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看戏外之画,听言外之音——屏幕之外的郑晓龙&王小平

2020-11-12 16:10 作者:LSmiler  | 我要投稿

作为打造了《北京人在纽约》《金婚》《甄嬛传》《红高粱》《渴望》《芈月传》《幸福像花儿一样》《编辑部的故事》等一系列经典影视剧的著名导演,郑晓龙在圈内可谓是大名鼎鼎。

同时,在这位大佬的身后,往往有一位佳丽的身影,这就是他的夫人——王小平。

王小平女士,曾著《刮痧》、《白色圣诞》、《孽缘》等长篇小说,更是电影《刮痧》(2001年)编剧,并与先生郑晓龙共同创作经典作品《北京人在纽约》(1994年),同时,平更是《甄嬛传》、《芈月传》这2部广为人知作品的编剧。

这一对才子佳人,一个负责编剧本,另一个将负责将剧本拍成作品——绝对的珠联璧合!恰逢平台最近有对两位前辈的访谈合集,听完他们对影视各领域的见解,再结合一本极为低调的好书《你将来的样子》,让我忍不住要分享一些自己的体会。

1谈当代影视剧

我个人在国产影视剧范围的观影量极少,主要是我这个年龄段显然不是当代国产影视剧的主要受众,自然也无从比较当代影视剧员的演技优劣。而且,当代资本侵蚀影视创作过多,导致大量的流量明星对行业产生冲击,以至于整个行业扬起“浮夸风”。

这种情况下,更需要想在影视界发展的新人沉下心、做实事。

此时,我想到了丽颖与关晓彤。在旁人眼中,两位艺人的八卦话题远大于演艺话题,难免会让觉得这类人都是靠着脸蛋和关系才稳坐钓鱼台。然而,郑晓龙导演却提及了丽颖与关晓彤的另一面,也就是能吃苦和努力提升演技。

诚然,以当代国内演艺圈的实际情况看,女演员缺少脸蛋和关系可能连入行的资格都没有,但入了圈儿又如何脱颖而出?说到底,青春饭不好吃,又不能吃苦又不能提升演技,在这个行当是难以生存的。

当然,换个角度讲,哪个行当又不是如此呢?其实,吃苦和磨砺只是为了厚积薄发,正如王小平与郑晓龙在采访与书中都特别提及的——演员和编剧真实的爆发力,往往都是在在30岁之后有了足够的阅历时才能展现出来

于是,虽然丽颖与关晓彤的演技现在看起来有点“拧巴”,如果她们沉下心更加磨砺自己,谁又能保证她们不会是下一个孙俪或周迅呢?

其实我对孙俪演技的了解仅限于甄嬛传》和芈月传,而对周迅演技的了解仅限于《风声》。导演郑晓龙在访谈中提及,这两位的出众并非只是天赋异禀,而是刻意的提升。

周迅并没有过生孩子的经历,那么,她要在剧集中怎么表现【分娩】呢?晓龙说,周迅下了很多工夫去看相关素材,这就是演技。同时,为了演好屠呦呦这个角色,周迅不仅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与屠呦呦女士身边的人接触,还愿意借助各种关系要去拜访去了解这位大科学家本人。这一切,都为了在荧幕上还原一位科学巨匠。

实孙俪也是如此,常说“努力的人总会有回报”,在《甄嬛传》和芈月传》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角色的成长,也能看到戏外孙俪的成长,或许,就如王小平女士在访谈中提到的那样,虽然剧本会为了角色和演员进行一些深度调整,但如果孙俪本身不是一个愿意自我超脱的演员,羞于与编剧、导演沟通,可能呈现出的质感就不会那么贴合。

其实一部好的影视作品、除了要有优秀的剧本,执着且专业的制作团队,也要有敬业的演员,缺一不可。但是,这个年代的艺人们只喜欢赚快钱,却忘了本分,于是,王小平与郑晓龙在采访中也提到了不仅是对演艺圈的新生代,也是对当代年轻人的嘱托——能力未达,拼命去够是不行的,不可强求一些东西。要学会诚敬。

【2】谈从业经历与创作心得

由此,就牵扯到另一个维度。就是小平与龙这一代国内影视剧老前辈的经历,对于他们能达到今天的高度有哪些作用。

从某个角度看,《北京人在纽约》、《编辑部的故事》、《我爱我家》等这类经典影视剧之所以能成为经典,核心在于,那个年代有足够多的时间去“打磨”作品。也只有那个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逐步过渡的特殊年代,才更容易涌现“为艺术而艺术”,而不是“为金钱而艺术”。

《你将来的样子》这本书中,对龙导演的采访主要集中在“如何做好导演”方面。

其实龙并不是科班出身,事实上,导演这个概念在那个年代还没有定型。如果说郑小龙能成为著名导演,除了悟性,还有他的“乐于钻研”,正如他自己所言,因为自己的工作经历之故,以文字编辑起家,慢慢接触到了导演的方方面面。

其实导演并不意味着什么都很懂,而是什么都知道一些,更重要的是各种统筹规划。而且,正因为有科班教育的熏陶,龙是以市场反馈的第一经验为教科书进行深度学习,而且,他所认为的“作品永远要把观众放在前头”——也就是需求引发供给。我认为值得所有文艺创作者铭记。

观而言,这也为我在创作上点亮了一个思路,就是创作这件事儿,也是有风潮和周期的,要么自己创作需求,要么自己等待需求口的出现。这也就是前文提及的“能力未达,拼命去够是不行的,不可强求一些东西。要学会诚敬”。

同样的,《你将来的样子》这本书中对王小平编剧的采访里,王小平女士也说到,如果影视作品想要追求最大观众群,就要尽可能地通俗化和娱乐化。当然,这种俗化和娱乐化并不意味着“缺少质感”——例如好的剧本。

是怎样的艺术作品,都要考虑受众人群,针对文化程度高、受教育程度高的人的作品,可以英剧为参考对象,反之,也可以借鉴美剧、韩剧和日剧。

想要成功,撇开机缘,更重要的是努力,纵使如王小平女士这样的大佬,也需要每天保持一定的创作量来“保证手感”,用她的话讲,“写作是一种生活状态”,“某天不写的时候,就会有一种负罪感”

且,不管是在画面里还是文字中,王小平女士都给我一种“静水深流”的安定感,我想,这似乎是“熬得住辛苦、耐得住寂寞”后,终成一番大事儿的人的共有状态。

当然,王小平与郑晓龙作为业界大佬的经验也许并不能“拿来主义”,但对于其他领域的新生代而言,不管你是有无背景、有无天赋,如果缺少了【努力】和【上进】这两条腿,即使运气在近在咫尺,你也可能会跌倒——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你必须非常努力,才会看起来毫不费力。

【3】谈当代行业前景与短板

作为国内影视剧创作的老前辈,小平与龙提及当代行业前景与短板也很值得思考。

中国影视剧市场肯定是要比以前繁荣,大量资本的涌入的确让从业者有了追求,但如果搞资本的并不懂得创作,那对于影视作品而言就是灾难。

郑晓龙导演就提及,在资本的催化作用下,影视剧的数量实现了猛增,但综合质量却一言难尽。以前是观众选择太少,现在是观众选择太多,于是,为了让观众愿意“看一看”,很多影视作品改编于热门IP,同时,引入大量流量明星

流量明星可不见得有演技,如果颜值就是播放量,那干脆改编成选美大赛好了!再提醒一点,如果资本并不懂得【创作】,不懂得鉴别剧本、创作班底的优劣,那么,唯一可控的就是剧中有多少流量明星。

这个市场上,演技是需要数年的练习提升的,流量明星是可以用钱生造的,于是,越出名的流量明星报价越高,这就造成了一种畸形。没有演技光有颜值的奶油少男少女,不知所演,不知所谓,却有高额回报。真正有实力的却被迫“修生养息”。

虽然小平与龙这两位大佬痛陈这种不健康的生态环境,但也提到这种情况在逐渐好转——毕竟,任何领域,劣币驱逐良币一旦形成循环,必然崩盘。

于是,郑晓龙是鼓励新生代能把握住时代给予的机会,努力创作出好的作品。而好的作品必然需要好的剧本和好的编剧。

王小平女士就此给出的经验是,编剧要懂得放低姿态,多去接触生活,艺术源于生活,没有对生活的感悟是编不出好故事的。创作,往往源于自己的经验与自己的关注,同时,也必须强调对市场的迎合。这就要求我们学会独立思考,而不是因为网络言论而对受众进行错误的划分,网络仅仅反映了一部分愿意发声的人的意愿,但这类人所代表的可能并不是最大的受众。不少受众很可能是不发声的

【4】启发与回味

从他们的角度看,艺术要能落地,才能被更多人接受,而影视剧作为当代普罗大众能轻松接触到的艺术形式,导演、编剧、演员等创作者们一定要理解市场。

尤其是导演和编剧,一定要对市场有精确的理解与剖析!核心在于对市场的鉴定,而这种鉴定,就是思考。只有洞悉人性的人,才能更深刻的表达人性

其实,不管是视频还是书,王小平与郑晓龙这两位老师给我的感觉就是真诚。他们用最简单的言语表达出了最深刻的理解和经验。

这就是前辈吸引人的地方,他们就是业界标杆。以他们的地位和境界,并不需要任何夸夸其谈来彰显自己的与众不同,于是,这种化繁为简,更加引人入胜,回味无穷。

最后,希望两位老师能给我们带来更多更好的作品,分享更多精彩、有启发的经验,也希望借由此文与所有读者共勉,愿我们永怀赤子之心,理想皆可实现

如果觉得内容比较有趣,你还可以通过下面的4个传送门查看更多哟:    

【1】【圣痕故事】收藏夹链接:https://www.bilibili.com/medialist/detail/ml337285064   

【2】崩坏3圣痕故事全纪录文集:https://www.bilibili.com/read/readlist/rl66580



【3】崩坏3圣痕故事(有声故事)合集:https://www.bilibili.com/audio/am29265163?type=7

【4】杂文集合https://www.bilibili.com/read/readlist/rl97797

(づ ̄3 ̄)づ╭❤~



看戏外之画,听言外之音——屏幕之外的郑晓龙&王小平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