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篇 单向思维和双向思维(20230329原创)
第3篇 单向思维和双向思维(20230329)
理论研究是极其严谨的工作,不会因为取得了一点进步或者发现了一点规律就会沾沾自喜,我们对正确性的追求是没有止境的。为了保证描述的内容的正确性,我们需要使用单向思维和双向思维。
单向思维区分为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正向思维非常简单,就是由因寻果。比如,我们知道“1+1=2”的数学基础和“加法”的运算规则,然后就可以得到“1+2=3”的结果,以此类推就可以得到一个非常大的“数字”。这个大的“数字”是正确的吗?单从数学来讲是正确的,但从现实情况来讲就不一定正确。这说明“正向思维”是有漏洞的,“基础”和“规则”的正确性并不能保证“结果”的正确性。
为了保证“结果”的正确性,我们还需要使用“逆向思维”。比如“这个水果很贵”,这就是“结果”,但为什么这么贵呢?我们需要寻找原因,这个原因有两种,第一种是自然界的原因,第二种是人的原因。从自然界的角度讲,不同的地方会出产不同的水果,水果贵的原因很可能是运输成本的问题。但是我们发现所有的水果都需要运输,甚至有些进口的香蕉也不贵,所以我们还要再寻找原因。最终发现这个水果是反季节的水果,夏天的西瓜十几块钱一个,而冬天的西瓜就要贵好几倍。也就是说,违反季节的水果是需要付出更多的成本的。
从人的角度讲,“贵”是一种“感觉”,是人通过“比较法”获得的一种结论。“贵”这个词本身就不是确定性的中性词,已经引入了人的因素,类似的“高低”、“大小”、“轻重”、“快慢”、“冷热”、“多少”等这些词都来自“比较法”。“比较法”是人和自然界交互的重要方式,知道了“大”才能知道“小”,知道了“重”才能知道“轻”,知道了“多”才能知道“少”,这些词本身就是成对出现的。当我们理解了这层含义,就会明白“这个水果很贵”本身就包含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和人的客观规律。
当我们研究一个内容时,真的需要区分出究竟是“人的原因”还是“自然界的原因”。当然在人确定的情况下,那很可能就是自然界的原因。所以导致“这个水果很贵”的感觉产生的根本原因来自于“成本的增加”,而“成本的增加”来自于“违反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这些简单的生活常识无需思考就能得到答案,“成本的增加”必然导致“价格的上涨”,“价格的上涨”很可能来自于“成本的增加”。这中间反映出很多信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信息就是“逆向思维”。“逆向思维”就是“由果寻因”,无论原因是什么,结果都是确定的,在确定的结果基础之上寻找的原因,更有可能是正确的原因。
“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都属于“单向思维”,反复使用“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才属于“双向思维”。对于任何一个问题,如果我们能够反复的使用“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答案很可能是正确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使用正向思维很多,因为正向思维很简单。但是在理论研究中,我们更多的使用逆向思维。也就是结果是知道的,我们要由结果寻找原因。比如太阳的东升西落,这是一个清晰的视觉观测结果。但是太阳为什么会东升西落?那就会出现两种原因,分别是太阳绕着地球转和地球的自转。今天我们都知道原因是地球的自转,但是这个答案也是前人通过努力才获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