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文学原理课程笔记第一到三章

2019-04-09 09:53 作者:何如天性凉薄  | 我要投稿

第一章  文学的功能与机制

方婉祯

一  文学的再现

对现实生活的反映

   e.g.中: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

       西:模仿论(Plato);现实主义(Balzac)

B.主观心灵的结果(表现论)

  e.g.中: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西:浪漫主义

     *作品=心灵世界?

       通过有组织的语言形式来呈现事物或表达主观情感

C. 文学是通过语言组织呈现事物或情感的“再现

    #何谓文学的语言组织

   a.工具

   b.独立自足

    #不是模仿论或表现论,Representation(再现)不等同于现实中的事物和

      作家情感

    # 再现 representation:从文学的语言、技巧等再现形式出发,思考文学

      独特的运作规律。

D.如何评价文学作品

        文学的传统和惯例(体现时代性与民族性)

     a.具有制约的功能

     b.潜移默化,成为衡量依据

   作品的艺术效果不是以现实事物or作家情感为参照物

E.文学形式包含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文学的功能

*Poe:效果

*Kant:无功利性

*儒家:政治教化

*社会功能,e.g. 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审美特性        → 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作为创造性想象的现实批判功能

*Marcuse(文学的批判功能)

*Chiller(从审美角度批判资本主义)

     e.g.韩少功《爸爸爸》,颠覆习以为常的观看或感觉事物的模式

All art’s function

Literature unique → 创造性地使用语言(独创性) → 改变人们对现实的固定理解


文学的机制

1. 定义:与文学创作、传播有直接关联的社会环节 → 文学研究评价

   e.g. 古:儒家:文以载道

   今:文学史教材

2. 传播:出版发行 e.g. 五四《新青年》

   a.影响文学作品的传播

   b.影响作家群体和作家的转变 e.g. 17C贵族供养/ 18C出版业

   c.塑造特定阅读趣味的读者



第二章 作者

方婉祯

个性

        文学是作者个性的表现

     e.g. 中:魏晋,其他人则主张复古,个性不重要

      西:Romanticism--作家个性被推崇到很高的地位

  e.g. *20世纪艾略特 Eliot:诗人心灵不过是容器,形式要素来自传统的历史意

        义。压制个人情感,沟通传统与现代。

      *20世纪结构主义:非个人化,非历史化

      *罗兰·巴特:作者已死

如何理解作家想像的位置?

  想象      VS      联想

  加工组合          联系

想象

   不考虑现实限制

    Freud:替代性补偿,乌托邦(湘西/桃花源…)

想象与个性、生活经验的关系

    挖掘个人经验是想象的捷径

    Q: 生活想象 VS 文学想象

Romanticism 情感毫无节制地流露  → 必需融入文学形式

                                         ↓

                               文学想象+文学形式体系

       e.g. 我家桌子非常高,高得像…

 → 1.熟悉文学体系(传统或惯例)2.在前者的基础上,创造独特性


无意识

Freud:欲望升华理论(受压抑的欲望需要释放)

    → Surrealism,自动写作(无意识的自由联想)

无意识≠文学想象

   自由联想,只能解释动机

无意识经验与文学传统

   集中体现于20世纪的Modernism(批判现代性)

    e.g. Artaud《阴郁的诗人》

 *容格(Jung): 集体无意识(定义)

   *拉康(Lacan) : 语言与欲望(我在我不思之处)

    →泛化无意识理论 

   *Bakhtin  非官方意识   → UCS

             官方意识 → CS

 → 20世纪Modernism 以无意识作为文化反抗的精神基础

    在Lacan之后,无意识已无心理学根据,

    但人们可在文化的中心/边缘发现反抗文化压抑、追求新文明的途径。

第三章 文本

方婉祯

从作品到文本(20世纪文学理论的革命)

1.作品(Work)

  文学著作是作者的创造物,了解作者本人及其生活环境是解释作品的关键。

         如:18、19世纪  传记式批评 → 作者意图

文本(Text)

  原指:“原文”“版本”,20世纪由语言文字组成的文学实体

e.g.  I.A.Richards:文学著作从作者个人心理和作品历史背景中独立出来

     → 自足的体系(e.g. Close reading)

     → 结构主义(e.g. 叙事句法)

3.原因:作品暗示作者存在,文本则是语言文字组成的文学实体

 结论:文本取代作品,把文学著作从作者、历史、社会独立出来。


互文性

新批评到结构主义 → 封闭

  20世紀60年代 ,后结构主义重新打开    

                      → intertextuality

词源“intertexto”,编织

  1966,Kristeva首次提出“互文”这一概念 

   → 源:Bakhtin“对话”理论,即使自言自语也有“说”与“听”

   → 任何主体都是在他人的参照下识别自身

   → 文本的产生和存在不在封闭的文本自身,而取决于它与其他文本之间的相

      互关系

Barthes

  文本是由各种引证组成的编织物,来自文化的成千上万个源点,非单一起源。

    e.g. 互联网、超文本

不仅是传统的影响研究、源流研究,而是文本之外无限的文本为前提

     e.g. 丝袜的网眼编织

   1.文本处于无限编织、延伸的状态。作者已死,内在统一的文本已死。只有

     差异与延宕(无中心的存在)。

                 e.g. 沿着溪流观赏风景(偶然因素)

                     以差异为基础的漫游(游戏),阅读=写作

   2.读者不是被动接受,使无数引文汇合。

=>互文性是无限编织,作者、文本和读者都是互文网络的功能,不具有独立自

    主性

作为话语的文本

Q:是否有稳定的东西引导文本与读者的交会?→ 《水浒传》与《红楼梦》

1.后结构主义,意义无法确定

    e.g. 查字典,互文亦是(循环往复,没有尽头)

2.语言(language)

  言语(parole):具体说话行为。

  由于具体情况和说话意图,不可能滑动...

 → 文本与语言的区别(文本已经脱离说话人和说话情境)

Q:脱离作者的文本要呈现什么?

 1.话语(discourse): 言语行为包含着权力和意识形态因素

  言语表述形式和结果与历史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e.g. 1930年代 革命+爱情  

     女性一般都是革命男性的追随者或崇拜者 → 男权中心主义

 2.文本是形式+意识形态的统一体。

   → 作者的话语

   → 意识形态的话语

    → 解释者的话语

 巴特强调作者的主体性是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息息相关的。


     


文学原理课程笔记第一到三章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