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风变革的经历与思考,顺便再发一篇曾经的作文
文风变革的经历与思考
到了高三后,思想和文风进行了一些变革。 高一时热爱现代诗,作文里充满了文学性的味道,一篇文章能穿插无数海子的诗句。当然,现在看下来确实有用的内容偏少,很多段落可谓空壳的深刻。高三时候浪了一次也写过一篇极其华丽的文章,果然不出意外只有平均分48,老师评语如下:语言华丽,思想深刻,但xx有偏,全没了! (忘记xx是什么了),只可惜这篇文章随着高中的所有卷子一起消逝了。 高二时因涉猎了一些哲学书籍而非常喜欢扯到哲学去立论,例如以下试题:
“中国传统社会注重秩序优先于个性。秩序优先重规矩、重伦理,而个性优先重自我、重自由。随着社会的变迁,我们如何认识“秩序与个性”的关系?”
(此为高三开学考试题,当时风格还没改过来) 依稀记得有一段大谈洛克的《政府论》,另一段又扯到康德的自由,结果最终作文分数低于平均分,也是自那时起我对曾经作文的写法产生了怀疑和不信任。细思后总结了以下两点:1.主观原因:老师认为你在炫技,满是空壳而无内涵,文学性和偏哲学的写作就直接归于那种异化的空壳社论,说白了就是老师不喜欢觉得你装逼。2.判断“能用”后的激动使自己忽略了是否“适用”?是否能展开?是否充满思辨? 而高三呢,开始将风格转向朴素化,眼光看向社会现象和隐藏的真理,曾经调侃到:如何训练议论文?就去b站上搜新闻热点跟人家吵吵架就好了。几篇作文过后发现社会现象也能写深刻,而且最主要的是分数上去了,于是在高三就一直坚守着此文风。例如上一篇文章,二模考前一天感冒,脑子极其不清楚,发卷前一刻还在感叹命运的多舛,又正好遇到了一篇与命运挂钩的题目,导致当时在极其愤怒的情况下写的过于激进,但也是立足于社会现象而展开。
下面是一篇作文(65+)
有人说,不要把批判的自由留给自己,却把创造的权力让给别人。
“颠簸于批判主义的无边波浪之中,我们需要寻找一块陆地建构自己的理想。
”
破与立的统一
随着媒体平台、社交软件的发展,随处可见网友们的锐评,越来越多的人想借助发达的网络将自己对时事的批判公之于众,体现自己的存在感 。更甚的是,互联网虽很好的保护了用户的隐私,但批判所需成本也随之降低,使我们身陷批判的波浪之中。 然而,长期的颠簸让人迷失了立足的方向,人们愈发想要一块陆地来站稳脚跟,一块平静、可以抵御波浪的避难所来建构自己的理想。那便是自我之创造。 诚然,批判能够指明正确的道路,是对不完美的发现与修正。哥白尼在遍地地心说的神学环境下保持着自己对地心说的不屑,坚守着自己对错误观念的批判精神而非与世同流合污。批判拨开了笼罩世界的层层云雾,打破了人们近乎狂热追求的单一思想,可是否仅仅依靠批判精神,历史的车轮就能轻松的向前开拓? 一味进行批判只会使自己成为他人的寄生虫,丧失自己的创造能力。况且当今人们的“批判”并非先哲之批判,或是异化为了为拥护自己固执思想的而疏于思考的争辩,亦或是仅仅为了博眼球,用偏激,极度偏向一方的言论来吸引同样偏激的粉丝、追随者。鲁迅曾横眉冷对千夫指,写下狂人日记,揭露社会的黑暗腐败,带有教化众生意义的批判哪可于上述小儿同日而语? 时代需要的不仅是批判家,更需要创造者。哥白尼不仅仅拥有批判精神,他也用日心说给人们带来了无法撼动的真理,在阵阵波浪中坚挺地矗立。 于是,我们明白了破与立结合的重要性。在建构新观点时,我们往往需要先推翻旧观点,若只有批判,则毫无活力,人们只是陷入了又一阵波浪,而只有创造,又无推翻旧认知的依据。批判是为自己的建构打下基础,方便建构的推进,也只有破与立的统一才能推动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因此,不要把批判的自由留给自己,却把创造的权力让给别人。在揭露丑恶的同时,可否向受害者伸出援手来创造温情?在驱散黑暗时,可否自己创造出唯一的光?我们不仅要当一个批判者,也要做一个建构者、创造者。我们要实现破与立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