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药废水预处理和生化降解方法有哪些?一文读懂
在制药生产的过程中,会采用多种多样的原辅材料,使用纷繁复杂的加工工艺,进而产生了更多的有毒有害的废水。根据生产间隙作业和制药种类的不同,水量和水质变化极不稳定,对废水处理来说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事项。发酵类制药废水的成分很复杂,毒性大,悬浮物多,有机物含量高,难以直接生化处理。化学合成类制药废水中化学有机溶剂多,有机物含量高,抑制微生物的代谢,在预处理阶段需要化学氧化降解处理。中药类废水的有机物特别多,悬浮物多,毒性大,但有较好的生化性能。生物工程类制药废水成分复杂,水质变化大,具有抑制或杀灭微生物的特点。

制药废水预处理的方法主要包括混凝法、气浮法、微电解、Fenton试剂、催化氧化等。混凝法是目前使用较为普遍,成本最低的一种物理分离方法。它用在废水的预处理和后期深度处理阶段,采用投放混凝剂和催化剂的方法,使得废水中的固体颗粒能够相互碰撞凝聚成絮状物质,在重力的作用下沉降到池底。主要影响因素是要破坏废水胶体的稳定性,使得微粒能够互相凝聚,选择优良的混凝剂可以提高沉淀的效果。气浮法是利用气泡在废水中的表面张力,将废水中的颗粒或油脂吸附在表面。气泡越小,表面张力越大,吸附力越强。在浮力的作用下,微小气泡携带着污染物不断上升到表面,使用特有的刮渣系统可以去除。常用在抗生素的制药废水处理工艺中。

化学法中的铁碳和芬顿是经常结合起来使用的,铁碳法是在不通电的情况下,利用废水中的微电解材料自身产生电位差,对废水进行电解处理,达到降解有机污染物的目的。芬顿试剂法是将Fe2+和H2O2一起使用,按比例投入到废水中,去除传统废水处理方法无法解决的有机物。随着科技的发展,铁碳-芬顿的方法还增加了紫外等功能,将生化性提高。电解法是采用电解的原理,使得废水中的有害物质转化为无害的物质,改善废水有机物的含量和结构,COD的去除率可以达到70-80%,但对水量是有要求的,消耗电能比较大。

上流式厌氧活性污泥法(UASB)在生化处理的过程中,厌氧效率非常高,构造很简单,水力停留时间较短。采取IC内循环法可以适应较高浓度的制药废水,提高了活性污泥的利用率。水解酸化法可以将有机大分子的物质降解为小分子的物质,能大幅改善原始污水的可生化性,为真正的厌氧处理打前阵。使用水解酸化的方法,池子占地面积可以很小,投资少,污泥量也少,但是效果比较好,极大的降低了维护的成本。厌氧处理法还有厌氧折流板反应器(ABR)和膨胀颗粒污泥床(EGSB),这两种方法处理稳定性强,COD去除率高达80%以上,可以适用于有毒有害、难以降解的废水。

吸附生物降解法(AB)具有很强的抗冲击能力,对pH和有毒有害物质具有较强的缓冲作用,适用于水质水量变化大的污水。对BOD、COD和氨氮等去除率一般都高于普通的活性污泥法。序批式间歇活性污泥法(SBR)是一种集合了调节池、沉淀池、生物反应器为一体的生化处理装置,均化水质能力强,无需污泥回流,构造简单,操作灵活。生物膜氧化法在目前来说,具有一定的消化脱氮的能力,结合了活性污泥和生物膜的优势,具有容积负荷高、污泥产量少、抗冲击能力强、工艺稳定和管理方便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