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我居然喜欢上了自己的血小板 ——从《工作细胞》聊聊拟人化创作

2018-08-03 11:05 作者:逆发婕萝  | 我要投稿


【首发 新京报 2018年8月3日 毕李李】

七月暑假的到来,也迎来了下半年季的新番动画,各种潜力新作或者大热作品续作开始粉墨登场争夺荧幕前观众的眼球,所谓“三个月换一次纸片人老婆”也因此而起,随着本季热门新番《工作细胞》的播放,打开弹幕视频网站看到的留言却和以往画风截然不同。

“血小板酱太萌了,萌出一脸血”

“一想到我体内有一个路痴红血球到处乱串就方的不行”

“白细胞小哥哥好帅,杀手T也不错!”。

比起以往朗朗上口或可爱或帅气的主角名字,这些弹幕中出现的角色名显得特别的……生物学。

毕竟《工作细胞》这部动画是原作清水茜所绘制的,自2015年连载于讲谈社杂志《月刊少年SIRIUS》上的《工作细胞》同名漫画,故事讲述的是在人体内,一个非常路痴的新手红血球小姐,负责维持体内健康的白细胞先生以及各种体内细胞拟人化的职场日常。

《工作细胞》清水茜 讲谈社

“红血球,白细胞,血小板,树状细胞,巨噬细胞”这些平日只是出现在生物学课本上的极具距离感名词,变成了鲜活的每天努力为了人体细胞生存而奔波的社畜的名字(*日本企业打工一族自嘲用语,意思是自己就像企业所圈养的牲畜一般努力工作)。每个细胞都有独特的性格设定和时尚帅气的人物外形,配合一些“擦伤”,“伤风”“感冒”这种日常人人都会遇到的身体小毛病,如此距离感和贴近性强烈的反差让《工作细胞》一开播就引起了观众的注意,并火速成为7月最受欢迎的新番动画之一。

不少人都感叹着说,人都还单身着呢,想不到自己体内的细胞都开始谈起了恋爱。


拟人化——万物皆可萌化的创作大手

何为拟人? 

清水茜作品《工作细胞》以及同一世界观的《不工作细胞》《工作细菌》都是用人体中常见的细胞,细菌等生物名词,设定为观众更容易理解的人类来展开故事。这样的创作手法,也就是在ACGN(动画,漫画,游戏,轻小说)二次元届誉为“万物皆可萌化”的拟人化创作。

拟人(Personification),顾名思义,原意是一种修辞方法,把非人类的物(包括物体,动物,思想等)人格化,将修辞的对象的运用拟人的修辞方式,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拟人作为一种修辞或创作的手法,在古今中外文化创作上,有着极为广泛的运用。如“羌笛何须怨杨柳”优美的古诗词,《小红帽》中会说话的大灰狼脍炙人口童话文学,到《魔戒》《变形金刚》等奇幻科幻影视作品,或者民俗中的“老鼠娶亲”“狐狸嫁女儿”的有趣故事,无一不是运用了拟人的方法。

但如同《工作细胞》这类ACGN二次元的拟人化创作,则是在拟人修辞基础上,把非人类的物人格化加强,直接形成了一个包含人类形象的外表,性格,思想,人际关系的立体人物形象。

虽然都叫“拟人”拟人修辞并不等于拟人化创作。两者之间的分别,如果用受欢迎的童话故事小红帽作为示例,原作故事将大灰狼变成会思考,用谎言欺骗小红帽,并且会说话的设定是拟人修辞,而拟人化创作则是把大灰狼重新设定为狡诈,谎言欺骗,代表食欲贪婪的一个具体的人类角色。(或许还是会保留部分狼的元素,例如尖牙,耳朵和尾巴)


童话中的拟人,让动物有了人格化
拟人化创作,再创作为人类形象(图自网络)

拟人化的起源和发展

以日本为代表的拟人化创作一直都具有很高的完成度,更是在21世纪引发了拟人化的热潮。追溯其源流,可从平安至镰仓时代日本僧人所创作的《鸟兽人物戏画》中窥见一二。

《鸟兽人物戏画》相传为华严宗的僧侣绘制,距离现代数百年的古老绘卷中,站立或打闹的兔子和青蛙形象已经具有了高度拟人化的创作风格。

《鸟兽人物戏画》甲卷局部

随着时代的发展,拟人化创作的方式在21世纪前的日本动画、漫画主流作品亦并不少见,如1994年美少女战士S剧场版,黑猫露娜就以人类的形态出现在剧情中。2002年热带雨林的爆笑生活中,面对蟑螂兄妹人类和昆虫两种不同的样貌,故事中角色也有截然不同的反应。

美少女战士人形化的luna 原作武内直子

在这个时期,动画,漫画作品中的拟人化创作大部分作为给主线故事增加丰富性,有趣情节的补充。

拟人又常与“娘化”“萌化”这两种创作一起和谐发展。“娘化”就是把非女性化的角色进行女性化的再创作,如最早在1995年,日本高中生将有设定人格的电脑AI程序女性化为“春菜”的角色 ,又有后续对包含WindowsXP,Windows98系统的娘化人物创作。

早期Windows娘的拟人创作依然是民间为主,但Windows7以及Windows10均是官方发布并有指定配音声优的官方拟人形象。

娘化和拟人这两种创作形式,并非完全的一致,例如娘化的对象面向是非女性化角色,游戏《战国兰斯》中,就是把原本为男性的战国武将全部设定为可爱的二次元美少女。2004年发行并凭借独特的世界观设定对后期游戏动画造成极大影响的Fate系列《Fate stay night》,也是把神话中传说为男性的亚瑟王娘化为了人气角色saber。

由于在动漫作品中,“萌娘”称呼通常同时存在,萌化与娘化几乎是殊途同归,简单的归纳,“拟人”的创作目标是物,创作结果是人,“娘化”的结果是女性化角色,“萌化”的结果为了追求可爱和萌的效果,各种方法既有交集,也有分歧,共同大大的拓展了二次元创作脑洞丰富化。

拟人化的大爆发

进入21世纪后,随着ACGN二次元文化的演化,拟人的运用日益增加,各种同人,游戏的创作之中也纷纷使用了拟人的创作方式。把原本已极具有个性的非人类角色人型化,例如子藏屋的《青蛙军曹》同人就把原本为青蛙造型的Keroro军曹等角色进行了拟人化。

子藏屋 的keroro同人本

把拟人创作推向主流,并达到一个新高度的作品首推日丸屋秀和自2003年在网络发表的连载四格漫画《黑塔利亚》(APH)。黑塔利亚以世界历史中的国家进行拟人,以轻松戏谑的风格对各个国家的文化性格,风土人情以及历史中的纠葛关系进行了吐槽。可爱而且真实人物设定和生动的历史表述,让黑塔利亚在读者中人气剧增,影响的范围不仅仅限制日本本土,而在全球都收到了不同程度的欢迎,其风潮延续了近十年依然存在。

《黑塔利亚》日丸屋秀和作品

黑塔利亚的成功几乎是确定了拟人创作的样板规则,那就是:拟人并不是简单的画一个帅哥美女强行指鹿为马,而是必须有和原物有足够匹配的性格或者联系。

《工作细胞》就很好的做到了这一点,作者的设定中,红血球就像快递员一样,每天把营养,氧气运输在身体的各个细胞,并把二氧化碳运往肺部呼出,红血球的衣服也会根据路线的不同更换明亮的红色(动脉)和偏暗的红色(静脉),白细胞就像身体的卫士,针对细菌进行吞噬和消灭,真实体积较小血小板以可爱的小孩子外形出现,搬运凝血因子和血液道路施工负责止血凝血。

细胞工作的日常运行也都按照真实的情况设定,例如毛细血管的狭窄,静脉静止逆行,用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交通和公共标识来表示身体的自然运行,让人一目了然。正是这种基于真实性的拟人,才让人感觉到原来冷冰冰的生物学概念,或者原本无法用肉眼观察的人体细胞,也可以用这样轻松简单的故事去了解。

发现不一样的萌 

“拉近距离,增加了解,挖掘有趣的萌点”正是拟人化的最终目的,拉近观众读者和拟人化原物的距离,发现一些与众不同的萌点。把诸如国家历史,铸造刀剑,军事舰队,这种冷冰冰的东西变成有性格的人物和读者或者观众有互动。

在黑塔利亚带动拟人化风潮后出现诞生了不少现象级的作品,如2015年上线的策略卡牌游戏《刀剑乱舞》,虽然游戏本身可玩性尚可考,但凭借出色的拟人化人物而引发了人气,游戏里把诸如三日月宗近(平安时代三条宗近制作的太刀),烛光台切光忠(伊达政宗佩刀)这类原本非常冷僻的历史刀具拟人为个性鲜明,外表池面的刀剑男士,配上大牌的配音声优,入圈的婶婶(原作名为审神者,也就是玩家扮演的集结人物)自从迷上拟人化的刀剑,连原本枯燥乏味的历史和相关的人物都倒背如流。

三日月宗近太刀的原型和在《刀剑乱舞》中拟人的形象


2017年1月放映的3D动画《兽娘动物园》凭借逆天级的话题性成为当季1月新番的黑马,在现实中兽娘和东武动物园合作,以拟人化的动物娘来让参观者更加亲近动物,发生了连企鹅葡萄君也喜欢上洪堡企鹅拟人看板的动人故事。

在“万物皆可萌”的指导思想下,把钢铁战舰娘化拟人的《舰队Collection》,把不同的炭萌化拟人的《备长炭》,将***枪支拟人的《千枪士》》或者用于推广本地农产稻米的拟人作品层出不穷。通过“拟人化”创作这种二次元群体喜闻乐见的方式,许多原本无人问津或缺乏关注的物和文化得到更多的关注。

愿葡萄君在天国可以幸福
迷上拟人化的企鹅娘看板的葡萄君在过世后也拥有了自己的二次元绘像

属于中国的拟人化

回到中国的二次元届,拟人是否存在呢 ?除了喜洋洋,熊出没这类用拟人方式表现的小动物卡通,是否还有其他的拟人化创作作品呢?这些拟人和日本的运用有什么差距?

在网络的讨论中,有人提出,在《工作细胞》诞生的八年前,国内就有类似的拟人化创作了《蓝猫淘气三千问之健康特攻队》里面将一些细胞,肺,乙肝等概念拟人化处理。当然值得肯定的这是非常有创意的尝试,据悉该作品的创作还得到了北京协和医院的专业人士协助,这虽然是用了拟人化的方式将病菌,变异体,器官进行了人格化的加工,但还是没有跳出以往的小动物故事固有框架,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拟人化创作的人类角色。也不具有现实的投影。

中国卡通动画中的拟人与拟人化创作分别并不仅仅在于形象,而是卡通动画中的拟人往往目的性很强,希望说明一个道理或者科普一些知识,并不是以人为主。

而拟人化的作品则相反,着重于塑造人物,故事一般都相当的日常,内容也不教条,更不会尝试去科普或者教育,拟人化角色是让观众读者喜欢上创作后的人物,从而产生想要了解的求知欲,去主动的了解拟人化人物背后的故事。

在游戏行业,需要大量的角色和玩家互动,手游中拟人化创作有不少的佳作,例如食物拟人的《食之契约》,金庸武侠作品中武器拟人的《梦间集》;战舰军武拟人《碧蓝航线》,军武拟人《少女前线》虽然在概念上均沿用了日本的拟人化创作,但无论是原本的物件缘由,人物性格设定,外形设定,或者故事玩法,都有了自己的特色。

国内的同人创作方面,拟人也有着非常有趣的作品,例如参考国拟人的城市省份拟人,绿坝娘拟人,前不久央视播出的《国家宝藏》介绍了九大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看得人大饱眼福,极有创意的画手也将国宝进行了拟人化创作。这类融合了原物历史积淀和现代化性格表现的拟人,比起每次各种大型活动所设计出来让人无力吐槽的各色吉祥物,也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拟人的缺失 


虽说拟人化创作有着这样和那样的优点,其实也并不是百利而无一害的创作方式。有许多有争议的物所附着的历史,是很难以用轻松或者戏谑的态度去看待的。

例如日本的《舰队Collection》主题中是日本二战中的军舰,其中不少都涉及了带有浓厚军国主义思想的元素,当然许多国内的玩家有相当明确清晰的认识和底线,但也有不明真相的人认为“只要萌就是正义”拟人是否会消弱人们对于战争残酷性的认知?

《千枪士》中涉及的武器部拟人,也有不少在战争中作为主力的军备,关于“武器并没有错,是使用的人的错误”和“武器本身就代表战争原罪”的辩论也是从未停歇。所以在拟人化目标的选择上,还是需要深思熟虑。并不是一味的可爱萌,帅气就好了。

拟人作品大热带来的拟人热潮泛滥,也有不少的的商业模仿者根本没有露出头就被人遗忘。拟人,说到底也只是众多创作方式其中的一种,也是脑洞大开中的狡兔一窟,例如在创作命题中就有许多的拓展方式“性别转换”“兽化”“人外化”“校园化”不断的挖掘,发现新的创作形式,拟人化并不是成功作品的唯一捷径。

【7月新番时候这篇文就写好了,纸媒刊载会比较慢所以8月才发。因为篇幅的关系,和编辑小姐姐沟通后,刊载最终版本删掉了很多,但是还是想把原版发出来,尤其是APH的部分非常想要保留啊!!!个人的愚见,烦请各位指教】

【刊载版如下】


我居然喜欢上了自己的血小板 ——从《工作细胞》聊聊拟人化创作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