮来轰击监狱。他们没有正规的炮手,一些自告奋勇的工人和商贩跑出来开炮。这些古炮旧炮发出阵阵轰鸣,炮弹打在监狱的堡墙上,砖屑乱飞,烟雾弥漫。但是监狱的围墙实在是太厚了,尽管起义者献出了生命,打出了大批弹药,仍然无法攻破。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巴士底广场上已经聚集了数万起义者,可战斗仍然毫无进展。有人叫道:“用火药桶炸城墙!”几个勇敢的人,拿着工具和火药桶就向堡墙冲了过去,但守军的子弹雨点般打下来,他们一个个倒了下去。又有人建议用磷和松脂烧掉守军的大炮,但是炮塔那么高,谁能够得着它呢? 大家陷入了困惑,谁也想不出一个好办法。这时,突然一个洪亮的声音叫道:“我们需要的是真正的大炮和炮手!”又过了两个多小时,一门重炮拉来了,有经验的炮手也跟着跑来了。炮火向监狱猛烈轰击,打得守军抬不起头来,一发炮弹击中了吊桥的锁链,吊桥轰然落了下来。民众冒着守军的弹雨冲进了巴士底狱,守军举起了白旗,放下了吊桥。巴黎人民终于攻占了巴士底狱!

攻占巴士底狱 攻占巴士底狱后,各地人民纷纷效仿巴黎夺取市政管理权,建立国民自卫军;在农村,农民们攻打地主庄园,烧毁地契。革命洪流正在滚滚向前。 7月14日晚上,胜利的巴黎,到处都是欢声笑语,人们张灯结彩,欢庆胜利,整个巴黎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中。 7月14日,是法国大革命的开始,这一天,后来被定为法国的国庆节。

【法国大革命】攻占巴士底狱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